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南皮教育

任正非一江春水向东流张之洞与南皮教育
摘要:张之洞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晚清重臣,但他同时也是清末教育体制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废除科举到建立新式学堂,再到撰写《劝学篇》进而制定“癸卯学制”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引进西方文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张之洞在晚年心系家乡南皮的教育,他在南皮捐建一所合族子弟学校即“慈恩学堂”,自慈恩学堂落成至现在已百年有余,而且现在已经发展为南皮县第一中学,从中不难发现,他的行动使南皮的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促进了南皮教育近代化。关键词:张之洞;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培养人才;教育影响
少女初体验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中年后别号壶公、香岩居士,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河北省南皮县双庙村人,族系南皮“东门张”。去世后,清政府追谥“文襄”,故又称“张文襄公”。张之洞在四十多年的仕官生涯中,最主要的业绩就是兴办教育与实业。
2004年南皮县到了失踪40多年的张公遗骨并且在各方支持下重新修葺了张之洞墓,随后成立了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并编写了九期张之洞研究会会刊(以下简称会刊)即《张之洞研究》①,研究张之洞的方方面面,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就连身在台湾的张厚贡先生也对会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近年来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不断,其中就教育方面而言,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对张之洞与湖北教育近代化的研究,很少涉及张之洞与河北教育的关系,尤其是对其家乡南皮教育的关注。本文就张之洞对南皮教育的贡献来展开论述,并试着分析张之洞对南皮教育的近代化以及对当今南皮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近代南皮教育的状况
近代南皮县依然沿袭着清代的蒙学教育制度,蒙学设立的数量较多,但也只是局限于上层社会中,普通贫民百姓是没有办法进入学习的。蒙学教育形式有多种,一种被称为教馆或坐馆,指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子弟读书。而当时南皮县中能够担负起这种聘请教师在家教读的人并不多,只不过是上层社会的少数而已。另一类被称为家塾或私塾,是教师私人在家设立的一种教授学生的机构,据统计“清末南皮县内有私塾73处,塾童1100多人。”[1]相对于教馆(坐馆)来说,家塾(私塾)的费用较低,招收学生的数量和范围扩大,但即便是这样,能够接受教育的人依然有限,许多贫苦的下层民众仍无法接受教育。还有一种教育组织是地方宗族设立的义学(又称义塾)据《南皮县志》记载:“南皮义学六处,一在城内南街,一在城内北街,一在南关,一在董村镇,一在泊头,一在大吴家
①《张之洞研究》创于2004年,为了纪念张之洞,借鉴张公的经验,弘扬张公的精神,特此创办了会刊。
庄。”[2]不管是私塾还是义学,都是教育学生遵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让学生走读书、入仕的道路,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虽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主张“有教无类”,但是封建式的教育是没有平等可言的。
精神卫生法全文南皮县的书院数量不多,规模小而且受封建统治者的管理和控制。南皮县城的书院只有两所,瀛洲书
院和清风书院,据《南皮县志》记载,“瀛洲书院系明万历三十年,知县李正华创立;清风书院系清乾隆三十年创立,吏部侍郎曹秀先题额”[3]这两所书院在明清时期建立一直沿袭到近代,书院规模不大,清风书院只有东西书社各三间供学生学习,因而学院能够容纳学生的数量也就少之又少。书院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主要作用在于培养为清朝统治者服务的封建士大夫,南皮县的历任山长多数由知县担任或者任命,学习的科目以四书五经为主,各类教育也没有严格的年限规定,因此近代南皮的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
二、张之洞与慈恩学堂
书院的创办在近代社会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书院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弊端。一是在学习内容上,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则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认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处于立国,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不蓄而求,岂可幸致?”[4],那么,只以四书五经为主的中国式的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在成效方面,书院失去了培养人才的功能,在《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称:“今日书院积习过深,假借姓名希图膏奖,不守规矩,动滋事端,必须争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涤尘习气。”[5]他们将受教育定为“学”,这充分说明书院的弊端很大。在清政府下令将各省书院改为包括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养学堂时,张之洞率先将湖北全省所有的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将书院改为新式学堂不仅是形式的改变,
也是对教育内容的重新整合。学生新旧兼学,尤其是西方的文化知识的引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张之洞不但将书院改为新式学堂,而且还极力主张创办新式学堂。他创办了各类学校,包括师范学堂,普通学堂,武备学堂,自强学堂,军事学堂等来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然而南皮县在1903年并未有一所学堂,张之洞创办的“慈恩学堂”则对南皮教育近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张之洞才创办南皮慈恩学堂
1903年张之洞奉旨入京,制定了“癸卯学制”,在湖北任职的路上路过南皮,张之洞虽然是南皮人,但是常年在外任职,回家乡南皮的次数不多,因许久未回,决定回乡祭
祖。在了解到南皮教育的落后,决定为家乡南皮创办一所新式学堂。他在《咨直隶督院捐建南皮学堂请奏明立案》中提到:“本部堂本籍南皮县,亦经开设学堂。惟思敝县地处偏僻,风气尚未大开,人才成就宜广,若专仰地方官长筹款兴办,寸衷究有不安。”[6]南皮县的教育落后,大多数学生在私塾接受教育,书院则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新式学堂,正是张之洞心系家乡教育,才使南皮教育有机会改变这种以私塾、书院为主的教学方式。
张之洞参与了南皮慈恩学堂的筹建工作,包括资金来源、学校名称、学生人数、学科安排等详细情况,并且派其孙张厚璟回南皮督办,可见他对慈恩学堂的重视程度,具体安排如下:
“以皇太后赐银及历年廉俸所余,建合族小学堂,名曰慈恩学堂,呈南皮县转详请奏。以廉俸所余一万二千两并赐金,购地十七倾有余,以其租息为学堂常年经费,学生定额高等初等各三十名,学科一切照奏定学堂章程办理。嗣改为中学堂、高等小学堂各一所。中学三十名,高小六十名。本姓外姓各半。度地兴工,命孙厚璟回籍经理其事。又续捐银一万两生息备用。”[7]
在双庙村建成的慈恩学堂除校舍外,其他地方出租,以租金作为学校经费,并且又捐银一万两存入钱庄,生息备用。这样就解决了学堂以后的经费问题,对学堂的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慈恩学堂的建设
慈恩学堂建于1904年,直到1907年竣工。慈恩学堂是按照新式学堂体制建造,无论是在建筑设施、教育规模、教学内容、立学宗旨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促进了南皮教育的近代化。
1、建筑设施
慈恩学堂的建筑设施与书院有很大差别,新式学堂占地12.16亩,规模大。另外有教室、宿舍、大厅、体育场等场所,具备了学堂所要求的功能。整所学校是一个古朴大方、花园式的建造结构,《全国重点中学通览》记载:
“慈恩学堂原系清末大学士张之洞用慈禧太后赏银建的一所集中学与小学于一体的学堂,占地12.16亩,
教室、宿舍、大厅、体育场等所有的建筑有天廊相连,建筑
宏伟,古朴大方,还设置花园假山,古槐海棠。正门光绪题匾‘慈恩学堂’,二门慈禧题匾‘振民育德’,都是鎏金大字……”①
焊缝强度由此可见,教育设施的完备、教育环境的优雅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优雅的环境,在南皮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张之洞对慈恩学堂的贡献功不可没。
慈恩学堂平面图
资料来源:南皮县第一中学校本教材从慈恩学堂到南皮一中第103页
2、教育规模
鼻科手术中文版
慈恩学堂宏伟的建筑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场所。1907年慈恩学堂建成后正式开学。按照张之洞的筹划,“够地捐资建造中学校一所,并建造高等小学堂一所,两堂毗连,出入宫由一大门,以教本县子弟生徒”[8]最初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不久改为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各一所。
在招生方面,每级学堂各招生30名,其中张姓占30名,外姓占30名。虽然在招生时不可避免的带有宗族的性质,但是相对来说已经较私塾、书院等教育组织进步。
在师资力量方面,由于南皮县的近代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才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据《河北省南皮县志》记载:“校长一,教员四,庶务、会计、书记各一”[9]其中有的人已经无法查证,有的有证可考,如“凤翔村在两湖师范学校毕业的张
①王玉良.张之洞与津南教育.张之洞研究(试刊号).2004年第47页
均立在此任教,大安家村张友坤为文史教师,城东赵庄赵杏村(据说是秀才)是书记,负责上课点名等”①这些教师或多或少接受了新式教育,为南皮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3、教学内容
慈恩学堂的教学内容按照“癸卯学制”制定的课程开设。其中《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学科科目凡分为十二: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中国文学,四、外国语(东语、英语或者德语、法语
、俄语),五、历史,六、地理,七、算学,八、博物,
九、物理及化学,十、法制及理财,十一、画图,十二、体操。但法制理财缺之亦可。”
[10]
该章程规定的学习科目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也有西学知识。然而限于慈恩学堂的师资力量,课程开设并不全面,但那时已经开设了物理、化学、代数等课程,与之前相比,这是南皮教育史上的创新。
4、立学宗旨
在立学宗旨上,张之洞主张新旧兼学,并以中国经史为主,以西学为辅。张之洞认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11]由此可见,虽然张之洞在对学生教育目标上要求“以忠孝为本”,并且“以中国经史为基”,侧重学生学习封建社会所要求的经史类,这是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但是张之洞毕竟将西方知识引进到南皮教育中,使南皮人接受新的文化气息。
(三)慈恩学堂的发展
慈恩学堂建成后不久便爆发了辛亥革命。因兵荒马乱,只好停办,学堂弃置不用。建国前,慈恩学堂闲置,曾有人游慈恩学堂时感慨曰:“木或朴才曾有,荆榛地已闻,花多庭作圃,屋破壁如山。名在乾坤内,恩施里党间,先贤仁厚意,回首愿追攀。”②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慈恩学堂闲置的感叹,同时也强烈希望张公办教育的愿望能够延续下去。由此可见人们在为慈恩学堂感慨的同时也希望后人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办教育造福当地人。
另外,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张廷先生曾作诗曰:“培养人才忆当年,抚今追昔共凄
①王玉良.从慈恩学堂到南皮第一中学.张之洞研究(第5期).2007年.第32页
rbd-505②慈恩学堂与南皮一中的渊源.张之洞研究(试刊号).2004年.第11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29: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15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堂   教育   南皮   书院   南皮县   学生   新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