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作者:汪文秋
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4期
    汪文秋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力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词语空缺;翻译;形成原因
    1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
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 yang等等。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到相应的对等词。
不锈钢锻件标准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 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
    2.1 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比如在英
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在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汉语中的“笋”子只能翻译成“bamboo-shoot”。又比如“salad”这种凉拌蔬菜来自法国,英国人最先没这道菜,言语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的移植过来。中国自古是个内陆农业国家,以牛耕为主。汉文化中对“牛”似乎多有偏爱。与牛有关的词语很多。如牛劲、牛脾气、牛角、牛皮、孺子牛、牛刀小试、牛衣对泣等。它们在英语中很难到对应的喻体。英国是个山小地狭的岛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在英国主要用来产奶,由于马在农耕中的重要作用,与马有关的俗语也不少,如:horse doctor (蹩脚医生)、horse laugh (纵声大笑)、horse sense (基本常识)、change horses ( 换班子)等。“牛喻”与“马喻”特有的文化内涵,正是生产方式差异的具体写照。如汉语说“吹牛”,英语说talk horse ;汉语说“牛饮”译成英语则是drink like a horse ;汉语中的“老黄牛”,英语却成为work like a horse;“力大如牛”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
    2.2 因风俗习惯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以彩方面的红为例,红是汉语中褒义最浓烈的一个词,例如,“红榜”、“红包”、“红双喜”、“红心”等;还有婚礼上红装的新娘子、庆功会上英模披红绸、戴红花,都表示喜庆、昌盛、幸福。而英语中则大相径庭,用它来表示危险、发怒、禁止。如red alert(紧急警报),red flag(禁止)。同样,在我国文化中,“龙”神通广大,威严无比,是吉祥的神物,是尊严的化身,龙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在英美文化中,龙却被看作凶残动物,象征着邪恶。再如,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最为人钟爱的
托里拆利实验
动物,是忠诚的伴侣,怜爱无比,养狗不仅是为了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做伴。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为褒义,其中有 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而狗在中国人眼里却有“仗势欺人”、“为虎作伥”之嫌,因此在汉语里用狗来比喻人多带有贬义,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仗人势”、“做人鹰犬”等。这些由于观念上的差异带来的词语空缺,成为汉英翻译中的大难题。
蘑菇石施工    2.3 英汉语用场景的文化差异造成词语空缺
    语用场景对翻译方面的词语空缺也是常见的。在与外宾进行口头交际或翻译时,由于词语空缺,如果不注意会导致交际失败, 甚至造成误解。如:当外宾对某人的帮助表示感谢时通常会说“Thank you”。若依据汉语习惯回答成“No thanks. It’s my duty to do so.”,就会让外宾认为你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从而引起不快。正确的回答应该是“It’s my pleasure.”在日常见面打招呼时,中国人常会说:“你吃了吗? 你去哪儿? 或你到哪儿去了?”。这些都是一般性的问候语, 而非真正想知道对方这些方面的情况。因此, 这些问候语应该译为“Hi,/ hello. A nice day, isn’t it?”。又如,向病人告别时, 我们常说“多喝点水, 多穿点衣服, 早一点睡”之类的话。宜译为“Take care now./ Hope you will get better soon.”等。
    2.4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在接受别人的赞誉时反应不同。其差异的主要根源在于谦虚在中西方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不
同。谦虚在中国人眼里素来是一种美德。“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几乎成了全民族的座右铭。在中国传统的称谓中就有不少的谦词:“鄙人”、“拙著”、“寒舍”、“老朽”、“见笑”、“犬子”、“不才”等。要传达“贱内”或“糟糠”的文化内涵恐怕要让翻译家伤透脑筋,决不是简单的“my wife”或“my humble wife”可以奏效的。
长效干扰素
    中西方价值差异较大的另一方面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大多数的东方国家中,团体的利益总是高于个人的利益。小至家庭,大到单位、国家或民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时刻牺牲个人的兴趣和利益。个人的荣辱和成败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相反,西方文化中个性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常常是至高无上的。人们极少将个人的成败与家庭或自己所处的团体的荣辱联系起来。
    年龄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权利和权威的象征。如:老师傅、老干部、老大爷、老奶奶等。老马、王老、李老甚至成了少数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有的尊称。与此相反,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价值,青年代表着未来,象征着无限的可塑性和可能性。
    2.5 因宗教信仰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在欧美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教会的势力往往凌驾于国王,君主之上。而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
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老天爷和上帝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是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各自所特有的个性。虽然我们可以英语的“My God”译成“天啊”,但把汉语的“天”译成“God”有时就不是很合适了。再如,传统上,中国人在建屋筑坟很讲究看风水,认为风水好坏会影响到其家族及子孙后代的盛衰吉祥。而在西方的文化里,人死后葬在教堂墓地里,没什么风水可言。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3.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责任编辑:杨扬]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1: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17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中国   翻译   词汇   差异   个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