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60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进行介绍。
2、本课程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批评家及批评论著为主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使学生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了解它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不同特点,并可以为建设当代新的文学理论,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3、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总计36学时,一学期授完,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以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计分,总计学分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授课学时
实践学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萌芽
儒家的文学观
道家的文学观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玄学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X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的批评价值
钟嵘与《诗品》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唐代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明代的复古与反复古文学思想
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
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清代中前期的诗文词理论
晚清时期与西方文学思想的交汇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赌码2
2
2
2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92
0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知识,熟悉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重要批评家、著作和重要批评观点,并能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主要的文学批评思潮与现象。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对于特别有影响的批评家、论著及理论批评及思潮能建立起正确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理论分析和解释批评观点与思潮,对重要批评著作具备较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韦企平
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文”的概念的演变;学术与文章的逐渐分离;先秦时期诗乐舞合一,文史哲不分的特
点。
第二节: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文字的产生与易经八卦的创造对文学理论产生的影响;《诗经》是先秦时期比较正式的文论批评的主要对象,可以归纳为献诗讽谏说与观诗知政说;“诗言志”观念的理解,对“志”的含义的演变的理解显示了中国文学观念与西方文学观念之间的异质性。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内容提要:
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孔子的思想中的“仁”、“礼”与复古中庸的基础;反映到美学思想上是尽善尽美的美学观;这也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孔子的文学批评观点可分为以下五方面论述: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2、关于文学批评的“思无邪”的标准;3、论文学“兴观怨”的社会作用;4、论文学的内容
和形式的关系;5、论雅乐与X声。
第二节: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孟子的思想中的民本与革新思想,这使他在文学观及批评标准上比孔子较为进步。孟子对文学批评的具体贡献体现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接受理论及“知言养气”的文学创作论。
第三节: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的基本思想介绍;明道观念的由来,《乐论》中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阐述。从荀子的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的角度出发谈儒家文学观的消极影响。
本章思考题:儒家文学观中的“中庸”、“中和”思想对后世文学观的负面影响的总结。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内容提要:
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道家文学思想与儒家文学思想的异质性;老子的总体思想介绍,辩证思维及“有无”观念,绝学弃智的观念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命题的理解。
第二节: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基本思想介绍,庄子对“道”的阐述的理解,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注意其对尊重自然规律绝对化的片面性;庄子对理想的天然艺术境界的理解(天籁、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第三节:庄子“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
理解“虚静”和“物化”对创作的意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庄子对言意关系即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看法及其对后世文论批评的影响。
本章思考题:道家文学观与儒家的根本性差异,道家对言意关系的看法与儒家之比较。
第四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内容提要:
第一节: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X安、司马迁对屈原的肯定性评价;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与实录精神。
第二节: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汉代儒家文艺观的保守性增强,美刺讽谏说的确立;《乐记》对《乐论》思想的发展;《毛诗大序》所体现出的封建正统文艺观。
第三节: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扬雄、班固对屈原的趋于否定性的评价以及对汉赋的评价态度。
第四节: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论衡》的“疾虚妄”及王充对文学创作中虚构和夸X的认识;王充反对复古提倡独创对儒家“述而不作”观念的反拨。
第五节: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
王逸对屈原及《楚辞》的肯定性评价及其实际符合儒家文学观的肯定角度;东汉后期文学独立与自觉的逐渐形成,文体概念的出现。
sciencedirect
本章思考题:“屈骚之辩”汉代全貌。
第五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内容提要:
第一节: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动摇,文学创作重情趋向与对创作个性的重视;玄学的才性论与有无思想及认识论观点的解析。
第二节: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典论论文》提出作家才能与文体特征有重要关系;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文以气为主”的论断及意义;曹丕对“贵远贱近”、“文人相轻”等不恰当批评态度的反对。
第三节: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观点中的玄学思想;陆机对艺术构思的基础、情状、灵感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陆机对各类文体的特征与艺术风格的总结,“四科八体”的提出;陆机总结了风格多样化及其形成原因;文学作品艺术美五条标准的提出。
第四节: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
汉字四声的发明及声律派的出现,声律对中国文字与文学的深远意义及负面影响。文笔之争实际是怎样认识文学特征的问题,如何区别文学与非文学,从有无韵的标准到艺术形象思维的特征的标准。
本章思考题:才性论问题在现今的思考,作家的德才之间有无必然联系。
第六章  X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
内容提要:
第一节:X勰的生平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写作
X勰的儒家为本,佛家影响下的思想;《文心雕龙》的写作动机与基本体例。
第二节:X勰的文学本体论
《原道》、《征圣》、《宗经》“文之枢纽”的意义:体现X勰的儒家思想根本;儒家的“道”的理解;六经。
第三节:X勰的文学创作论
X勰的文学创作论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简谱是由谁发明的
一、论文学创作的构思。《神思》篇对艺术思维与想象活动的描述;强调虚静的构思精神状态;X勰对言意关系的理解。
二、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篇中“隐秀”艺术特征的理解辨析。
三、论文学的风格与体裁。作品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体形》篇对文学八种风格的概括及与易经思想的关联;X勰对风格形成主客观因素的探讨;《文心雕龙》分文体论述的四方面概括。
四、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风骨是X勰提出的重要文学审美标准,对风骨论的多种理解。
保全世纪(北京)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五、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X勰对内容形式关系的论述,对整体美的强调和“三准论”。
第四节:X勰的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批评论
关于文学的发展X勰提出“通变”的思想,X勰对文学与时代关系的见解;X勰对批评鉴赏态度及具体方法的探讨。
本章思考题:如何理解“风骨”论,易经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第七章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内容提要:
第一节: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
《诗品》的成书情况;钟嵘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强调“怨”的重要;钟嵘以自然为诗歌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钟嵘的风骨论与滋味说。
第二节: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
《诗品》品评诗人的思想渊源;钟嵘对具体诗人品评所反映的文学批评观点。
第八章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
内容提要:
第一节: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
对齐梁文风的主要特点及应该具有的理性态度;王通、魏征等对齐梁文风的态度及其中所反映出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问题。
第二节: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李白的文学思想;杜甫重写实的诗歌观与《戏为六绝句》
第三节: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
《河岳英灵集》强调“兴象”反对“轻艳”,殷璠论如何做到“兴象”;王昌龄对艺术构思及诗歌三种境界的论述。
第四节: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探讨的深入
皎然诗论中对诗歌意境创造的论述及诗禅合一的诗歌美学理想。
本章思考题:陈子昂所说的“风骨”与X勰、钟嵘有什么异同。
第九章  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内容提要:
第一节: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
白居易要求文学创作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认为文学应当积极地干预现实。他提倡直笔,反对虚美,是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重大突破。但同时也显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美的轻视的弱点。野马车友会
第二节: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唐代古文理论针对六朝唐初骈文的泛滥而发,骈文的主要特点,古文的概念意义;韩愈的
明道思想与提倡古文,强调独创性,反对因袭拟古;唐代古文运动的四方面积极意义;韩愈的“不平则鸣”观;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司空图论诗歌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辨源;司空图的生平思想;《与李生论诗书》等文中所反映的对诗歌意味的观点;《诗品》对诗歌意境的描绘。
本章思考题:唐代古文理论的兴起和意义。
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内容提要:
第一节: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
欧阳修的生平思想;“穷而后工”论与文道关系。
第二节: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生平思想;苏轼文学思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一、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二、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和“妙观逸想”;三、形象塑造和创作中的“随物赋形”、“传神”;四、论“无法之法”;五、论平淡的艺术意境。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4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94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