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章 佛教与民间信仰(观音信仰)

    第二章  佛教与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佛教信仰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诸多神灵信仰中以佛、菩萨信仰为主,民间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信仰传统。
一、菩萨信仰
菩萨,全称为“菩提萨埵”,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等,即帮助众生觉悟之意。它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类佛教尊神,是修持大乘六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宗教实践者,其职责是辅佐、帮助佛解救众生。汉传佛教中,起初称文殊、普贤和观世音为“三大士”,后加地藏菩萨组成四大菩萨,此四者是菩萨中最为著名的。而观世音菩萨最深入人心,千百年来深受中国民众的信奉和青睐。
(一)观音菩萨信仰大理学院学报
1、观音菩萨的来历
观世音,佛教菩萨名。又译光世音、观自在。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乃略称观音,故又
有观音菩萨之称。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佛教称观世音为大慈大悲的菩萨,有多种化身,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观世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观其音声即时前往拯救。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认为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利益众生,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因其解救众生于危难中,而成为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象征,被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此他的地位颇高,是西方“三圣”之一,协助阿弥陀佛接引、教化众生。在大乘佛教中把将来能够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称为“大士”,观音由此也被称为“观音大士”。
庙堂里,观世音一般放在佛祖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之后的大悲殿来供奉。但是在民间,观世音的影响和知名度却远远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千古至今,人人尊崇,家家敬仰,庙宇布四海,金身遍万家。
观音菩萨在佛经中并没有其具体而真实的身世,关于其来历自古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在无量劫前就已成佛,名叫“正法明如来”;有的认为他原是古印度人信奉的双马神童,专为人
类造福,此说法在西藏比较流行,由此演化为藏传佛教中的“马头观音”;有的说他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尼摩发愿修行,修得正果后成为阿弥陀佛的左右两胁侍,组成“西方三圣”;有的说他是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大弟子、大菩萨,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2食品网络营销、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1)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
达州普光气田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观音以慈悲见长,这与我国提倡仁义道德的儒家文化相吻合,又因观世音能够解救众生于苦难中,恰好迎合了广大佛教信徒欲通过神灵信仰摆脱现实苦难的宗教心理,因而在我国得到迅速传播。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激烈尖锐的阶级矛盾,野蛮残暴的民族压迫,使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的苦难,使得广大民众从自身的现实需要出发,纷纷开始信仰观音菩萨以求得解脱。社会的动荡、现实的苦难、未来的渺茫,使得各阶层人民时时惶恐,处处不安,哀鸿遍野、苦难深重的动乱社会,更促使人们信崇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印度佛教庞大的佛菩萨王国里,中国民众很快选择了观音菩萨,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广大民众祈望有一位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主。在频生的天灾人祸面前,束手无策、陷于失望甚至绝望境地的
平民百姓,需要这样的救世主。宣扬能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信仰就得到社会广大民众的欢迎。
观音信仰始于东晋,据史料记载,东晋义熙四年(李四光计划408),太原郭宣被关在狱中,心念观世音名号,遂被恩赦,出狱后为观世音造像,这是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且可得知观音最早因其救世功德而博得人们的信奉的。
到南北朝时,社会的动荡为其传播提供了有利契机,一战观音信仰因此得到全面发展,出现了众多有关观音的佛教经典,将观世音和大势至说成是阿弥陀佛的侍者,并说有信仰、发愿往生极乐净土者,死后根据其功德大小而受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的不同方式的接引和教化。因此,后世寺院和塑像中有阿弥陀三尊,在阿弥陀佛的左侧是观世音菩萨(代表佛的慈悲),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代表佛的智慧)。此外还出现了许多观音救苦救难灵验的书,通过各种带浓厚神秘彩的灵验、感应的故事来传播观音信仰。这些传闻故事被编集成书,记载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阶层的观音信仰情况。
我国历史发展到了唐朝以后,中华文明得到了空前大发展,长安城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与此同时,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大发展。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出现了某些微妙的变化。因为,
中国民众接受印度的佛菩萨却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为中国菩萨。首先,观世音的名字,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为观音。而更重要的是,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印度的观音形象逐渐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观音入主中国初期,观音还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这位大慈大悲、急人难、救人危的观音菩萨,到了盛唐时,依照善男信女的信仰心理需要,终于神秘地完成了向慈眉善目的白衣柔美女子形象的转化。宋以后,这一转化则普及到了全国。
2)观音形象的中国化
观音形象由男变女
历来人们对观音菩萨是男性还是女性颇多争议。根据佛教义理,菩萨是断除烦恼、证得菩提的无漏圣人,无所谓性别,但事实上无论佛经还是信众都对其融入了世俗的性别观念。现在中国汉地佛教寺院殿堂中,观音的画像几乎都是女身,但印度和中国早期观音造像,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观音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妙法莲华经》中也将观音称为“善男子”,《华严经》中称:“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经”。
可见菩萨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由男身变为女身,而最为典型的是观音菩萨。自南北朝时起,观音在脸部和服饰上表现为女性,但仍蓄髭须、留长眉,到隋唐时出现了非男非女相,容貌柔美却有髭须。唐宋以后,则开始塑为女身:体态丰润、容貌端庄、身披天衣、项佩璎珞的高雅娴静的妇女形象。到宋代以后,则完全塑为女身。民间普遍称之为“观音娘娘”,观音也由此倍受民众青睐。
观音的女性化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主要的有:首先,观音现女身有其理论根据。佛经中称观音具备圆通大智,能现30余种变化身,应机说法、解救苦难。《妙法莲华经》称:“观世音现比丘尼身、优婆夷(女居士)、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楞严经》中观音白佛云:“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我于彼前见(现)比丘尼身、女王身、国王夫人身、命妇身、大家童女身,而为说法。”这些记载为观音女性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其次,观音的寻声救苦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观音以慈悲之心和广博胸襟,应机化身、解救危难,这如同世间关怀、护佑子女的母亲,此相通之处是观音女性化的内在原因。         
最后,观音的女性化集中反映了出家尼众和信佛妇女的要求。我国自南北朝时信佛者日趋增多,大量妇女也纷纷加入信众行列中,她们希望有一位女身神灵,以拉近人神间的距离,抒泄自己的身心感受。观音因其可现女身的理论,慈悲的母性情怀等内在条件,自然成为塑造女性神灵的首选对象。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39: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97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观音   观世音   菩萨   信仰   中国   众生   民众   观音菩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