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

古文的今译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翻译文言文的问题,要学会翻译文言的基本方法,以及翻译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古文今译的能力iec标准查询
一.何谓古文今译?
王友琴
古文今译:就是准确而通畅地将古文的内容译成现代汉语,使没有古代汉语能力或阅读能力不强的人能了解古书的内容。
二.古文今译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轻松迅速地全面掌握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为了让今天的人能够读
懂古代作品,最常用的办法是把作品中难懂的字句用现代汉语注解出来。这种办法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它的不足:由于一般的注解都是按字句注解或按句子串讲的,因此比较零散;再加上每个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高低不同,一般的注释不可能适合每个人的需要。但是把古代作品译成现代汉语的译文,人们可以轻松迅速地全面掌握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2.古文今译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手段和目的。说它是手段,是因为语译是综合运用古代汉语知识来阅读文言文,通过这一阅读过程,不断提高古代汉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语译乃是古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就这一点来说,语译古文今译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因为古代汉语课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古文阅读的能力。
三.古文今译的要求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1853——1921)在《天演论译例·序言》中说:“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他对于雅:“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
严复首将翻译归纳为“信达雅”三个标准。虽然讲的是两种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但它也适合汉语的对译。因此人们也用“信、达、雅”来衡量古今语言的对译。
1.所谓“信”,即信实,就是忠实于原文,指译文要准确的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更不能添加译者的主观臆想。“信”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
原文: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译文:苏秦……读书想睡觉,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血流到脚上。【睡,《说文》:坐寐也。股,大腿。】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注意几点:①准确理解原文。切忌离开原文思想内容和语法特点,以现代习用词义和句式去翻译。②翻译不增不减。
原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译文:陆贾每次向高帝上奏一篇,高帝从来没有不称好的,传给左右大臣观看,他们都欢呼万岁。[增加了:向高帝,从来,传给左右大臣观看]
2.所谓“达”,指译文的语句通顺、流畅、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遣词造句规范。“达”是基本要求。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顺畅,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原文:爱憎之间,所宜详慎。(《新唐书·魏征传》)
译文:喜爱与厌恶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这是古人一种表达方式,按现代汉语说法,就是“对于人的爱憎”。此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分频器设计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只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古文今译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要求,不可偏废。
3.所谓“雅”,指译文的语言尽可能典雅、优美。雅是在“信、达”的前提下应努力做到的,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信实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孜孜以求的目标,不易一时奏效。对于初学者来说,如能在“信、达”的基础上初步体现出原作的语言特就可以了。
原文: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译文: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显得匆忙窘迫,粗声粗气,不象描写山水,与原文风格相差很远。
走在前面的人招呼着,走在后面的人答应着。——好象描写赶路,语言风格也与原作不类。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和。——传达出游人从容而又热烈的情态,与原文格调、特基本一致。
译文的是建立在信达的基础上的,不能脱离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去追求外加的所谓雅。那种不顾原文而随意发挥,甚至凭空添加修饰成分,借以使译文生动优美的做法,是错误的。
原文: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李雪夜取蔡州》)
译文:李在军中,时常下去了解战士的情况,看见病号和受伤的人,总是亲切慰问,端汤捧药,一点架子都没有。——看起来很生动,但很多词是生硬加上的。
四.今译的方法
古文今译通常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所谓直译:就是依照文言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语言对应观关系进行翻译,它要求译文和原文的词对词、句对句,字字有着落,句句相照应。这种译法的长处是能够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直译是古文今译中最常用的方法。
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译文:我不能早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原文: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文:齐国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各诸侯国去,诸侯中先迎接他的,便可以国家富裕,军队强大。
但对直译又不能机械地、死板地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字词或句子结构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增删,如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古文的内容,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我们说这也属于直译的范畴。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鞍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把“三周”调到补语位置。
原文: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我不是吝惜财物才用羊替换牛。——把“以羊”从补语调到状语位置。
原文: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转·鞌之战》)
译文:綦毋张站立在车的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立在身后。——增加了“綦毋张”“ 韩厥” “他”几个原文中省略的内容,显得更清楚、明白。
2.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作十分严格的限定,只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方法。
原文:凌余阵兮躐与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 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弃原野。(屈原《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车上四匹马,一死一受伤/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缰/擂得战鼓冬冬响/天昏地暗,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有些句子用直译的方法不能把原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翻译时需加上一些词语,这也是意译。
原文: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现在也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意译是一种要求很高的今译方法,只有透彻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真正领悟原作的语言特,才有可能进行象样的意译。初作今译的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可借口意译而任意乱译。
意译是有条件的,它必须符合原作的内容和基本精神,以传达神韵为主,但不可随意增删,任意发挥。这样的意译,只能称之为乱译。
原文: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尝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译文:齐国的宣王爱好用箭射东西,高兴人们谈论自己能用强硬不容易拉动的弓箭。他经常使用的也不过三石劲的弓。一次出去打猎,齐王拿出自己的弓,让随从试试,左右随从都拿起了功,拉到中间的时候就停止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只弓不会少于九石的劲,我们都不能把它拉开,这只弓只有大王才能。
五.古文今译的技巧(具体方法)
青岛耀中
人们总结有六个字:对、换、留、删、补、调。一般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对译: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必改变原句词序和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亲水铝箔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
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如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双宾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合叙句等
原文:彼且奚适也。
译文:它将要去哪里呢?
原文: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
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邑。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
译文:晋侯使赵盾饮酒。
3.增补:指古代汉语省略及表达过于简略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古代汉语省
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古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地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
原文: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译文:(姜氏)请求京城,(庄公)使他居住在这个地方,(人们)叫他京城大叔。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增补宜慎重,只有在愿意表达不清楚的地方,才可增补。如随意乱补,就会使译文臃赘,失去准确性。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前出师表)
狼度简子之去远。(狼)
陈胜者,阳城人也。
5.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水草哭笑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保留不译。
所谓保留,是就字面说的,实质上它仍是对译。这类保留的词如需加以说明,可用加柱方式处理。如“元和十四年”加(唐宪宗年号)注明。但所加的注只是解说,而不是翻译。
土壤学报六.一些特殊词语和句式的翻译
1.专有名词和时间名词翻译。古书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器物名等;古书中的时间名词,如:庄公十年等。翻译时可以保留不译,也可以在原词的基础上增加词素。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5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17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原文   译文   翻译   内容   现代汉语   语言   表达   不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