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文明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文明观探微
摘要:马克思认为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文明的本质特性在于其社会性。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考察了文明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论证了社会文明的基本内涵、历史形态和演进规律等。探索马克思社会文明理论对于把握社会文明发展命运,指导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实践有重要启迪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明社会文明现实意义
文明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后,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在总结前人对文明研究和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把社会文明的发展同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联系起来考察,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文明是一种社会品质”。[1]马克思认为,文明的本质特性在于其社会性,离开社会和人,文明荡然无存。提出社会文明这一概念,旨在从整体和根本上认识文明。当代中国正处于以经济转型为主导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华文明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文明是人类价值创造的真实记录,是人性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尺度,因而社会文明的转型将涉及人类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具体考察和深入分析马克思社会文明观,对于我们迎接外来文明的挑战,把握社会文明发展命运,,实现中华文明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从文明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马克思社会文明观的提出
1区212
(一)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病案系统1、文明的本质
四堡乡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类文明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从第1卷到第30卷,使用“文明”一词达2600多次。马克思认为,对于文明的理解,必须把它同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联系起来,把文明看作是一个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标示人类社会开化状态和进步状态的范畴。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
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具体来说,文明的本质应该包含以下基本要点:首先,“文明是实践的事情”,[1]这就是说,文明是个实践范畴,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人们改造物
质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劳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也就不会有人类文明。其次,文明“是一种社会品质”[1]。由此可见文明是个社会历史范畴,具有社会历史性。文明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文明史社会的文明,不是属于单个人的。正是由于社会的文明,社会成员才能成为文明的人。再次,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文明的四个基本要素。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
其中,物质生产力是文明的果实,科学技术史文明发展的杠杆,文学艺术是文明的精品,哲学是文明的灵魂。[3]
2、文明的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文明的直接背景,文明就是人类历史中的文明。作为历史范畴的文明,是之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即“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的发展史。文明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文明。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诞生了社会主义文明。此后“文明能够逐步发展到共产主义”[4]这就揭示了文明的社会性质和发展规律。
(二)文明与社会的关系
学术界对文明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大致有三种倾向:包含说或阶段说:认为社会中包含了文明,文明是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如美国学者布莱尔认为,人类社会有过三次大的革命性变化,依次是人类社会出现,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现代化过程;等同说或本质说:认为文明和社会同一层次或者认为文明是社会的本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说明问题的‘单位’,不是民族、时代、而是‘社会’,用‘社会’这个名称不如用‘文明’”。[5];决定说或超越说:认为文明超越于其他社会要素,具有独立性、稳定性,不易受社会其他因素影响,但又决定或深刻地影响社会发展。从上述几种
理解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与文明紧密相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文明转型和社会壮行经常被用来指称某种现实,而物质技术、价值观念等都是文明与社会最重要的交集,但二者并非完全同步。因为文明与社会划分的依据、自身特性以及各构成要素及其地位、作用并不相同,两者不同步在历史上经常出现。
(三)社会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1、社会文明的内涵
社会文明中的社会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狭义的“社会”,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相并列的社会生活领域;其二是广义的“社会”,是包括整个经济、政治和狭义社会等层
铅锑合金
面在内的“大社会”。我们在这里研究的社会是广义的社会,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文明实质整个人类的社会文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体系、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是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狭义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社会文明是人通过自身本质的对象化和自然界人化而达到的超越自然限制的能力和水平。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志。2、社会文明的特征
首先,社会文明具有结构性,社会文明并非单一结构,而是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具有复杂性。这种复
莱州地震
杂性不仅表现在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有多种社会文明形态,而且表现在社会文明的内在结构呈现出多元性。处于不同层次的社会文明,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不同的作用。其次,社会文明具有动态性,社会文明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文明也随之不断地改变其内容和形式。这种动态性从变化的程度来看,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第三,社会文明具有世界性。在社会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文明因子的相互渗透、借鉴、融合、交流和影响,构成了社会文明发生、发展的重要景观,表明人类社会文明应该也必然具有某些超越国界或地域的共性。这些共性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体现了人类对社会管理规律性的深刻体会。第四,社会文明具有有民族性。任何一种社会文明都只能是一定社会生态环境的产物,都必然受制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经济结构,而且都有其独特性价值,因此各国的社会文明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多样化和民族性。实际上,社会文明的多样化和民族性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最后,社会文明具有历史连续性。现实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继续。任何国家的社会文明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原生形态。这样的原生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历史起点。后来的发展必定要对其社会文明的原生形态进行扬弃,但也必定会汲取和发扬其中合理的成分,形成本国社会文明的若干特点。
二、构建科学的社会文明体系:马克思社会文明观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文明的结构体系
社会结构决定社会文明结构。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严密系统。它不仅包含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物质成果,而且包含着人类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所获得的社会精神成果。由于人类社会是由生产方式、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环境和人口五大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体,与此相应,人们在这五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分别构成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狭义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从这五大文明的角度入手来完整把握文明的整体结构,才能形成整体的认识,从而最终有利于实现促进各领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理论格局。
这五大文明分别为,经济文明:包括生产力文明即物质文明,也包括生产关系文明。“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代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及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6]由此可见经济文明是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也是人类在物质生活领域开化程度和进步标志、人类创造经济财富的总和。政治文明: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类在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生产出适合物质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种社会制度,就是所谓的制度文明。政治文明是属于制度文明范畴的。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7]所以我们所说的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方式的开化程度和进步标志,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精神文明:马克思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文明社会系统,包括许多复杂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是由诸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统一体。精神文明也就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社会文明:狭义的社会文明即“社会生活文明”的简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人类社会形成时,“人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交往,结成了纵横交错复杂密切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会体和组织机构”[8]社会文明的存在是由社会生活领域客观存在决定的。生态文明: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以及人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所以说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无从进行。因此没有生态文明的社会文明系统势必是残缺不全的。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能够促进社会各种文明得以实现和发展、具有自然基础性质的文明类型。
(二)社会文明的演进
从纵向的视角看,社会文明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而演进。社会文明的演进,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然而一定历史阶段中,一种文明形态不会被另一种文明形态完全取代,往往出现几种文明形态共存的现象。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9]所以说,马克思主要强调从社会形态内部的生产关系入手去把握社会文明形态,生产力的根本地位决定了其发展史也就直接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的生长史。所以,按照生产方式为依
据,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社会文明
应当划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大形态。
这三大文明形态为,农业文明:属于前资本主义的传统文明或前现代文明,它的基础是农业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简单小生产。农业文明是古老的文明,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农业文明在农耕时代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但总体上看,农业文明尚属于人类对自然认识和变革的起初阶段。农业文明发祥于良好的生态文明,但也衰落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破坏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到来宣告了农业文明最终走向衰落;工业文明的诞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它的出现使得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工业文明是人类运用科学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与农业文明不同,工业文明中,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与自然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类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10]工业文明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但同时造成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如生态危机、价值迷失、发展缺失、精神困境等;生态文明的建立在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层面上。它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统一起来。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依靠自然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些都非常明确的“暗示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11]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要求把人类的价值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
(三)社会文明的转型
所谓社会文明的转型,主要指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飞跃,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国家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社会文明的转型。从前面论述的社会文明演进的三种形态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中,我们可以推理出人类文明的三次转型:从原始文明向农业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文明形态的变迁,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发生根本的转变。当代社会文明转型即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其核心和底蕴是可持续发展,这次转型的深远意义在于它开拓了社会文明的新视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与自然矛盾的合理解决。易切削不锈钢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2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24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人类   发展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