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讲: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磷系阻燃剂第09讲:第⼀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板
第1条 已病防病,虚实异治
第2条 发病与早期
<;提要>1.原理─→若五脏元真通畅,⼈即安和
        客⽓邪风,中⼈多死(死相当于病)
   2.“三条”(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者,经络受邪(六淫)─→⼊脏腑,为内所因也
                正⽓⽆⼒抗邪
     ⼆者,四肢九窍,⾎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肤所中也
                     正⽓尚能抗邪
     三者,房室、⾦刃、⾍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3.防病原则和早期
     养慎┬内养正⽓
       └外慎风客(邪⽓)
     为防病慎疾的最⾼原则
┌第1条 已病防病,虚实异治
├第2条 发病与早期
└1.体现⼀个观念─→整体观念
 2.揭⽰⼆个传变规律─┬脏腑克传
           └经络传脏腑
 3.“三条”为“三因论”奠定理论基础
 4.阐述⼀个重要思想─→预防医学:“治未病”┬⽆病防病
                     ├已病防传
                     └早期
第8条(三类)
第13条⼆段(三类):五邪中⼈,各有法度 
          榖 ?(⾕,上⽕下⼝)
第1条,我们讲了已病防病,虚实异治。第2条,实际上在论述发病与早期。我来念⼀下原⽂:
“夫⼈禀五常,因风⽓⽽⽣长,风⽓虽能⽣万物,亦能害万物,如⽔能浮⾈,亦能覆⾈。若五藏元真通畅,⼈即安和。客⽓邪风,中⼈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者,经络受邪,⼊藏府,为内所因也;⼆者,四肢九窍,⾎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肤所中也;三者,房室、⾦刃、⾍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能养慎,不令邪风⼲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节其冷、热、苦、酸、⾟、⽢,不遗形体有衰,病则⽆由⼊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所注;理者,是⽪肤藏府之⽂理也”(⼀类)
田晓菲
条⽂都很长,说了哪些问题?⼜是从⼈与⾃然界这个外环境,内外相应、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了疾病的发⽣原因,强调预防重于和对疾病,应早期的思想。这就是我要说的[提要],我们书上的前⾯的这段话,就是把这个原⽂的[提要],拿出来了。我要把它分解⼀下,⼤家看讲了⼏个问题。⾸先说“夫⼈禀五常”,这个“禀”是禀受之意。“五常”这个词,在《辞海》⾥⾯有六种说法,⽐⽅说,董仲舒,西汉的董仲舒所指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在我们⿊龙江省有⼀个五常县,它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起的名。⽽我们这⾥,是指的⾃然界⾥⾯,我们⼈依赖⽣活的基本物质:⽊、⽕、⼟、⾦、⽔,五⾏,所以他说“夫⼈禀五常”,把⼈与⾃然界密切相关的这种关系,⽤“夫⼈禀五常”先提出来了。然后来讲“因风⽓⽽⽣长”,这
个“风⽓”,就是正常的⽓候。《中医基础》⾥⾯也讲了,这个风⽓,指⾃然界正常的⽓候,它如果超越⼈的适应能⼒,就会变成致病因素,就会成为六淫之邪。所以他讲“因风⽓⽽⽣长”,是说⼈离不开⾃然界正常的⽓候,包括它所提供的基本物质。“风⽓虽能⽣万物,亦能害万物”,⽽且后⾯⽤“如⽔能浮⾈,亦能覆⾈。”,加以⽐喻和形容,就是说,当⽓候反常时,它变成致病因素,对⼈体就有害了,就象⽔,既对⼈有利,回过头来也有害,就象⽔能使船航⾏,反过来,它也会使船造成颠覆。这个⽐喻多么的形象,⼜多么的浅显易懂,是不是啊?这就是讲了⼈与⾃然的关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下⾯的关键词,实际上讲了发病原理的问题“若五脏元真通畅,⼈即安和”,这是这条原⽂⾥⾯的经典句⼦。刚才我说“脾旺不受邪”是重要⽴论,现在“五脏元真通畅,⼈即安和”同样是《内经》“正⽓存内,
邪不可⼲”、“邪之所凑,其⽓必虚”,在发病学上以什么为主导呢?⼈体正⽓为主导。那么,五脏的“元真”,就是五脏的正⽓,⼈体的正⽓,现在妙,妙在哪?就是“通畅”⼆字,⼈体的⽓⾎若通畅,⼈体的津液,在它的转输运⾏中,也⼀定要通畅,不畅则病,通畅则安和,这个思想⾮常重要。相对应的话,他⼜告诉你是什么呢?这个就是我说的⽂法上了,他就相对照写的“客⽓邪风,中⼈多死”。“客”,外⾄为客,⽐如从外边进来的客⼈,现在说的是“邪风”,六淫之邪,泛指贼邪虚风,这是《内经》的思想,他继承了。外邪侵⼊,中⼈以后是都要死吗?这个地⽅死就是当“病”来讲,活看,要发病的。但发病互否,取决于⼈的正⽓强盛与否。同样⼀次流⾏性感冒,有⼈安然⽆恙,有⼈怎么样啊?就是患上以后,还有不同情况,有的⼈可能吃点药就好了,有的⼈就可能变⽣他病。这就是⼈体体质决定的正⽓的强弱,所以,发病学原理已经是常识了,不想多说。若是⽤张仲景的话来讲,就是“若五脏元真通畅,⼈即安和”。关于“客⽓邪风,中⼈多死”,从发病学上,也就是正邪两个⽅⾯,它有交争的问题,有什么呢?邪正之间孰强孰弱的问题,⼀定要把握正⽓为主导的思想。
下⾯要说的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我简称写“三条”,他讲了“⼀者,经络受邪,⼊藏府,为内所因也”,这个和《伤寒》有相同的地⽅,就是把外邪作为主要致病因素,这个邪,就差不多指什么?刚才我说了“客⽓邪风”,不正常的⽓候,可以说六淫之邪,还是指外邪侵⼊。外邪侵⼊的途径,仍然是由表及⾥,由经络⼊脏腑。现在,⼤家说它是病因,因为好多好多的书的解释,说“三条”是病因,现在我要说,这个病因不是来说脏腑,⽽是说什么呢?这个邪是六淫之邪,六淫之邪是病因。由外⼊侵,
由经络到脏腑,刚才,我从发病学的⾓度,使你们想到邪⽓,是因为什么由表及⾥了,是正⽓⽆⼒抗邪,导致邪⽓由经络⼊脏腑,为“内所因”的“因”,不能因为
有“因”字就是病因。不能把它看成是内因,为什么?“所”字结构,“所”字结构后⾯跟着的,是名词还是动词,这是医古⽂的基础知识。⼀定是动词,⽽不是名词,病因应该是名词,对不对?病因指的是名词,现在是“为内所因也”,是动词,来说明这六淫之邪,如何从经络⾛进了脏腑,是怎样的⼀个途径呢?是由于正⽓⽆⼒抗邪所致。因此,不能以为“为内所因”,是指内因。病因在这指六淫之邪,所以我说,这是讲了⼀个发病途径,这个六淫之邪,就是按照《伤寒》的那种说法,由表及⾥,是因为什么?正⽓⽆⼒抗邪造成的。
“⼆者,四肢九窍,⾎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肤所中也”,⼤家想想,四肢九窍包括什么部位?九窍,有两⽬、⿐孔、⼝、⽿、前后⼆阴,为九窍。包括他说的四肢,都是⼈的什么部位?体表部位。在体表部位它受邪以后,“⾎脉相传,壅塞不通”,⽐⽅说,外邪侵⼊以后,我们第⼀感觉是哪难受啊?出汗了,⾻节疼痛了,头疼了,浑⾝酸疼,是不是五脏元真不能通畅了?邪⽓阻遏的结果,不能通畅了,结果“不通则痛”。所以,它有这么多闭塞的感觉,或者说症状,这就叫做“为外⽪肤所中也”。请⼤家看,⼜是“所中”,“所”字结构,所以,由体表。之所以邪⽓不能够深⼊于⾥,⽽且仅仅是在体表部位,表现为壅塞不通,是正⽓尚能抗邪。所以“为外⽪肤所中也”,这也是说,它这个传变途径仅仅是在哪?四肢、九窍、⾎脉之间壅塞不通,不⾄于使邪⽓深⼊于⾥,这还是讲传变途径。
第三者,“房室、⾦刃、⾍兽所伤”“所”字结构,所以,这个地⽅“房室、⾦刃、⾍兽所伤”,这“三者”就变成了陈⽆择的“三因论”的不内外因了。因此,也可以说,他这个“三条”既有病因,涉及到的是以外邪为主,它的途径是怎么样的侵⼊途径?由经络到脏腑,如果能够抗邪于外,就表现为什么?在四肢⾎脉,九窍之间,我觉得,他的理论意义还有⼀个什么呢?为“温邪上受,⾸先犯肺”,这样的⼀个理论认识奠基,外邪不仅是从经络、⽪肤这⽅⾯侵⼊,⽽且从⼝⿐⽽⼊,为温病学的疾病的传变途径,打开了⼀个门户。另外⼀个,就是理论意义,为陈⽆择的“三因论”,我是说“三条”为“三因”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不内外因照搬的,是房室、⾦刃、⾍兽所伤。下⾯,我就是把这个两者进⾏,⽐较⼀下,⽤图表的形式:
张仲景的病因学与陈⽆择的三因论的区别
名称汉 张仲景三条宋 陈⽆择三因
⽴论依据以脏腑经络为内外
既强调正⽓⼜不忽
视“客⽓邪风”以内伤外感为内外合天⼈表⾥⽴论
分类内
其他
邪由经络⼊脏腑者
为深为内
⾃⽪肤流传⾎脉者
为浅为外
房室、⾦刃、⾍兽
所伤
五脏情志所伤
六淫外感所伤
不内外因(饮⾷、
乾安县第一中学
房室、劳倦、趺仆、
⾦刃所触)
病毒抗体
下⾯,我们来看⼀下,“张仲景的病因学与陈⽆择的三因论的区别”,简称张仲景条⽂⾥的内容街头三维立体画
为“三条”,他的⽴论依据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外,既强调正⽓,⼜不忽视客⽓邪风,所以说他这个地⽅,如果说病因是六淫之邪,为外感,确实为外因提供了依据,或者说打下了基础。作为宋代的陈⽆择的“三因论”,他以内伤外感为内外,合天⼈表⾥⽴论。在内因、外因,包括不内外因的说法上,张仲景的这个是邪由经络⼊脏腑者,为深为内,我说他是把六淫之邪,作为外邪、外因来说的话,他讲的是“内所因”的传变途径。陈⽆择就是以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仲
景)“邪⾃⽪肤流传⾎脉者,为浅为外”,他认为六淫外感为外因。其它的不内外因,(仲景)这就是房室、⾦刃、⾍兽所伤,这个,他也是房室、⾦刃、⾍兽所伤以外,包括饮⾷、劳倦、跌仆,这样的⼀些所触。因此,可以说张仲景的“三条”为陈⽆择的“三因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就是我们现在中医理论⾥⾯讲的“三因”就是有这么⼀个关系。它概括来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这就是说疾病有千百种,⾮常复杂,但是不外乎有这么三条。如果“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他没说把病因都概括进来,病由就是这个传变途径,基本上是这样的,还是依据发病学的原理来说的。
下⾯,我们来讲,第⼆个⾃然段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它是来论述防病的原则,和早期的,防病的原则和早期。这个防病原则,他提到“若⼈能养慎”,假设⼈能保证养慎,什么
叫“养慎”呢?还是没离开发病学的观点,正邪之间交争,正⽓是否有⼒抗邪,所以,“养慎”就是内养正⽓,外慎风寒,或者说外慎邪⽓。这是防病慎疾的最⾼原则,因为你如果能做到养慎,它⾄少可以⽆病防病,是不是啊?就是我们说的⽆病防病。病后也可以保证康复,就是促使疾病向愈,⽽不⾄于恶化,病后防⽌它怎么样呢?病后让他提⾼抗病能⼒,使疾病不⾄于蔓延,这就是说,它是防病慎疾的最⾼原则。下⾯这些⽂字,都是针对我们刚刚讲过的“三条”,相对应提出来的⼀些摄⽣办法,或者说预防措施。所以这⾥既有预防措施,也有早期的思想,包括⽆病防病的⼀些具体提法。⾸先来说,针对第1条“不令邪风⼲忤经络”,什么叫“⼲忤”?就是不让它侵犯,“⼲忤”就是侵犯的意思。不令邪风侵犯经络,⾸先把第⼀道防线保护好,那么就不⾄于受外邪的侵袭,所以叫做“不令邪风⼲忤经络”。如果“适中经络”,刚刚的,经络受邪了,还没有流传脏腑的时候,你怎么样啊?“即医治之”。什么思想?早期,这就是对医者“经络受邪⼊脏腑”⽽⾔得怎么办?第⼀,⽆病防病,你要做到养慎,假设说刚受到外邪的侵袭,你就要采取早期的办法,及时的。你⽐⽅照着张仲景的办法,你若是外感风寒了,特别是太阳伤寒的话,⽤《⿇黄汤》。那么,太阳中风,就⽤《桂枝汤》。“即医治之”,早早的医治,如果说民间的办法,⾄少你受风寒了,喝点姜汤,发发汗,这也是简易的⼀些疗法,就叫做早期“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这个“纔”是繁体字,就是我们通常写的“刚
才”的“才”,是⼀样的。“四肢纔觉重滞”这个“重滞”就是怎么样啊?针对“⼆者,四肢九窍,⾎脉相传”壅塞不通了,它就表现为重滞,酸痛。这个时候,你为了保证元真通畅,就得采取导引,“导引”是⼀个什么⽅法?这个有词解,是“⾃摩⾃捏,伸缩⼿⾜,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这就是⾃⼰⾃⾏的⼀种体疗的办法。“吐纳”就是属于调整呼吸的,⼀种养⽣祛病的办法。所以,你看练个⽓功,还是咱们民族⾃⼰的⼀些体疗健⾝的那些办法,就在当时已经有了。所以,张仲景也是在⿎励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常重要。这个也能够祛病。下⾯就是“针灸”,不⽤说了,这是咱们国宝。“膏摩”,“膏摩”就是⼀种药膏,摩擦体表的⼀定部位,是⼀种外治法。在《中风》篇⾥⾯,有头风摩散,就是把药物放在头顶,现在具体来说,⽐⽅放在百会⽳上,还是四维⽳上进⾏按摩,确实对中风后遗症有很好的作⽤,这是⼀个外治法。所以,他教给你就是在,“四肢纔觉重滞”,刚刚觉得壅塞不通的时候,的⼀种不适感觉,采取⼀些⾏之有效的简易办法进⾏,还是早期的思想。
第三,就是要根据“三者,房室、⾦刃、⾍兽所伤”提出“更能⽆犯王法”,这个说得很真切,现在来看也是社会因素,也是致病因素,为什么?⽐⽅说,谁家的孩⼦犯法了,这叫“国家法令”,他们那时候叫“王法”,咱们现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违反了,就得受到惩罚,有的家庭⼦⼥违法了,如果他被拘留了或收监了,这家长怎么样啊?⼼理创伤,它会造成⼀系列的⾝⼼疾病,那么,作为本⼈来说,那更是伤害,所以,不要去违反国家法令,要按照现在讲的话,“以德治国,以德治家”,都要遵守这些做⼈的起码原则,这样⾝⼼不受伤害。“禽兽灾伤”,昨天我讲了熊瞎⼦的事,我看现在,现代
社会就⽐如车祸,实在是太多了,意外的创伤。所以,这个地⽅应该防⽌意外,安全第⼀,这个讲得还是很好。“房室勿令竭乏”,不仅是房室有节,包括⼀些欲念也要节制,尽管没有⾏为,就这种欲念未达,也是会造成伤害或者致病因素。我觉得他
说得都⾮常的全⾯,⽽且把上下两段衔接在⼀起,教⼈摄⽣保健。服⾷⽅⾯,包括穿⾐和饮⾷两个⽅⾯,不是仅说饮⾷的要求,穿⾐服和饮⾷习惯上,都要注意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就是“节其冷、热、苦、酸、⾟、⽢”,现在对于饮⾷结构上,⼤家都很注意,卫⽣的常识都很明⽩。这个地⽅,张仲景就嘱咐,特别是穿⾐和四季⽓候,因为他讲了⼈与⾃然是⼀个整体,是息息相关的,要随着⽓候的变化随时增减⾐服,⼀定要“适者⽣存”。那么,适应者他才不病,回过头来说,⾃然界也有超越⼈体防病的能⼒,那照样也会发病的。但是,发病以后,谁恢复得快,只有正⽓旺盛的⼈,康复也快,疾病它也不⾄于传变。好了,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
下⾯,最后总结语说得⾮常好,可以说是精辟的论述,⼜是⼀个经典句,是什么呢?“不遗形体有衰,病则⽆由⼊其腠理”,⽽且对腠理的概念,张仲景在祖国医学给它明确下来。什么叫“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和他强调的“五脏元真通畅”吻合在⼀起,必须保证“元真通畅”,⽽这个“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的地⽅,是“为⾎⽓所注”⽓⾎流通的地⽅。“理者,是⽪肤藏府之⽂理也”,所以请看《讲义》,在这⼀页的倒数第⼆⾏,对腠理的这个概念“腠理是⼈体的⼀种组织,为三焦所主,与⽪肤、脏腑关系密切,它既是元真相会之处,⼜是⾎⽓流注的地⽅。如果⼈体对外抗御能⼒减退时,它
化学成分
可以成为外邪侵⼊的门户”。所以,作为我们来理解腠理的概念,不要去追究腠理的形态学概念,到底是在⽪⾥,还是在⾁外,在哪⾥?它讲的是⼀种组织,这个组织的功能,⼀个是⽣理上保证元真通畅,那么⾎⽓流注,使你有抗御病邪的能⼒,当你这种抗御能⼒下降的时候,它⼜成为外邪侵⼊的门户,这就叫腠理。所以,你为什么要“养慎”?为什么要做到这么多的,包括防病摄⽣的措施,同时⼜要有病以后早期,就是为了保证病邪“⽆由⼊其腠理”,就是他所说的“不遗形体有衰”,不要有任何的使正⽓衰减的可能,你才能够体质强壮,不使病邪侵⼊。说得⾮常符合,现代的预防医学的思想。在那个时候,张仲景⽤这样⾮常清晰的语⾔⽂字把它表达出来,难能可贵。
时间的关系,我⽤[按语]把这两条给⼤家归纳⼀下,我觉得,这两条原⽂说了这么⼏个问题。也就是说第1条、第2条,⼀共论述了⼏个问题呢?第⼀,体现了⼀个观念,什么观念?整体观念,对不对啊。整体观念怎么体现的呢?第1条,它是从⼈体内部,从内环境讲脏腑是⼀个整体,脏腑之间是⼀个整体,第2条是讲⼈与⾃然是⼀个整体,也就是内、外环境的统⼀,息息相关,整体观念,是不是这样讲的。开始,我向⼤家介绍,它的每条原⽂提要,第1条就⾸先说,“从⼈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第2条⼜讲“从⼈与⾃然息息相关的,⼀个整体观念出发”,意思我说,它体现了⼀个整体观念。(2.揭⽰⼆个传变规律)这两个传变规律,是什么传变规律啊?第1条,“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脏和腑之间,已病的是肝,欲传的是脾,肝脾之间先后传变。那么现在第2条讲的是什么呢?“经络受邪,⼊脏腑,为内所因也”,经络传脏腑,⼜是⼀个传变途径。(3.“三条”为“三因论”
奠定理论基础)这个,刚才我⽤图表的形式,已经给⼤家概括了,汉代的张仲景的三条发病途径,把外邪是六淫,不内外因是房室、⾦刃、⾍兽所伤,为宋代陈⽆择的“三因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奠定了理论基础。(4.阐述⼀个重要思想─→预防医学:“治未病”)最后,我觉得两条,阐述了⼀个重要思想,就是预防医学思想,⽤张仲景⾃⼰的话来讲,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因此,我说治未病,它也是⼀个重要的纲领性的原则。所说的“治未病”,两条原⽂讲完以后,我认为它概括了三个⽅⾯的内容:第⼀,⽆病防病。如果⽤原⽂来说,⽆病防病,第1条⾥⾯,⽐⽅说“脾旺不受邪”,为了保证不发病,你就得保证脾旺,脾旺不受邪。第2条,今天刚进过的,“若五脏元真通畅,⼈即安和”,还要保证“养慎”的⾼度原则,“养慎”的⽬的就是,“内养正⽓,外慎风寒”,慎疾防病的这样⼀个⾼度原则。所以,要做到养慎,还有就是,“不遗形体有衰,病则⽆由⼊其腠理”。这都是⽆病防病,张仲景的原话,“已病防传”就是防⽌疾病的传变,治其未病的脏腑,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早期的原则。他提到了,“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包括后来他讲的,那都是属于“养慎”范围⾥的,⽐⽅说,“更能⽆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节其冷、热、苦、酸、⾟、⽢”,这都应该放在⽆病防病上。如果“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都是早期的原则,看看,我是不是讲清楚了。
第2条和第1条归纳起来,我认为他集中讲了四个问题,也等于给我从中概括了治未病的含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2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09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经络   脏腑   发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