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硅体的小材大用

植硅体的小材大用
排课算法作者:葛利花 原江
玻璃镀膜技术
来源:《大众考古》2020年第08期
        植物考古学是通过研究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以解释先民生业生活等状况的一门考古学分支学科。其中植硅体因产量大、易获取、理化性质稳定、就地沉积蕴含信息即时性强等优势,应用于遗址环境复原、古代农业起源与传播、野生植物利用、生业经济结构及其转变、器物功能分析、丧葬仪式及测年等研究中,扩展了考古学研究范围和深度。
        性质及概况
        植硅体是指高等植物根系在吸收地下水的同时,吸收了一定量的可溶性二氧化硅,经植物的输导组织输送到茎、叶、花、果实等处时,在植物细胞间和细胞内沉淀下来的固体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其尺寸多在20—200μm的范围内,光学上的植硅体为各向同性、非晶质的,透射光下呈现出无、淡粉、棕和黑,淡粉较常见,正交偏光镜下会全消光;中日关系论文
折射率是1.41—1.48,比重为1.5—2.3。
        植硅体的形状与植物细胞形状、细胞在植物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不同植物植硅体形态不同,同一植物不同部位也有差异,常见的形态有齿型、鞍型、棒型、尖型、扇型、哑铃型、竹节型等。
        不同植物植硅体含量亦有差别,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高,禾本科植物较其他植物植硅体含量高;植物各器官间硅的分布具有非均质性,禾本科植硅体多集中于地上部,绛车轴草则多分布于地下部,但诸如大葱、萝卜类的草本植物,其根系和地面部分的植硅体含量大体相等,这和植物各部分生长时间长短以及蒸腾作用强弱有关。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植硅体多保存于文化层土壤和以陶器、石器、牙齿、食物、陶范、灶址、红烧土、草木灰、绳子、粪化石等为代表的遗存中,经高温处理的红烧土与草木灰往往不含其他种类的化石,更有利于鉴定和分析。
        研究简史
        植硅体发现至今已逾百年,人们对其探索经历了从产生到逐渐走向成熟的漫长过程,
基本分为四个阶段:发现和探索阶段(1804—1900),从多种沉积物中发现并分离不同形态的植硅体,初步建立植硅体分类系统;植物学研究期(1900—1936),对现代植物中的植硅体进行生产、形态、分类方面的研究,同时引进定量分析法提出植硅体沉淀机理并最早将植硅体分析应用到考古学研究中;生态学研究期(1955—1975),对植硅体的理化性质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分离、鉴定、量化技术也有所进步,深入研究植物、土壤、古地层、深海沉积物以及动物排泄物中的植硅体,在复原古生态领域中也具有较大潜力;考古及地质学研究期(1971年至今),以植硅体为基础数据,恢复古生态、探索农业起源与扩散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涉猎领域更加广泛、从业者增势迅猛。
456gan
        研究方法
        采样
        土壤中的植硅体采样可采取剖面采样法、针对性采样法、网格式采样法和钻孔取芯采样法。灰坑遗迹的植硅体采样以针对性采样为主,主要采集部位是土壤发黑泛灰处、草木灰和红烧土等,前者有可能是富含有机质而颜较深,残留植硅体的可能性较大;后二者则是植物燃烧留下的痕迹,经高温处理的植硅体含量高且成分纯粹,利于后期鉴定和分析。
若取样部位较厚且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则可以采取分层取样以观察该遗迹的形成过程、利用的植物(薪柴)种类,甚至可推断该遗址使用的季节性。房址则多采用网格式采样,以探究房址内部功能分区及人类行为。采样时注意要保持遗物出土原貌,即保持其上所挟裹的土壤,直接将出土遗物置于封口袋内,不可清洗以免遗漏植硅体信息,同时采集周围土样以作对比。
        提取
        提取是指从土壤或遗物标本中提取植硅体的一整套操作流程。从土壤中提取的大体流程是:风干样品→加碱去除有机质→加酸脱铁去钙、镁等离子→离心机洗酸→镉重液浮选植硅体→提取、制片、观察。
        从以陶器为代表的遗物标本中提取植硅体的大体步骤是:洗涤→采集土壤样品→研磨土器表面→超声清洗→超声波碎土器→筛析和沉降法分选→浮选→制片→镜检。
        鉴定和统计
        将制成的样品置于显微镜下鉴定并统计植硅体种类、数量。每份样品随机选择500粒以上植硅体作统计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绝对数量和相对百分比等方法反映不同植硅体类型的增减趋势。鉴定依据主要参照文献中相关植硅体鉴定标准以及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可将常见的植硅体分为农作物植硅体和非农作物植硅体。永久性草地
        应用
        农业起源与传播
        基于植物遗存研究,中国是粟、稻作农业重要起源地这一认知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但其起源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及背景探索等尚存爭议。究其原因,部分早期考古遗址的炭化遗存或因土壤性质难以保存,或因年代久远破损严重,或出土后氧化变形,或在运输保管中受损,发掘规模、采样方法等人为因素亦会影响炭化植物遗存的发现及保存,这都给植物种属、性质的鉴定带来困难,提高了获取和分析的难度。因此除了在新近发掘的遗址进行综合性的、多种植物方法分析外,还可以对早期发掘且未进行植物考古工作的遗址中的土壤、陶片与红烧土进行植硅体分析等微体遗存分析,既可保证其原生性,又能补充植物材料,为全方面、多角度探索农业起源及动力机制、先民农业生产与经济生活等问题提供认识。
套期保值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53: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0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植硅体   植物   土壤   鉴定   研究   采样   农业   遗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