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人的文学

[方启智 3100103811]
[汉语言文学1001班]
周作人“人的文学”
  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国人思想上的变革,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人”的解放,那么,为了解放“人”的“人的文学”,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和组成都是哪些?它具有哪些历史意义?
关键字:人的文学 历史背景 组成部分 历史意义
   
    一、“人的文学”的历史背景嵌入式之家
    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腐朽中国的国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日益加重,为了挽救这艘将倾的大船,近代的国人们先后兴起了洋务、戊戌、辛亥等改革或革命,但它们都无一逃脱失败的厄运。历史的教训告诉五四先贤们:这些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科技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冷静下来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思索,他们开始试着从文化的
角度来思考与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了五四时期最为响亮的口号:“民主”与“科学”。尽管那些文人信仰的主义不同,提出的主张各异,但有一个声音却是异常相同:爱去情来把国人从封建依附制度和等级身份制度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能够独立思想、自主创造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如陈独秀,他大声疾呼,号召中国青年以新的自觉迎接新的时代;呼吁广大青年自觉地抛弃奴隶依附的旧思想,树立独立自主的新意识。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是一个“以自身为本位”,的独立自主的存在,而绝无“以奴隶自处之义务”,其一切言行皆听命于“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如鲁迅,他提倡“立人”,希望“沙聚之邦,转成人国。”“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
这匹先驱者的摇旗呐喊成功地在腐朽的旧中国开启了一缕“启蒙”的气息,推动了个性解放的思潮。越来越多的五四作家逐渐认识到封建礼教、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对自由的扼杀。然而,人们苦于没有一个足够系统和代表性的体系,来将社会上这些零落的呼声整合成一股变革社会的浪潮。时代,似乎正在等待着“英雄”的出现。
2、时势造英雄,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
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五四先贤们说,来一个人给出一套系统的文学救国之路吧,
于是周作人在1919年初发表了《人的文学》。
(一)“人的文学”的倡导与“人学”结构的初步展示
广州视窗    周作人在结合当时旧中的国情与中国国民性之后,提出了他“人学”结构的两大支柱:“自然人性论”和“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所谓“自然人性论”就是对“人”的定义。周作人指出,“人是一种动物”,而且是“进化的动物”,所以“人”具有“肉”与“灵”二重性,“肉的一面, 是兽性的遗传;灵的一面, 是神性的发端”,即“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即理性和神性,“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是人性”。而面对当时文化精英过于高屋建瓴,渐渐开始和广大众剥离,周作人提出了他“人学”结构的第二大支柱“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他指出,“人”既具有“个体”性,即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同时具有“人类”的特性,即始终不存在单个的人,人始终要在族中生存。于是他指出,要“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有人的位置”,“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因此,“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周作人的这两大观点整合起来就拼成了他“人的文学”的基础,那就是“一,这文学是人性的,不是兽性的,也不是神性的……二,这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却不是种族的,
国家的,乡土及家族的。’”在这个层面上,周作人不仅使其“人学”思想具有相当鲜明的反封建特性,而且还运用生物学、文化人类学、道德史等学科的知识去认识“人”,揭开了蒙在“人”身上的种种神秘的面纱,从而使中国人对人自身的认识上开始有了近代科学的气息。
(二)在对妇女、儿童问题研究里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周作人在解释“人性”和“人类”的基础上,对妇女和儿童的地位作了重新的定位。周作人在《人的文学》就曾经谈到,欧洲关于“人”的真理的发现,早在17世纪即已开始,而“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他接着怀着不无痛苦的心情指出,在中国,“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他以超越时代的角度来看待女性的地位,他认为:“妇女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不单是关于女性的问题。”“占据人类的半数的女性,人格尚不被正确的认识,尚不曾获得充分的自由,不能参与文化的事业以前,人类无论怎样进化,总是偏枯的人类”。他还研究了女性的地位和权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妇女的问题实际只有两件事,即经济的解放与性的解放。”这一观点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解放。关于儿童的地位,周作人说“中国还没有发见了儿童”。周作人在《儿童
的文学》里有这么一段话:“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地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怪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周作人认为,首先,要把儿童当作人。因为儿童是“完全的个人”,因为我们不能够否认幼年和童年也是一个人人生的组成部分。其次,把儿童当作儿童。儿童毕竟心智还不够成熟,与成人相比还有很大的缺陷,我们应该表现出理解和尊重,并“顺其自然,助长其发达,使各期的儿童保其自然之本相,按程而进。”最后,周作人认为,社会应当以儿童为本位。因为按生物学上的规律,的确是祖先为子孙而生存,而非子孙为祖先而生存,因此应废去祖先崇拜,改为自己崇拜子孙崇拜。实际上这是周作人“自然人性论”的一个发展。周作人的儿童观应该说是相当现代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的发现”。然而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助长当代对子女过度溺爱的问题。
    (三)自然人性的追求与性心理研究
    周作人“人的文学”的第三个概念,讲的是要求“性”的解放。他说:“相信在文明世界里,这性的解放是必要。虽比经济解放或者要更难也未可知。”他结合了安特路朗的人类神话学、弗洛伊德的“禁忌与图腾”的理论、以及蔼理斯等的性心理学,提出了自己结合中国当
时国情的性观念,将矛头直至封建社会的禁欲主义:“我们真不懂为什么一个人要把自己看作一袋粪,把自己的汗唾精血看的很是污秽?……性的不净思想是两性关系的最大的敌,而‘不净观’实为这种思想的基本。”他指出维护封建旧礼教道学家“性”思想的荒谬:“他们的思想总不出两性的交涉,而且以为在这交涉里,宇宙之灭亡,日月之盈反,家国之安危,人民之生死,皆系焉。”他主张建立符合时代进步的新的性观念,“恋爱……是两性间的官能的道德的兴味”,“一面是性的牵引,一面是人格的牵引’,“欲是本能,爱不是本能,却是艺术,即本于本能而加以调节者。”并得出结论:“凡是人欲,如不事疏通而妄去阻塞,终于是不行的。”在周作人这里,人的自然本能不仅冲破封建旧礼教的禁锢,取得了生存的权利,而且获得了“美”的品格:“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正如国外启蒙先贤们把“性”的解放看作是人的“启蒙”中重要的一环一样,周作人也把“性”的解放看成唤醒国民腐朽陈旧的思想所要走的很重要的一环。
三、“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当周作人沿着“人”的这一主题继续思考,当问题落实到中国“人”的具体与实际,周作人便看
到了普通人,多数人,千千万万的底层民众,即平民百姓,他们是五四时代社会巫需解决的问题,是思想解放、文学启蒙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于是,周作人提出了“平民文学”。那么,周作人所提倡的“平民文学”是什么?在这个概念上,周作人提出了与陈独秀强调平民文学的“启蒙性”,胡适强调平民文学的“传统性”不同的观点,即强调平民文学的“文学性”与“时代性”,周作人认为,“平民文学”的关键在作品的精神,与“贵族文学”的倾向于部分、修饰、享乐、游戏相对,“平民文学”是“内容充实”、“普遍”与“真挚”的文学,他认为,这是“研究平民生活的生活的文学;它不是对平民施舍同的“慈善主义的文学”,是“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这样看来,周作所倡导的“平民文学”,就是要求文学体现“平民精神”,体现五四的代精神。这种精神胸怀宽广,容纳广大民众,对作为普通人、多数的平民能付出真诚、尊重、关心与爱护。这种精神放弃高高在上的族立场与优越态度,把平民当人看,把平民当同路人看。这里,周作人顺延此前他“人的文学”主张,紧扣五四思想解放的时代脉搏,用由、平等、博爱、人权的人道思想,用五四“人”的发现、人性启蒙与科学这些崭新观念贯注其间,对“平民文学”做出了时代性的理解。由此我们看到,周作人的“平民文学”不仅研究平民生存、生活与命运的问题,而且以平民文学为切入口对文学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文学当以平民的精神为基调,再加以贵族的洗礼,这才能够造成真正的人的文学。”从实质性上来看,周作人提倡的“人的文学”,它实际上就是“平民文学”。
四、“人的文学”的历史意义
引用一下周作人自己对“人的文学”的评价:“须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第一,便是个人以心力的劳作换得适当的衣食住与医药,能保持健康的生存。第二,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力以上的因袭的礼法,使人人能享自由真实的幸福生活。”“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某种程度上来说,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确实是五四文学思潮中最有份量、最值得骄傲的成果,他“把五四人的发现与文学的发现统一起来,将五四思想革命精神灌输到文学革命中去,在‘人’的历史焦点上,到了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契合点”。而正是因为这一声春雷炸响,使得众多了五四先贤有了摇旗呐喊的口号,他们在思想上明确了“人”的意识,把肯定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的现代意识注入了文学的体内,这就使中国文学最终脱弃了封建非人性,实现了文学在“人性”上的关键性转折,这不仅使五四的文学开始有了一个“人”的终极目的,也为五四之后的文学,开创了一条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①伍鹏.论五四背景下周作人“人的文学”观,湖南师范大学,2005
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
②赵世清、李巍.论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③杨春时.五四文学革命的反思,吉首大学学报,2005
④童龙超.五四时期人言人殊的“平民文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
⑤梁白瑜.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枣庄学院学报,2007
⑥周作人. .周作人文类编(卷三).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
⑦钱理. 周作人传.北京: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⑧周作人. 人的文学武冬立.周作人文选:第一卷.广州: 广州出版社,1995.
⑨周作人. 思想革命.ahi周作人文选: 第一卷.广州: 广州出版社,1995.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20:24: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26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周作人   平民   中国   问题   儿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