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的水虻下目化石

第66卷增刊1Vol.66Supp.1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
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的水虻下目化石
刘宇明
1,2)
,黄迪颖
电网谐波治理装置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688103)的成果。
收稿日期:2020-01-10;改回日期:2020-02-10;责任编辑:章雨旭。DOI :10.view.20
希尔斯20.s1.002作者简介:刘宇明,女,1996年生,硕士研究生,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Email :*************** 。
关键词:水虻科;木虻科;幼虫;缅甸琥珀;白垩纪中期
水虻下目Stratiomyomorpha ,是短角亚目中最基干的类之一。它由三个现生科水虻科(Stratiomyidae )、木虻科(Xylomyidae )、大虻科(Pantophthalmidae )组成。其中水虻科多样性最高,已描述了3000余种。水虻类昆虫全球广布,其幼虫腐食性,成虫多访花。一些种类如黑水虻,是较重要的饲料昆虫。另两个类种类较少,木虻科描述了143种,其幼虫腐食性,成虫食性不明确,多发现于林地;大虻科为双翅目中体型最大的类之一,共描述了21种,幼虫在树干中钻穴,取食发酵的树汁,成虫不取食(Brown et al.,2009)。另外,水虻下目还包含1灭绝科——张木虻科(Zhangsolvidae ),发现于下白垩统到白垩纪中期的地层中,它们发育有长喙,可能以有花裸子植物为食(Peñalver et al.,2015)。
透析器1水虻下目成虫化石记录
1.1水虻下目成虫特征及系统关系
水虻下目为一单系,鉴定特征包括:Rs 脉短,R 脉末端分枝,无胫节刺,雌性尾须的基部被第十节背板分隔,C 脉短,结束于M 2脉末端或M 2和M 1脉的末端之间(大虻科除外)。复兴大学
中星1a水虻下目中水虻科和木虻科互为妹,它们具有非常明显的共同衍征:幼虫的表皮硬化,具有碳酸钙沉积而形成的马赛克或蜂窝状小格;幼虫龄期为三龄;蛹在最后一龄期内形成;头部半骨化;触角发育有感觉凹(sensillar foveae )。张木虻同样发育触角上的感觉凹口,C 脉结束于M 1末端附近,被认为与木虻科+水虻科构成妹关系(Grimaldi,2016)。
1.2水虻总科成虫化石记录
水虻科的现生类非常繁盛,但中生代化石记录却十分稀有,仅描述了7种,木虻科记录了4种化石,张木虻科描述了10种,大虻科尚无化石纪录(表1)。水虻下目很多种类是传粉昆虫,它们和植物的更替有显著联系,而白垩纪中期发生的以被子植物大爆发为标志的陆地生态系统革命显然对水虻下目昆虫的演化有密切影响。张木虻科中生代化石记录较为丰富,但白垩纪之后灭绝。其原因可能与被子植物的兴起及裸子植物的衰退有关。而水虻科虽然中生代化石记录较少,新生代地层中却发现了大量化石记录,多样性大幅增加,最终发展为现生具有12个亚科,近400属的大类。
争吵教学设计
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中,保存了最为丰富的水虻下目类,至少包括4种水虻,3种木虻和4种张木虻。其中的水虻属于4个基干亚科,发育较为原始的特征:R 2+3脉分支较早并与R 1脉基本平行,只发育有2条M 脉,d 室较狭长,触角8节,小盾片无刺,腹节2到5或6节发育横向背板沟(Grimaldi,2016)。
2水虻总科幼虫化石的发现
2.1水虻总科幼虫形态及生态特征
木虻科幼虫和水虻科幼虫形态特征十分相似,
它们的区别在于:木虻科幼虫在前胸节和中胸节的腹面和背面表皮上具有几块光滑区块,臀裂前端发育有一横向排列的齿状结构,而水虻幼虫无光滑区和臀部表皮刺。水虻科幼虫发育特化的口器,其上下颚复合体发育,内部具横脊状颚臼,具细突或长毛。下颚具1节下颚须和一系列扇状或刷状刚毛,适应于腐食性生活。它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中,主要可以分为陆生型和水生型。陆生型幼虫臀
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2:0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9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幼虫   水虻   发育   化石   成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