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之思(观点篇)——八位专家谈:老人需要什么,我们如何给予?

⽼龄社会之思(观点篇)——⼋位专家谈:⽼⼈需要什么,我们如何给予?
不久前,我们在《⽼龄社会之思(现象篇):您可曾想过,⽼⼈也可以有玩具?》中,和⼤家分享了⽼⼈精神世界、⽂娱⽣活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推出“⽼龄社会之思(观点篇)”,邀请⼋位关⼼并研究⽼龄社会的专家学者,为如何更好应对⽼龄社会到来出谋划策。
王振耀
北京师范⼤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让积极的⽼年⼈⽣成为现实
丰富⽼⼈的⼼灵世界,愉悦和振奋⽼⼈的精神,可以从以下三⽅⾯着⼿。
⾸先是为⽼⼈创造总结⼈⽣经验、贡献⼈⽣智慧的价值发挥空间。可考虑建设⽼年智库、专业化⽼年研究平台,让积极的⽼年⼈⽣成为现实。
其次,帮助⽼⼈建设健康⽣活⽅式、⽂化娱乐⽅式。基层社区、社会组织要创造性参与,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如构建⽼年⼤学,开展适合⽼年⼈特点的活动、完善相关公共设施等。
最后,满⾜失能失智⽼⼈护理需求。在中国,失能失智⽼年⼈⼤概占⽼龄⽼年⼈⼝的1%,居家护理的失能失智⽼⼈牵涉200多万个家庭,对社会影响⾮常⼤。但是我们缺乏适当的护理照料体系,仅靠发展市场经济的⽅法远远⽆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治理、教育等各界⼒量。
当前,党和国家在保障⽼年⼈⽣活⽅⾯的举措可⼤体归为三类。
第⼀类是最基本的⽣活保障,特别是贫困⽼年⼈的⽣活保障。过去我们称之为五保,也就是保⾐、保⾷、保住、保医和保葬。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五保的标准;第⼆类是解决⾼龄⽼⼈的需求,让所有⾼龄⽼⼈享受普惠性福利。有些地⽅已经开始把⽼年⼈和残疾⼈补贴相结合,以青岛为代表的⼀些城市正在进⾏长期护理体系试点。在医疗领域,针对⽼年⼈慢性病的⼀些药品也纳⼊了医保系统。这些都是国家在基础性社会⼯程⽅⾯的举措;第三类是各地养⽼福利政策和设施的完善。国家也在动员很多社会⼒量投⼊其中,在⼤病救助领域发挥作⽤。
王红漫
北京⼤学教授、中国卫⽣经济学会⽼年健康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
⽼⼈需要的不仅是屋⼦,更是⼀个有温度的家
我和⽗母⼀起居住,⽗母都快90岁了。由于科研需要,我课余时间经常到外地调研,⽗母很⽀持,还经常说:“你为国家服务,是我们⽣命的延伸,我们很⾼兴。”网格化
我长期从事养⽼研究,⼯作中的所见所闻让我⼼⽣念想:有⽣之年,⼀定要让⾝边亲朋好友及学⽣们学会重新思考,我们到底能为⽼⼈做些什么。我想,⽆外乎彩⾐娱亲(让⽼⼈快乐)、辅具协助(让⽼⼈⽣活更便捷)。我们可以为了让初⽣的婴⼉不呛⽔⽽设计⽣产各个阶段的学习杯,为何不能为逐渐失
能的⽼⼈家设计各阶段适⽤的产品呢?我组建了“享⽼乐龄蒲公英”团队,为了让“享⽼乐龄蒲公英”的种⼦飘向社区家户每个⾓落,我们启动项⽬,训练更多讲师及长者服务和关怀⼈才。我常对成员们说,我们要像智能机器⼈或者⽑绒玩偶那样耐⼼陪伴,和⽼⼈家说说话、解解闷,并像家庭医⽣那样照护⽼⼈。
为了营造⽼龄友好的社会氛围,应该组织更多助⽼志愿活动,有能⼒的低龄⽼年⼈也可以加⼊志愿者⾏列,以⽼有所为换来⽼有所乐。家庭也要加强养⽼适⽼功能。⽼⼈需要的不仅是⼀间舒适的屋⼦,更是⼀个有温度的家。
最后分享⼀个⼩触动。我到过很多养⽼院,每到⼀处都会和⽼⼈们聊天。他们都很⾼兴,即使是躺在床上⽆⼒⾔语的⽼⼈,也愿意⽤眼神与我们交流。有⼀次,我的⼀位同事到⼀家养⽼院,⼀位⽼⼈抓着她的⼿,颤抖地说,她想写三个字——“我想你”,寄给她在美国读书的孙⼦,问我同事是否可以帮她写,并寄出去。同事说⾮常荣幸能帮忙,便了⼀张漂亮的A4纸,握着她的⼿,完成了这张卡⽚。⽼⼈连声道谢,激动得热泪盈眶。所以,作为后辈⼦孙的我们,应该感受到⽼⼈的牵挂,哪怕每天刷朋友圈、聊之余,给⽼⼈拨⼀通电话、留⼏句语⾳,都是能给他们很⼤宽慰。
人民日报国庆社论
黄晨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华东师范⼤学
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年友好型社会,精神⽂化建设不能缺
建⽴⽼年友好型社会,除了完善养⽼设施、提供养⽼服务,也不能忽视⽼年⼈精神⽂化建设。整个社会要更多地从⽼年⼼理⾓度认识⽼年⼈,⽽不是从市场或者年轻⼈的视⾓设置各种活动。
智能⼿机就是⼀个典型的例⼦。从市场⾓度看,年轻⼈是市场需求的主体,⽼⼈不太买⼿机,更不买贵的⼿机。但因为⼤家都⽤智能⼿机了,整个社会处于数字化时代,很多社会活动依靠智能⽹络开展,导致年轻⼈和⽼年⼈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临巨⼤差距。如何解决数字鸿沟,就成了重要议题。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讲,⽼年⼈也有⾃我实现需求。随着⽼年⼈⼀代代更迭,我们不能刻板化地认识⽼年⼈业余⽣活,认为只是跳跳⼴场舞之类。⽼⼈的精神⽂化⽣活应该更丰富、更有特⾊。从国家⾓度看,应建⽴⼀⽀可以为⽼年⼈提供⼼理关爱、⽂化服务的队伍,确保针对⽼年⼈、包括独居⽼⼈的⽂化需求、精神关爱具体举措落地;社会要在舆论⽅⾯加强引导;对家庭来说,要倡导下⼀代更好地关⼼上⼀代。
张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研究员
尽可能增加⽼⼈的社会参与感
2002年,世界卫⽣组织发布了《积极⽼龄化:从论证到⾏动》⼀书,对积极⽼龄化的概念进⾏了阐释。相较之前的成功⽼龄化和健康⽼龄,这个概念在“健康”和“保障”两个维度外增加了“参与”维度,即让⽼年⼈在提⾼⽣活质量的同时,尽可能获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最⼤机会。“参与”,⽬的是使所有⽼⼈包括残疾、虚弱和需要照料的⼈都能提⾼健康的预期寿命和⽣活质量。随着积极⽼龄化的理念从“需求为基础”转向“权利为基础”,政府和机构在制定政策时不仅照顾到⽼年⼈需求,更关注⽼年⼈权利,包括在退休之后依然拥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有满⾜精神需求的权利。
在照顾到⽼年⼈的基本需求后,要尽可能增加⽼年⼈的社会参与感,让他们感受到更⼤的⾃主能⼒和社会价值感。⼀些失能失智⽼年⼈由于⾝体功能下降⽽受到巨⼤的⼼理打击,应多创造⼀些他们可参与的机会,和他们⼀起怀念过往,使其认可⾃⼰的价值并认识到⾃⼰被家⼈爱着。要激发⽼年⼈的学习热情,提⾼⽼⼈动⼿能⼒,陪他们多多练习以巩固学会的技能。
要⼴泛开展⽼年⼈⼼理健康服务,为⽼年⼈提供⼼理健康⽀持。除了增加亲⼈陪伴、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卫⽣服务作⽤,加强⽼年⼼理健康知识宣传,制定⽼年⼈⼼理健康服务法规,开展⽼年⼼理健康服务。
⽂化娱乐是满⾜⽼年⼈精神需求的⼀个重要⽅⾯,能培养⽼年⼈积极乐观的⼼态,提升其幸福指数。
满⾜⽼年精神⽂化需求,需全社会做出努⼒——
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年精神关爱服务体系。把⽼年⼈⽂化娱乐建设纳⼊养⽼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中,从资⾦安排、分层部署、政策制定实施等多⽅⾯为⽼年⼈的幸福晚年提供强有⼒的保障。
开掘银发市场“潜能”,满⾜⽼年⼈精神⽂化消费需求。针对⽼年⼈需求的差异化,开发内容多样、形式创新、⽅便⽼年⼈使⽤的⽂化娱乐服务和产品。
企事业单位应承担部分精神关爱责任。⼯会组织、离退休管理部门等要发挥⼀定作⽤,配合退休⼈员所在街道社区,做好对⽼年⼈的情感关爱⼯作。
建⽴机制,完善⽼年⼈⼼理关爱项⽬平台,借此掌握⽼年⼈⼼理健康状况和需求,提⾼基层⼈员⼼理健康服务技能⽔平,同时增强⽼年⼈⼼理健康意识,改善其⼼理健康状况。
加⼤投⼊,建设⽼年⽂化娱乐设施。培训专业的⽼年⽂化娱乐服务管理⼈员,动员社会⼒量,实⾏多种投⼊模式,为打造⽂化娱乐养⽼新平台提供坚实的资⾦基础,为充分满⾜⽼⼈精神⼼理需求提供不竭动⼒。
动员多元⼒量,加强社会⼯作对⽼年⽂化娱乐服务的介⼊,通过⽂化服务活动中的专业引领,增进⽼年⼈之间的互动和互助,帮助他们在社区内和社区间形成稳定的⽂化活动圈⼦,引导⽼年⼈实现⾃⾝
价值,持续满
⾜其精神⽂化需求。
杨红燕
武汉⼤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探索代际共融、时间银⾏等养⽼新模式
无线投票系统
我们应该摒弃视⽼年⼈为负担的刻板印象,把⽼年⼈当做⽼年⼈⼒资源,尽量给⽼年⼈提供发挥作⽤的平台和机会。⽐如政府部门开办⽼年⼤学,开展插花、茶艺、书法、舞蹈等活动,开办电脑⼿机学习班,教⽼⼈们学习电⼦产品。
民政部门可探索实施代际共融、代际养⽼。代际养⽼可以分为家庭内部(传统四世同堂)与家庭外部。由于⼈⼝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型化,家庭外部、没有⾎缘亲情关系的代际养⽼是⽬前要着⼒发展的。欧美国家以及我国都存在这种模式:⽼年⼈体与年轻⼈开展合作、联谊。我曾经在⽆锡参观创业园,⾥⾯有退休⽼⼈指导年轻⼈创业。还有社区定期提供场所,采⽤项⽬资助形式,组织⽼年⼈与少⼉共同阅读经典读物。⼀些地⽅⿎励年轻⼈住进养⽼机构,向他们提供减免房租的政策优惠,年轻⼈则提供⼀些志愿服务作为回报。还有⼀种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的活动,叫做时间储蓄或时间银⾏:
年轻⼈向⽼年⼈提供服务,由社区记录下来。这些提供服务的⼈年⽼时,可以享受同样免费的养⽼服务。
此外,企业等主体应⼤⼒发展“银发经济”,针对⽼年⼈需求,开发相应的⽼年⽂化娱乐产品。政府、⽼年协会、养⽼机构等也可以合作开展,⽐如京津冀、长三⾓实⾏了协同式养⽼服务,开展异地养⽼。政府会提供⼀些优惠政策和补贴,具体由企业来开展。⽂化部门、团委等也可以采取项⽬资助形式,外包给志愿者团体、民间⾮营利组织等开展⽼年⽂化活动。
王雅林
哈尔滨⼯程⼤学教授
重视⽼⼈“重新追寻⽣活意义”的⽣命转型
随着⽼龄化社会结构的快速发展和⽣活⽔平、医疗保障⽔平提⾼,如何丰富⾃⾝精神⽣活成为⽼⼈们⽇益增强的渴望。
要充分了解⽼龄⼈⼝的需求,⾸先要把他们视为在⽣命历程转型期通过重新追寻⽣活意义获得更⾼⽣命和⽣活品质的体。在这⼀核⼼理念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城市⽼年体有以下三⽅⾯强烈需求:⼀是强烈的体交往渴求。由于向退休⽣活转型、家庭⼩型化、⽼年空巢家庭等复杂情况,⽼年⼈容易
重竞技产⽣孤独、迷茫和⽆所适从感,因此迫切希望“归”,凡是有归往的机会他们⼀般都会积极参与。⽐如,⽼⼈们爱跳⼴场舞不仅是为了满⾜健⾝需要,也是为了精神“归”;⼆是强烈的再学习与提升、展现存在感的需要。由于长期忙于职业劳动和抚养后代,⽼年⼈的许多爱好、潜在才艺和⽣活技能没得到发挥。进⼊退休⽣活后,他们渴望通过各种途径提⾼养⽣保健、⽂学艺术、科学⽂化等技能,并以某⽅⾯的才艺展⽰获得⼈⽣出彩的体验。三是强烈的健康长寿期望,以此惠及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
上述需求,可为党和政府及社会解决⽼年体的精神⽂化需求提供依据。需要做的⼯作包括:
第⼀,全党全社会要⾼度重视⽼龄⼈⼝⼯作。党的⼗⼋⼤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惠及⽼年⼈的政策,⼤⼤提⾼了他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〇三五年远景⽬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龄化国家战略”,应对⽼龄化⼈⼝精神⽂化层⾯的
需要成为实施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把⽼有所养、⽼有所乐、⽼友所学、⽼有所教、⽼有所为的⼯作统筹起来,真正从⼼灵层⾯使⽼年⼈获得⽣命依归的感受和深层次的快乐与幸福。
第三,针对现实中⽼龄⼈⼝精神⽂化需求供给不⾜的状况,要拓宽供给渠道。市场机制是重要的,但要防⽌⾼收费以⾼盈利为唯⼀⽬的。应强调社会供给的公益属性。
第四,创造多种有效的社会供给形式,并总结成效显著的经验。近年来,⽼年⼤学成效显著,以哈尔滨⼯业⼤学开办的⽼年⼤学为例,每年都吸引2000多位⽼年⼈⼊学,其中⼤部分是校外社会⼈员。这些学员共享了⾼校的活动场地、优质设备和⼈才资源,通过⼏年的学习,⼀些⽼年学员精神⾯貌、⽣活风度、知识才艺等⽅⾯有了明显的增进和变化。⽼年⼤学成为再社会化、“学以成⼈”的重要场所。另外,在信息⽹络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应提供更多⾯向⽼年体的服务软件,促进智慧化⽣活。
第五,由于⽣活⽔平、教育程度、职业背景,性别等差异,⽼龄⼈⼝的精神⽂化需要呈现复杂多元和个性化特点。养护福利院、异地养⽼等形式都需要提供精准服务。
第六,⽼年⼈精神⽂化⽣活的丰富和⼼灵世界的宁静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供给条件,更由他们在与社会供给的互动中⾃我建构。因此,⽼年⼯作的落脚点应是焕发⽼年⼈⾃⼰积极的⽣活态度,⾃强⾃为,勇于在⽇常⽣活实践中通过⾃我再学习,实现再社会化。
李佳
盘古智库⽼龄社会研究中⼼副主任,⾼级研究员
帮助⽼⼈发现兴趣、⾛出封闭
西华大学学工系统
我们总是在强调要为⽼龄体做点什么,但很多时候这种考虑却很少从⽼龄体⾓度出发,因⽽忽视了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例如⽼⼈孤独的问题,不仅是要我们多陪⽼⼈,更要营造⼀个⽅便⽼⼈更多参与、更⽅便交往的社会环境。很多晚辈担⼼⽼⼈受骗、出去不⽅便,把他们“关在”⼀个⼩圈⼦⾥。但实际上⽼⼈⾃⼰是有社交能⼒和社交需要的。俗话说,授⼈以鱼不如授⼈以渔,减少他们与外界的交流看似让⽼⼈变得更安全,但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成年⼈本着“为了孩⼦好”的想法教育孩⼦,总会出现种种问题。现在,成年⼈⼜在“为了⽼⼈好”的观念下,做着同样的事情。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0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906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服务   精神   需求   提供   家庭   需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