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向明:浅议考古学文化的“交互作用区”

戴向明:《浅议考古学文化的“交互作用区”》,《中国文物报》,1992719日,第3版。
浅议考古学文化的“交互作用区”
在中国史前及先秦时代,中华大地上分布着不同谱系的考古学文化。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因素,即是进化的,又有传播和扩散性,因此在许多文化的边缘地带形成了诸邻文化的“交互作用区”。
健康无忧网考古学文化的交互作用区可从两方面来理解:1、不同谱系的文化在其共有的边缘地区内此消彼长、交替作用一一需要说明的是,当某一种文化在这里居主导地位时,往往还含有相邻文化的一些因素,这也正是文化交互作用区的一个显著特点;2、诸邻文化同时作用于它们的交接地带,各文化因素在这里相互影响、交互作用,其结果往往是孕育、生长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有的文化交互作用区在不同时期则第次呈现出上述两种情况。
已有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分别为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起源的两个中心,也是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对这两大区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面貌迄今还无甚了解,新石器时代中期则处于相对稳定的定居农业状态。至仰韶时代早期,在经过前一阶段的积累之后,农业经济及其它文化因素均获得了很大发展,人口相应地增加了,各地文化开始空前地
向外扩散、传播,文化间的交互作用大大加强。如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表明,处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地的丹江流域(很可能还包括其以东、以南的部分地区)为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南北两个文化圈的“交互作用区”,首先到达这里的是仰韶文化,其后逐渐被来自南面的屈家岭文化所取代,再往后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文化因素又渐趋增多。因此,高雄捷运这里属于南北两个文化系统交替作用的地带。龙山时代,是各文化向外播散、互相渗透的又一高峰期。如在豫东皖西北,由大汶口文化承袭下来的因素与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等西北面来的因素交互作用、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混合型文化——造律台类型。
从晋中往北直至内蒙古中南部,冀西北的张家口地区,即大致在黄河与太行山脉所夹持的这一广大地域内,bcb亦为典型的文化交互作用区。这一带,尤其是大同盆地及其北边一线,气候干寒,降雨量少,年均气温低,土地较贫瘠,自然条件较差,不象是史前农业的发生地,因此很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属于定居农业文化的空白区。只是到了仰韶早期,由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呈现出了强大的扩张力,文化的辐射才波及于此。首先,分布于豫北冀南的后岗类型的先民们绕过中国鲎(或穿过)太行山脉散布到了这些地方,但同时也有一些半坡类型的影响;其后,庙底沟类型的因素又顺黄河、汾河及桑干河北上传达于此,民粹取代了后岗类型;到了仰韶晚期,文化面貌发生了分化,在晋中形成了“义井类型”,在内蒙古中南部则生长起了“海生不浪类型”(已有人命
名为“海生不浪文化”)。不管对“海生不浪类型”的性质怎样确认,其文化内涵至少包含这样几种因素:以尖底瓶等为代表的来自于豫西晋南等地的因素,以折腹钵、敛口钵等为代表的来自于豫北冀南的因素,以小口双耳鼓腹壶等为代表的新出现的一些因素,另外还有极少的鸡冠耳夹砂绳纹罐、敞口双耳篮纹壶等来自于义井类型的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由不同谱系的文化因素在这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混合性”。进入青铜时代后,随着政权的建立,王朝的更迭钠,夏、商、周王朝都相继通过强权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版图,扩张自己的文化势力,文化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豫西晋南地区,曾相继为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所占据,这里可算是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区,而华夏文明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的不断变更、交融过程中得到了飞跃发展。又如,据李伯谦先生研究,地处河北张家口市以南的壶流河流域,曾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早商时商文化远达于此,但很快又退出,被后起的张家园上层文化所取代,又经过了很长时间至西周以后,才逐渐成为燕文化的领地。
以上所举实例表明,考古学文化交互作用区的研究对于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可以搞清这些交互作用区的文化面貌,这也是区系类型研究中的一部分;第二,可以搞清诸邻文化的相互关系、力量的消长及彼此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三,能够揭示出文化传播、交汇、融合的内在机制,有助于认识整个文化格局的演变及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对认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7: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01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类型   因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