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明珠镶嵌——珠江传奇

水光潋滟明珠镶嵌——珠江传奇
文/李亮
珠江是孕育岭南人的母亲河,跳动着广府民系的文化生命脉搏。然而,珠江又是一条充满传奇彩的河流,碧水潋滟、华灯闪烁,明珠镶嵌的百里珠江,向人们展示着广州城厚重的肌理,诉说着悠悠千古动人的的故事。
1、珠江和珠江传说
珠江,是中国第四大河流之一,旧称粤江。古时珠江,是广州与海洋联系的纽带。6000多年前,珠江本身就是海洋的一部分,当时广州还是一个溺谷湾,今广州市区至黄埔一带,便是一片沧波远天、鱼龙悲啸的茫茫怒海。古代番山(现文德路中山图书馆附近)临海边,故三国时交州刺史步骘曾对广州地形有“负山带海、博敞渺目”之说。到2000多年前赵佗建立南越国时,珠江河道很宽,达2000米以上,其滔滔海浪可直达今越秀山南麓的中山纪念堂附近。因江中有许多红沙岩的礁石,园形如珠,故古称“珠海”。而广州城下又被邑人称为“小海”,黄埔一带被称为“大海”。那时珠江还是国内重要交通枢纽和国际海运中心,广州以南濒海岸的地
理优势成就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叫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的美誉。后来河道渐渐变窄,宋代时宽,现在仅宽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黄佐所作《雨后海珠登望》诗首句曰“珠江烟水碧濛濛”,这是“珠江”的名称最早见之于史。
tlb
直至20世纪初,珠江、西江、北江、东江一直被视为4条河流,珠江只是指流溪河流至广州白鹅潭到东莞虎门的一段70公里的入海水道,珠江三角洲亦称“广州三角洲”。1914年,广州设立直隶中央政府的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渐视四江为一整体,形成新的珠江水系概念。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珠江水利局,明确了珠江流域的涵义。过了10年,1947年珠江水利局向水利部申请珠江正式命名的立法手续,从此,珠江流域这一地理名称才获得官方正式确认和广泛采用。珠江水系有大小河流计约770多条,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区)及越南的东北部,流域总面积45.3万多平方公里(包括流经越南的1万多平方公里)。珠江的源头,一般认为在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东路的石灰岩洞,流水经年不息。1985年8月17日,在珠江源头“水洞”旁举行了定源立碑仪式。
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珠江口的捕捞业、养殖业和航运业十分发达,其土地肥沃,是中国粮食、蔗糖、桑蚕和淡水鱼重要产地之一。飞烟传
关于珠江的来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南越王赵佗有一颗镇国之珠——阳燧宝珠,平时总是舍不得拿出来看看,死后也带进了坟墓。某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三元宫演大戏,人山人海很是热闹。一个讨饭的老太婆碰翻了酒档一瓮酒,被档主抓住没钱赔,正闹得不可开交时,有一个书生叫崔炜,为人善良,为她付了钱。这个老太婆原来是鲍姑,她后来施法术让崔炜游了南越王赵佗的坟墓。在墓中,崔炜得到了赵佗生前视为镇国之宝的阳燧宝珠。(注:真正的赵佗墓至今未到)
不久,来了个波斯商人,说他们的国王丢失了也是镇国之宝的摩尼珠,跟崔炜所得的一样,他愿以十万贯重金购买。几经谈判,交易达成。
波斯商人立即带着宝珠回国。在船上,他拿出宝珠把玩,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当年珠江宽达数里,称珠海),商人一怔之际,宝珠已犹如一道白光,从他掌心跃起射入江中,三转两转,钻到一块巨石下面去了。
从此以后,江水更加清澈明净,夜晚还放出熠熠光芒。后来,这颗珠子慢慢变成了通体圆润、光滑如镜的石头,逐渐露出了水面。人们把它叫作海珠石,这条美丽、静谧的河流也就被称为珠江。
2、三塔三关锁珠江
世纪之星机箱广州古城,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具有“三山五岭雄,三江五河美”的山水格局,和“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的优美环境空间结构。三塔即赤岗塔、琶洲塔、莲花塔,称羊城三塔。三关是指三石,即浮丘石、海珠石、海印石,称“羊城三石”。三石原是珠江中的三个小岛,岛上曾建有庙宇楼阁,是游览胜地。而珠江三塔,在古人看来,构成了广州古城缜密而完整的风水格局,近400多年来,曾是这座城市的标记之一,有外来船舶以此为航标,故又有“广州三支桅杆”之美称。然而,岁月流逝,昔日胜景不再,珠江三石虽沉埋于地下,但三古塔依然是羊城亮丽的风景,在它们身上,沉淀着这座城市古老而深沉的记忆……
赤岗塔:海口地标
赤岗塔位于今广州海珠区赤岗一红砂岩山岗上,明万历四十七年 (1619年)由时任广东巡按王命璇倡建。工程未半时,因费用告绌而停顿,至明天启年间(1621~1627)由尚书李待问续建而成。赤岗塔所处之地多为红砂岩,故称赤岗,而塔便称“赤岗塔”。此塔是继琶洲塔、莲花塔之后广州修建的第三座“风水宝塔”,构成“锁二江”“束海口”的“珠江三塔”,以聚“
日体艺术
扶舆之气”。因此塔雄伟高耸,与东邻琶洲塔相呼应,成为珠江经广州出海口的风水双塔。城市肌理
该塔为八角形楼阁式青砖塔。塔高53.7米,外观为9层,塔内为17层。塔底直径为12.5米,壁厚3.8米,首层辟有3个门,每个门口均砌以石阶。进首层塔心室,内存“神前拜台”花岗石板一块。北门塔壁曾被拆去大片青砖,民国时期用红砖修复,并于修复处嵌花岗石碑一块,上刻番禺县政府禁盗塔砖告示。西门有梯级上2层 (暗层)塔心室。梯级为穿心壁绕平座式,盘旋至顶层,现木楼板已圮,不可登。塔每级设神龛。塔体上端为一个八角攒尖塔顶。附近旧有塔刹,今不存。塔基八角均镶有16至17世纪方人形像的托塔力士,乡民成为“番鬼”,神态各异,是广州明代石雕佳作,也是研究广州海洋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伍崇曜、潘仕成捐资重修。1998年,广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筹集资金160万元,对赤岗塔进行抢救维修。
琶洲塔:省城华表
琶洲塔原在珠江中洲渚(今海珠区新琶洲村)。郭棐《广东通志》卷十四称:琶洲塔“屹峙海中,状广形胜,名曰海鳌。”传说当年珠江中常有金鳌浮出,光如白昼,所以原称海鳌塔。又因建塔的山岗为两山相连如琵琶,故名琶洲,塔以洲名称为琶洲塔,塔名沿用至今。
琶洲塔为九级浮屠,为绅士王学增等人为兴科举人才倡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奠基,明万历二十八年(1560)落成。琶洲塔系八角形楼阁式,青砖砌筑,外观9级,内分17层,塔高59米。辟有3门,南北门进首层塔心室,西门原有砖砌梯级上二层(暗层)塔心室。梯级穿壁绕平座式,从第二层起,各层四面开门如十字巷纵横贯通,相邻两层相对错开辟门。其他各面无门而设龛为假门。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伍崇曜、潘士成捐资重修。琶洲塔下曾建有海鳌寺、北帝宫,也是名胜之处,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明清时琶洲还是江中小岛,当年若是乘船从珠江口进入广州,必定会看见这座犹如中流砥柱的琶洲塔,所以便称它为“琶洲砥柱”,后来成为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在岛与大陆相连之前,琶洲塔有导航作用,故有“省城华表”之称。琶洲历史上也曾经是古代著名的海港,叫琶洲港,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
药用辅料标准关于琶洲塔的初建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当年琶洲岛随着潮汐而升降,整个岛好像船一样晃动,故洲上居民人心惶惶。忽见一老者来岛说:“当年哪吒闹东海,曾被一条鳌鱼戏弄,哪吒一怒之下把这鳌鱼锁在琶洲之下,并留下咒语‘岛连一片不还家,水大水干食鱼虾’,
就是说琶洲岛和陆地连成一片时,这鳌鱼就永远不能返回东海老家。现鳌鱼见岛将靠陆地,就拼命挣扎,想翻身脱去。如它一旦成功,琶洲就会尽沉江底,人也可能会丧身鱼腹之中。因此需要在3日之内建一座塔,就能将这鳌鱼锁住。”
众人一听很为难,老者说:“你们尽快备料吧,建塔之事交给我。”于是全村男女老少一齐行动,到了第3天备齐了砖木灰砂等材料。只见老者从包袱中拿出一把金光闪闪的砖刀,望空挥舞,只见那些砖呀灰呀,排着队,随着砖刀飞快地砌了上去。到天亮时,一座巍峨的九层宝塔,矗立在琶洲岛上。当时正是涨潮,小岛安然不动。村民笑逐颜开,纷纷捧出金银酬谢老者。老者笑着推却,说:“算是我送给南方乡亲的一份礼物吧。”众人问起恩人姓名,老者笑说:“老朽姓鱼名日。”并告诉大家:“此塔建成,永立洲上,镇鳌兴业,长发其祥。”说完,飘然而去。后来人们才顿悟,鱼日是个鲁字,原来就是鲁班师傅啊。除了他,又有谁能一夜之间建成此塔呢。
莲花塔:狮岩雄踞
莲花塔远离广州城区,位于狮子洋畔番禺莲花山北主峰顶上,原名文昌塔,因莲花山多产砺石,山的东面还有一狮子形的巨岩石,因此又叫“石砺塔”或“狮子塔”。后因地处莲花山,
又叫“莲花塔”。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3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21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珠江   广州   赤岗   老者   广东   成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