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同宗民歌的判断标准

中国同宗民歌的判断标准   
——类型性与变异性在同宗民歌中的综合体现pasco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大国脚印    高乐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中普遍存在着“同宗”现象,中国同宗民歌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是一个经历了历时性和共时性长期作用的立体文化,及经历了纵向的传承保留,又经过了横向的传播变异。所以,类型性和变异性这两大特征,在同宗民歌中最为显现。中国同宗民歌又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它包括了汉汉同宗、少少同宗以及汉少同宗,甚至还包括中外同宗的现象,所以,同宗民歌的源头和形成原因就显得极其复杂。本文将试图通过类型性与变异性在同宗民歌传承与传播中的具体民族案例,以及两特征之间的关系,来论证从特征的角度看,类型性与变异性是同宗民歌的判断标准。
[关键字]:同宗民歌  类型性  变异性 
 
引言
中国同宗民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类型性和变异性是中国同宗民歌的两大显现特征。
一方面,它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尽量保持原样的倾向。所以,在历代的传承过程中,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同宗的类型性民歌。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一个自然实体,而是一个具有极度开放性的流体。其变异性无处不在,要求一成不变是不现实的。当它横向的从这一地域流传到另一地域时,这时就会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就是“流变”。流变,是文化传播的必然结果。所以,中国同宗民歌这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就给研究它的学者们带来了一些困难。需要用人类学中的整体论观点去研究。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复杂的矛盾体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如若没有这么复杂的矛盾,就不会形成同宗民歌这一文化现象。同宗民歌的产生就是类型性与变异性共通作用于民歌身上的结果,只具有类型性不具有变异性的民歌,那就是同一首民歌,所以根本不存在;只有变异性没有类型性的民歌,只能说他们是很多不同类型的民歌,不属于同“宗”民歌这一范畴。纪检监察工作论文
所以,初步看来,类型性和变异性在民歌中的综合体现,成为同宗民歌的判断标准。
专才与通才
一、 中国同宗民歌的概况
) 同宗音乐”一词的产生背景及“同宗民歌”的定义
1、产生背景
“同宗”一词,原在宗法社会指同一大宗,后泛指同一宗族或同姓。《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天下同宗,死于长安即葬于长安,何必来葬焉。”曹禺等著的《胆剑篇》:“苦成---年五十五岁,姒姓,与勾践同宗。”音乐领域之所以引用“同宗”一词,也是为了方便探讨具有某些同一特征的音乐形式。珍妃之印
“同宗音乐”研究的最终确立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
1) 雏形期:上世纪50年代,已有些音乐史学家和民族音乐学家对此问题开始关注,但并没有用到同宗音乐一词。如: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论及明清“小曲艺术形式上的发展”一节指出:“小曲的变体。由某些曲调产生了多种变体。在音乐形式上,同一曲调的多种变体,已被逐渐创造出来了。”音乐学家易人在19806王牌拖拉机月于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孟姜女春调的流传及其影响》。其后,她
又陆续发表有《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情深意长的绣荷包》、《六首少数民族绣荷包》,对一些流行甚广的民歌变体进行比较研究。还有《中国音乐词典·续编》的“五更调”释文提出“同一‘母曲’和它的各种变体”的观点,该文写道:五更调“多数为异词异曲或同词异曲,不像有些小调歌曲那样,以同一‘母曲’和它的各种变体传播于各地。”
2) 形成期:随后,“同宗音乐”一词最早出现在冯光钰先生于1986年撰写的《中国传统音乐初论》之“传统音乐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节中,笔者将《孟姜女哭长城》、《茉莉花》、《绣荷包》、《九连环》等由“一个基本曲调和它的一系列变体”的几十首民歌,称为“同宗民歌”。至此,从“同宗”和“传播”的视角,全面地运用于对传统音乐的探讨中。随后,冯光钰先生又先后撰写并出版了《中国同宗民歌》、《客家音乐传播》、《戏曲声腔传播》、《曲艺音乐传播》、《中国同宗民间乐曲传播》等著作,这六本拙著从音乐传播的角度,通过实例分析论证,阐述了我国各类民族音乐普遍存在的“同宗”现象。
2、同宗民歌的定义
所以,同宗民歌作为同宗音乐中最庞大的一个体系,也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最终,在冯光钰先生出版的《中国同宗民歌》一书中给同宗民歌下了一个较权威的定义:
“同宗民歌:是指由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的若干子体民歌落。这里所说的“民歌母体”包括多方面的涵义,诸如曲调、唱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及特殊腔调的进行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同宗民歌,其型态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因此“母体”的概念,系一种综合的性质。这在众多的中国民歌,特别在小调中是颇为常见的现象。”
二)同宗民歌的形成原因及分类
1、形成原因
简单地说,我将其分为两方面:稳定性因素和非稳定性因素。稳定性因素也可称为类型性因素,主要为同宗民歌的类型性提供条件,非稳定性因素可称为变异性因素,是造成变异性的主要因素。
1) 稳定性因素:由于民歌长时间在较为固定的生产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地理背景以及极强的民族共同审美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所以必然会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歌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可以先于社会的发展,也可以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但是,一旦一种文化形
式固定下来后,不管是先于还是落后于社会,它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就像旧社会的旧习“裹脚”一样。音乐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当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的文化区内时,短时间内它本质的东西不会被同化。这个本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母体”部分,这就为著多民歌的类型性特征提供了条件。
2) 非稳定性因素:
内因:是造成同宗民歌中变异性特征明显的重要因素,其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有较强的流变性。民歌早起的传承,主要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是一个个人创作,众人集体逐步完善的动态流程。因为它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很容易具有变异性和即兴性的特征。再加上一代代人无记谱的传承,每一代人都加入了个人的情感演唱。致使它的流变性极强,这也是为同宗民歌的变异性提供了条件。
外因:是造成同宗民歌中变异性特征明显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人文环境等这些外因如何影响,他们都是因为人口的流动,才产生了变化。总的来说就是:人口流动或叫做人口迁移。因为一切文化都依附于人而生存,人是它的载体。所以,没有人就不会有任何文化,更何况音乐。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民歌的流动,从传播学的角
度,冯光钰先生将其分为五类:“移民传播、民间艺人行艺传播、战争传播、商贸传播、音乐流派师承传播。”但本人就认为应加上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因为在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传入我国,这是也是各类音乐交流最频繁的时期,发生流变的音乐和乐器都很多。所以,宗教的传入对音乐的变异性特征,影响很甚远。
2、分类
1) 对冯光钰先生分类的思辨:他将音乐按类型分成了六类:词曲大同小异、词同曲异、曲同词异、框架结构相同而词曲各异、衬词相同而词曲各异、框架结构及尾腔相同而词曲各异。而他的《中国同宗民歌》一书,也是按照这一分类,把全本分成了这六章。而笔者认为这个分类,还有待商榷。原因有二:
其一,按冯先生的分类的意思,他认为中国的民歌有六种“同宗”的类型,但它究竟是不是“同宗”的一种类型还有待研究。在他书中的衬词相同而词曲各异一类中,举了莲花落的例子。不光词曲截然不同,衬词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其实,笔者认为,他们只能是都借鉴了莲花落的因素,而不能看做是同宗现象。就像西方歌剧《图兰朵》中借鉴了《茉莉花》的因素,因为借鉴的因素不能导致自身本质上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认为
他是同宗。就像衬词因素的引入,还是变化了的引入,不能使音乐的本质发生变化。故,不应看作是同宗现象。
其二,既然是分类,就应该包括所有的研究范畴,既然著作名称叫《中国同宗民歌》,研究范围就应该是全中国,但冯先生书中引言部分介绍的仅仅是汉族民歌,书中的谱例的选择也是汉族民歌小调。这就没有做到分类时,子项穷尽母项的要求。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冯光钰先生的分类将来是否需要改进,他对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同宗音乐的研究贡献都是巨大的。他从传播学和音乐学的角度,开创了研究中国同宗音乐的先河,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2) 笔者的拙见:本人经过一些思考,也没有想出最好的分类方法,所以试从民族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初步把中国同宗民歌划分为两大类,仅供参考:其一,本族间的同宗民歌;其二,他族间的同宗民歌。这里的同族间的,具体指的就是自己的民族,是民歌向内传播的过程;他民族可以指除自己民族以外的其他各个民族,是民歌向外传播的结果。具体分类如下:
其一,同族间的同宗民歌:就是在本民族内产生同宗变体的民歌。例如:最多的就是汉族与汉族之间的同宗“茉莉花”、“孟姜女”等。还有各个民族在自己民族内部出现的同宗民歌现象,如:“花儿”在回族与回族内部。
其二,他族间的同宗民歌,就是在本族与他民族交流时产生的同宗变体。例如:音乐学家易人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六首少数民族绣荷包》。但绣荷包是汉族的基本曲调,如今母体被移植过去,加入了当地民族的特元素。甚至,还包括中国与外国的同宗,在张瑞的《匈牙利民歌同我国某些民歌相似原因浅析》与李昕的《北美印第安民歌同我国阿尔泰语系若干民族民歌的共同音乐特征》这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我国民歌与外国民歌的同源问题,还有待研究。
二、 看类型性与变异性在同宗民歌中的体现——以个案为例
一)看类型性与变异性在同宗民歌中的分别体现
1、类型性
1)概览
首先,在定义方面,在从民俗学的角度,将“类型性”定义为:“类型性是指民俗事项在其表面形式上的特点,也是指民俗事项中带支配力的主流部分。它为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且成为约定其行为的标准。”那从音乐的角度看,其实大同小异,类型性是指音乐事项在其表面形式上的特点,也是指音乐事项中带支配力的主流部分。 其中,类型性中的“型”需要说明一下,“型”一般是指同宗民歌的基本曲调,也可以指歌词、框架结构,冯光钰先生认为还有衬词、尾腔。         
其次,在划分标准方面,学者们把情节基本相同的并反复出现的故事,归为某一类型。并用“母体”索引的方式,将同一类的故事的结构,简单浓缩为某种模式。例如:“两兄弟型”、“灰姑娘型”等等。就如:民歌小调中的“鲜花调”、“孟姜女调”、“银钮丝调”是一样的。而且在中国的同宗民歌中,也是有一个基本调常出现,使用“母体”索引的方式,所以,类型性也是中国同宗民歌的一大特征。
最后,在形成原因方面,前面同宗民歌的形成原因里已经提到,造成类型性的原因是因为民歌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由于民歌长时间在较为固定的生产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地理背景以及极强的民族共同审美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发生质的变化。
2)下面,就按本文的分类具体分析一下类型性在民歌中的显现特征: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48: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54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民歌   音乐   传播   中国   类型   变异性   因素   特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