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性”与自我实现——儒家“尽性”思想的现代阐释及其与西方思想的比...

“尽性”与自我实现——儒家“尽性”思想的现代阐释及其与西方思想的比较
中华文化论坛2o07?4
“尽性”与自我实现
儒家”尽性”思想的现代阐释及其与西方思想的比较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儒家之”尽性”思想,试图对它作符合现代理解的阐
释,以凸显其中蕴涵的”自我实现”思想.第二部分通过与西方有关思想的比较,试图进
2007女足世界杯
步揭示无论是儒家的”尽性”观还是西方黑格尔式的”自我实现”观,在面对存在主义
的”自我”观时都会遇到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儒家;尽性;自我实现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07)04—0102—04
三星p2250w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尊为《四书》,且将《大学》,《中庸》排列在前,
是因为在朱子看来,此二书更具纲领性.而所谓更具纲领性,则因为此二书将形而上的”尽性”观,
设立为人生在世的最高追求.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大学》,《中庸》的精义,我以为即是二书中
反复主张的”尽性”.
《中庸》开篇即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所谓”率性”,其实也就是”尽
性”(朱熹解”率”为”循”).故第二十二章进一步发挥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
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我看来,所谓”尽性”,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自我实现”(self—
realization)o
《大学》是强调”明明德”的,但所要”明”的”明德”,实际上也还是从”天”禀来的
“性”.所以朱熹解释”明德”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
之,以复其初也.”这所要”复”的”初”,实际上仍是从上天那里禀来的”性”.这一点,在朱熹
为《大学》所写的序中讲得十分清楚:”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
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
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就此而硬件加密
言,我们完全可以说,《大学》和《中庸》一样,其中心思想只是一个”尽性”.
尽管《大学》和《中庸》素称难读,但只要抓住了二书的核心,也不是不能”执简驭繁”,”驾
驭万”.我们只要知道了二书的中心思想只是一个”尽性”,即今天所说的”自我实现”,我们对二
书也就有了基本的了解.
接下来要弄清楚的,则是在”尽性”道路上,儒家究竟给人指出了什么样的具体途径,以及这
[作者简介]冯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00. ll2
“尽件”::丝:思想的现代厢释及与西方思想的比
样的主张建立在什么样的哲学假设之上.
以今天的眼光看,儒家的”尽性”观,建基于一个神秘主义的假设,提出了一个主知主义的律
令,包含了一个教育学的侧面和一个心理学的侧面.
这个神秘主义的假设可以名之日”天人不二”.它假定了一个全蕴全有,全知全能的”天”;同
时又假定了一个”以德配天”的”至诚之人”作为”治教之师”.这位哲学家兼宗教教主自己已经
获得了自我实现,他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人也获得自我实现.教主的”德”是全德.古人释”德”为
赤龙剑心“得”,所以”全德”也就是”全得”,也就是真正做到了”万物皆备于我”,做到了至善和完美.达
到了这种境界的人,就是”至诚”之人.因为只有全蕴全有,才能称之为真实.相对于全蕴全有,
任何一得之”德”,都还只是”偏”,只是”曲”;都还说不上”诚”.这里,”诚”既有真实的含义,
中国电子地图2007
也有”完成”的含义,所以”诚”的概念,与”尽性”和自我实现的概念实际是一脉相通的.
但既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天生而”诚”,《大学》和《中庸》便提出了一个主知主义的道德律
令,即通过后天的努力,经由”明”来达到”诚”,也就是经由格物致知来达到尽心知性,自我实
现.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穷理尽性”.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主知主义的律令与古希腊哲
人”认识你自己”的要求不谋而合,二者都把认知的指向返回到认知者自身,使”明心见性”成为
认知者最后要达到的目标.不过在中国儒家思想中,这种”反身而诚”的主张,却包含经由认知,
使一得之德一步步成为全德成为纯真的意思.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尽性”的过程即自我实现的
过程.
关于这层意思,表述得最充分的是朱熹在《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所说的一段话.朱熹以为要
真正做到”尽心”,”明心”,就不能不格物致知.所以他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
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
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
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阴离子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格物”的目的是为了”穷理”;”穷理”的目的,则是为了”尽心”(尽其
心知),”明心”.这”尽心”和”明心”的过程,也就是尽性即自我实现的过程.
除上述教育学的侧面外,儒家的”尽性”观还包含一个心理学的侧面.这个心理学的侧面,用
今天的话说,就是通过内省的功夫来见微索隐,”使无意识成为意识”.1999年,我曾在香港举行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2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48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思想   儒家   成为   认知   大学   不能   全蕴   包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