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1)

老公的春天片尾曲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西方哲学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即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马鞍匠的家庭。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学习。他听神学课程,还偶尔布道,但他的主要兴趣在于数学和物理学。1746年,由于父亲去世,又未能在大学的一所附属学校里谋得一份教师工作,他被迫放弃学业。在以后的九年间,他先后在三个家庭中担任家庭教师。直到1755年4月,他向哲学系递交了其硕士学位申请论文《论火》,经过口试获得哲学硕士学位。接着,他以《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作为“取得大学授课资格论文”,经过论文答辩获得哥尼斯堡大学编外讲师的职位。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编内教授,并且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801年退休。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1755—1770)和“批判时期”(1770一1800)两个阶段。“前批判时期”的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1755年)、《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1755年)、《自然单子论》(1756年)、《证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论据》(1763年)、《论自然神学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1764年)、《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
赖如宜形式和原则》(1770年)等。特别是康德1755年出版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批判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神学目的论的宇宙观,提出了近代以来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的理论,具有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批判时期,康德写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著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年)、《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年)、《永久和平论》(1795年)、《实用人类学》(1798年)等,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其中,《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回答“我能知道什么”,主要探讨的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回答“我应当做什么”,主要讨论的是伦理学问题;《判断力批判》的主题是回答“我可以希望什么”,主要探讨的是美学问题。
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其目标在于:一方面批判莱布尼茨·沃尔夫独断论的哲学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尝试论证和建立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的基础。康德认为,任何科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都在于:一方面它的原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它必须能够增加新知识。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是先天综合判断。因此,康德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麦博md332
就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即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够增加新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康德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依次回答:数学知识何以可能?自然科学即物理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何以可能?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通过批判性考察,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类的认识和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或者是,我们人类究竟能够认识什么、知道什么的问题。《纯粹理性批判》包括两大部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在先验要素论中,又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论(包括先验逻辑论和先验辩证论)。康德将人的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大阶段,并且认为人的认识只能把握“现象界”,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物自身”)。其哲学思想具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倾向。
1788年,康德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这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主要论述了其道德哲学思想。在这部著作中,康德探讨了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道德教育和养成问题,形成了其道德哲学的完整体系。《实践理性批判》分为实践理性原理论(包括实践理性分析论和实践理性辩证论)和实践理性方法论两个部分。实践理性分析论主要论述了其伦理学的“普遍立法形式”“人是目的”“意志自由”三个核心问题,探讨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善恶观念、道德情感等问题。实践理性辩证论主要探讨了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至善”以及道德情感和
道德宗教等问题。实践理性方法论则主要讨论了道德教育和养成问题。
《判断力批判》发表于1790年,是一部美学著作。该著作以人为中心,主要探讨人的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问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通过诉诸人的艺术潜能,试图克服科学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完成他的知、情、意相统一以及真、善、美相统一的哲学体系。
康德在自然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批判传统,创立的先验的批判哲学体系推翻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独断论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揭开了德国资产阶级哲学革命的序幕,对黑格尔哲学以及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
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于哥尼斯堡。在其墓碑上刻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
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德国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理性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
费希特于1762年5月19日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拉梅诺的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1771年得到济本爱欣地区的男爵米勒提兹的赏识资助才开始上学,1774年进入波尔塔贵族学校,课外阅读过该校禁读的德国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的作品。    1780年,费希特进入耶拿大学学习,1781年转学至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接触过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1788年因经济困难弃学,赴瑞士苏黎世当家庭教师。1790年重返莱比锡,再任家庭教师,开始研究康德哲学,深受康德思想的影响。1791年他带着自己的文章《对一切天启的批判》赴哥尼斯堡向康德求教,深得康德赞赏,被推荐发表。1794年费希特应聘担任耶拿大学教授,开始讲授“知识学”,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且与康德在哲学思想上公开决裂。在耶拿大学任教期间,他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794年)、《论学者的使命》(1794年)、《略论知识学特征》(1795年)、《知识学原理下的自然法基础》(1796年)、《知识学原理下的道
苏州蓝缨学校德学体系》(1798年)等著作。由于他在自己主编的《哲学杂志》上发表《论我们相信上帝统治世界的根据》一文,宣扬激进的民主思想,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反对势力指控他“宣扬无神论”并将他解除教授职务。1799年费希特离开耶拿大学迁居柏林,在柏林期间,他完成了《人的使命》(1800年)。1806年拿破仑入侵期间,他随政府迁住哥尼斯堡。1807年8月,费希特重新回到柏林,负责筹建柏林大学,1809年柏林大学建成,他担任柏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并且于1810年当选为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
费希特是作为康德哲学的追随者而走上哲学论坛的,但是他不满足于康德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的倾向,而是从右的主观唯心主义角度来批判康德。
费希特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识学”,他认为,说明知识的哲学只有两种立场:一种是从知识客体出发来解释知识主体,以外物来说明意识,这叫独断论,也称为唯物论;另外一种是从认识主体来解释认识客体,以意识来说明外物,这叫作唯心论。折中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费希特认为,一切直接从客体出发的哲学都只能是独断论,唯一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从主体意识出发来解释世界的唯心论,他的知识学就是这种唯心论哲学。费希特继承并且发展了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和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把“自我”作为整个哲学
kj008的出发点。在他看来,作为知识学起点的是自我,自我不是人的有限的经验的自我,而是绝对的无限的自我,它是一般的主体性,是先于一切实在又产生一切实在并包括它自身的实在在内的那种最初的纯粹精神性活动,费希特称之为“本原行动”。他认为,自我是一种纯粹抽象的精神活动,它是唯一的、最高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东西,其本质就是自己产生自己、自己确立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的,费希特的“自我”是不现实的,不是现实的人类精神的科学的抽象,而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在费希特看来,作为一种纯粹抽象的精神性活动,自我的第一个无条件行动是面向自己、反思自己、设定自己、肯定自己,赋予自己以独立精神存在的地位,这叫“自我设定自我本身”。但是,如果没有不同于自我的客体对象,自我的活动则无法展开,无法进入经验世界,自我也就不成其为自我,因此自我的第二个行动就是要创造自我的对立面,这叫“自我设定非我”。这样,费希特就用自我本身所创造的非我来代替康德的自在之物。在设定自我和非我之后,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为了使矛盾双方得以统一,自我不得不采取第三个行动,限制双方,这就是“自我设定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在绝对的“自我”范围内,对立面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费希特认为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
、思维与存在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全部内容。这样,费希特以主观唯心主义方式论证了思维与存在
的辩证同一性问题。1814年1月27日,费希特因病在柏林去世。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22: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4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哲学   大学   批判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