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重点(biology chemistry heavy dot)

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1.等电点
氨基酸的等电点
在某一PH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阴阳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蛋白质的等电点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静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补充(也就是老师的随口一说)):
1.人体PH为7.4,大多数蛋白质等电点小于7,所以蛋白质带负电荷,相互排斥不会沉淀
2.电泳也是运用了等电点不同,蛋白质带正负电,向不同的电极聚集
2.芳香族氨基酸
芳香族氨基酸特点
侧链含芳香基团的氨基酸
紫外吸收性质
氨酸大于酪氨酸大于苯丙氨酸,最大吸收峰在280nm附近
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froskurinn
多肽链的局部主链构象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主要化学键为氢键
二级结构种类
α—螺旋
β—折叠
β—转角
无规卷曲
4.模体
模体
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称为模体
模体常见形式
钙结合蛋白中结合钙离子的模体
锌指结构
5.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的变性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造成变性的因素
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
变性的本质
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变性后的改变
结晶性能消失,粘度增加,溶解度降低,容易沉淀析出,易被蛋白酶水解,生物学活性丧失
应用举例
医学上常用变性因素消毒灭菌
保存疫苗也要防止蛋白质变性
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两种核酸组成上的比较
                DNA                  RNA
碱基              AGCT                      AGCU
戊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基团                  磷酸基团
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苷酸
2.DNA的二级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由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2脱氧核糖与磷酸位于外侧
3DNA双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碱基对
4碱基对的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持着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3.mRNA和trna的结构特点
tRNA
携带氨基酸,有反密码环,氨基酸臂,含有多种稀有碱基,氨基酸臂在3’端有特殊的结构CCA,二级结构为三叶草,三级结构为倒L型
MRNA
真核生物mRNA
5’端有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帽子
3’端有多聚腺苷酸尾
4.紫外吸收性质
核酸在260nm处有强烈的吸收,由碱基共轭双键决定
5.变性
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变性引起增效应,即溶液260nm吸光度值增高的现象
解链温度
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即解链温度
G+C含量越高,解链温度越高
三.酶
1.特异性的种类磺胺药的抑菌机制
结果补语
酶催化作用特点
1.高度的催化效率
2.高度的特异性
3.酶活性的可调节性
4.酶具有不稳定性
特异性种类
1.相对特异性(作用一类化合物)
2.绝对特异性(作用特定结构)
3.立体结构特异性(立体异构中的一种)
磺胺药的抑菌机理
属于可逆性的竞争型的抑制
二氢蝶令啶+对氨基苯甲酸+谷氨酸   
在二氢叶酸合成酶作用下
合成二氢叶酸
转变为四氢叶酸
渗透率转变为核苷酸
转变为核酸
2.Km
V=Vmax[s]/Km+[s]
其中[S]为底物浓度V为反应速率Vmax为最大反应速率,Km为米氏常数
Km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底物浓度
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反比)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结构底物反映环境有关,与酶浓度无关,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Km值
3.三种可逆的动力学变化
竞争性抑制            表观Km  增大          最大速度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          表观Km  不变          最大速度降低
反竞争性抑制          表观Km  减小          最大速度降低
4.有机磷农药中毒
有机磷化合物与羟激酶结合,引起酶失活
解毒用解磷定
属于不可逆性抑制
四.糖代谢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
食物糖(消化吸收)
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糖异生)
去路
(氧化分解)二氧化碳和水
(糖原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磷酸戊糖途径)其他糖
(脂类氨基酸合成代谢)脂肪、氨基酸
2.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三步反应:
第一次
糖无氧氧化中的第七步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
1,3-二磷酸甘油酸+ADP3-磷酸甘油酸+ATP
第二次
糖无氧氧化第十步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生成ATP和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ATP+丙酮酸
第三次
柠檬酸循环第五步琥珀1区212漫画与GDP酸化偶联生成GTP和琥珀酸
琥珀酰CoA+GDP琥珀酸+CoASH+GTP
3.葡萄糖-6-磷酸的代谢
来源:
1.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2.糖原分解产生的1-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
3.非糖物质由糖异生由6-磷酸-果糖异构成6-磷酸-葡萄糖
去路:
1.经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2.经糖有氧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三辊轧管机3.通过变位酶催化成1-磷酸-葡萄糖合成糖原
4.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进入磷酸戊糖途径
5.在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下生成游离葡萄糖
书录解题五.脂代谢
酮体
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的特的中间代谢产物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酮体功能:是肝向肝外组织输出能量的重要形式,酮体是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
酮体病理特征:严重糖尿病患者血中酮体含量可高出正常人数十倍,导致酮症酸中毒。血酮体肾阈值,引起酮尿。此时,血丙酮含量也大大增加,通过呼吸道排出,产生特殊的“烂苹果气味”。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47: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26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结构   蛋白质   底物   生成   酮体   变性   葡萄糖   催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