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1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人格的词源分析
2、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
不同学科赋予了“人格”不同的内涵。
3、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归纳为五种:
1. 罗列式的定义。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分不清主次、本质与非本质,且有可能产生过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
2. 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3. 层次性的定义。强调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并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
詹姆斯把自我(人格)分为四个层次:
1 物质的自我、
2 社会的自我、
3 精神的自我、
4 纯粹的自我、
4. 适应性的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作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 区别性的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美国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类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4、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具体解释如下: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即人格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某些个别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整个模式上。
3.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一成不变,人格都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的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1、人格心理学的定义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格的构成、动力及其运作、起因、发展与后果的心理科学
2、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所谓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是人格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内部与外部关系。
1.人格心理学的外部关系是指人格心理学与其相邻的学科的关系;
2.人格心理学的内部关系即人格心理学的主要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两大任务:一是理论任务,二是实践任务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一)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
1. 普罗泰戈拉(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本主义
2. 苏格拉底:要认识自己。
3. 柏拉图:人的本性即灵魂,由理性意志欲望三部分组成。
4. 亚里士多德:灵魂蜡版说,人本性上是中性的。
5. 伊壁鸠鲁:主张快乐主义。
6. 奥古斯丁:“原罪说”,认为人性本恶,宣扬禁欲主义。
7.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
8. 霍布斯:人本性是自私自利;订立契约。
9. 卢梭:天赋人权(人性学说);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
10. 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人既自爱,又爱人;人性是中性的。
(2)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 以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理性
2. 以亚里士多德“灵魂蜡版说"、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倾向于人的本性为中性
3. 以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人文主义的人性自然论、卢梭为代表,认为人性是善的
4. 以奥古斯丁的“原罪说”、霍布斯为代表,认为人性本恶
(3)关于人格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柏拉图的三因素论
2. 亚里士多德的二因素论(理性认知、情感意志)
亚里士多德从进化的角度认为,灵魂有高低等级之分,与生物的身体相对应。
a. 植物(最低级):营养的灵魂;
b. 动物(其次):营养、感觉的灵魂;
c. 人:营养、感觉、理性的灵魂。(位于动物之上)
(4)关于人格发展与改造,可分为:
1. 柏拉图:认为内心活动与回忆是人格完善的主要途径
2.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格完善要靠后天的实践活动。
(五)关于人格分类:
sre1.柏拉图:统治者类型、武士类型、平民类型
2.希波克拉底:体液说
(六)关于人格的观察评估
西方思想史上提出过许多不同的方法,但大多无科学依据。
2、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一)心理测量运动
1. 贝塞尔:人差方程式
2. 高尔顿:研究个别差异及心理遗传问题。
3. 卡特尔:创造了“心理测验”术语
4. 比纳和西蒙:编制了智力测验量表。
(二)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1. 皮奈尔:首先肯定精神异常是一种疾病。
2. 精神病的病因:形成两大学派,在19世纪,躯体派占优势,但同时,精神派也在迅速发展中。
(三)其他来源
奥尔波特:出版了《人格:心理学的解释》
3、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1)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人格心理学中的六大人格理论体系形成 。
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格体系出现综合化的趋势
综合化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表现在方法上,许多重要研究都综合性地运用各种主要的人格研究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心理学科学本身的发展,在人格心理学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a. 人格心理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专题化趋势。
b. 在研究专题化趋势的影响下,在人格理论上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
c. 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
d. 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e. 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的发展。
f.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的理论
一、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前科学理论:对日常经验的某种抽象,把这种抽象称为日常理论,或前科学理论。
二、人格的科学理论
1. 科学理论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经过某些实践检验而被验证了的一系列假说。
2. 科学研究就是检验假设的过程。
3. 人格理论具有一般科学理论的功能。包括指导启发组织整合解释说明预测发现等功能。
三、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1)两者的区别
enrique iglesias
1. 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该理论偏重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它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模糊性、特殊性(强调实用性
2. 人格的科学理论强调人内在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强调真理性
(2)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并且有着内在的联系:
a. 两者都是一种抽象的,或是对有限经验所做出的概括。
4、范式与人格理论流派
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认为:人格心理学中并没有像一般科学中那样严格意义上的范式。
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评价标准如下:
(1)精确性。(最重要
(2)可检验性。包括电伴热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可反驳性
(3)概括能力。
(4)简洁性。
(5)逻辑一致性。
(6)有用性。
六、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
吉尔和齐格勒提出了九个问题及其基本设想:
a. 自由意志-决定论:表现为一个人在指向和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内部的自由,他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是意识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b. 理性-非理性:人的行为受控于理性还是非理性
c. 整体说-原素说:整体说强调行为应从整体研究,原素说认为要从特殊的、相对独立的
成分研究。
d. 素质论-环境论
青山绿水共为邻
e. 主观性-客观性:是否存在个人的、主观世界的经验,它对行为具有多大的影响,或者对行为的影响是否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
f. 前动性-反应性:涉及产生行为的诱发性。
1 稳态-异态:涉及行为的动机。
2 可知性-不可知性:人的行为和本性是否可根据科学方法而被认识。
3 改变性-不可改变性:人格是否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五节、人格心理学方法
一、一般方法论原则
(一)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的结合
      所谓心理学中的实证倾向,是指多数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信念,即只有客观的观察、实验和能够重复的研究才是科学的,而对理性分析和探索抱怀疑和轻视的态度,并且以这种观念作为评价一个研究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
      心理学研究中的思辨倾向来源于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的哲学心理学,它强调理性思辨的作用,而忽视实证的经验事实材料。重视理论分析,有助于建构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出现之前的定性研究阶段,以哲学思辨为主;
2) 第二个阶段:是以自然科学研究为样板的定量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伴随着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基础的定性研究方式的发展;
3) 第三个阶段: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研究模式并存互补的阶段。
(三)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就目前心理学研究的状况来看,分化和分支过多,缺乏整体的综台,这对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
(四)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研究中出现了生态化的趋势。
(5)伦理性原则
2、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观察与描述。研究者观察与描述有关心理现象和问题,收集有关的事实材。
2. 第二阶段:理论与假设。研究者对观察到的现象与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并通过推论作出假设;
3. 第三阶段:检验。研究者运用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来检验假设,以支持或反证该理论。
3、主要研究途径
(1)临床研究(个案研究)
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人的研究。
(2)相关研究
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3)实验研究
该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劳动部
4、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
第1节、精神分析的起源
1、弗洛伊德的生平
2、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起源
(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1.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了单子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
阴霾天气2. 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的灵魂动力学 :发展了意识阈限的概念,阈限之下为无意识,阈限之上为有意识。
3. 费希纳:进一步强调无意识的作用。
4. 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并不是我首先迈出这一步的。要说我们的前辈,可以指出一
些著名的哲学家,尤其要首推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他的无意识意志,相当于精神分析中的心理欲望。”
(二)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1. 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能量守恒学说
2. 生物学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影响:达尔文进化论
3. 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理论
1、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一)无意识——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
1. 特点:
1 无矛盾性
2 无时间性
3 无意识不存在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
4 非现实性
5 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
2. 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
3. 无意识存在的证据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2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48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格   研究   心理学   理论   科学   行为   认为   心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