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青海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第27卷第3期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 l127No13 2009年6月Journal of Q inghai University(N ature Science)Jun12009
基于GI S青海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工业建筑设计手册严新,许长军
(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采用定量分析的办法,构建了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利用该指标和城镇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得到青海省各城镇之间的相对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指数(W
)。结果表明:W ij
ij
>014时,两城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此类城镇主要集中在青海省东部,以西宁为核心,湟中、平安、大通、湟源、乐都、互助为次级中心,化隆、循化、门源、海晏、尖扎、共和、贵德为三级
非常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和青海高原地区,未来空间布局为城镇形成城市圈;W
ij
点核式资源中心发展城市和生态型Ⅱ级县域中心城镇。
关键词: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作用
中图分类号:P642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96(2009)03-0027-04 Roomage layout of the town system i n Q i ngha i
prov i nce ba sed on G I S
YAN X i n,XU Chang-jun
(The B ase Geographic Info r m ation Center of Q inghai Province,Xining810001,China) 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comp rehensive level index of Q inghai p rovince towns is established using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m ethod in this paper and the room age interacting gravitation index )bet ween the towns in Q inghai p rovince have been obtained too by the app lication of the (W
ij
index and the theory of town room age interaction.The result show s that there is a stronger interaction bet ween t wo towns if W
>014and this kind of towns are m ainly in the eastern area
ij
of Q inghai p rovince.Xining city is the center,Huangzhong,Pingan,Datong,Huangyuan,Ledu and Huzhu are the subcenters and Hualong,Xunhua,M enyuan,Haiyan,J ianzha,Gonghe and Guide are the third grade town zone.The regions w ith a very s m all W
are lovcaed in Caidam u
ij
B asin and Q inghai p lateau area and the future room age layout w ill be the point-co re type of
resou rces,central developm ent city and eco logicⅡgrade county region town.
Key words:Q inghai p rovince;town system,room age function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目前青海省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但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结构不合理,水平低下。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科学的城镇体系规模,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
1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现状
捷克斯洛伐克电影根据青海省统计局2008年发布的统计公报:目前,青海省有西宁一个地级市,格尔木、德令哈2个县级市,县级镇37个,建制镇86个,未设建制镇的县城及独立工矿区3个。全省现有总人口54413万,其中城镇人口占4019%,乡村人口32718万人,占5911%,因此城镇化规模小,总体水平较低。青海省2006年度G DP为39012亿元,经济总量小,但城镇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全省第二、三产业高度集中在收稿日期:2009-04-13
作者简介:严新(1967—),男,青海西宁人,工程师。
青海大学学报第27卷
杨子烈
城市,三城市占全省G D P的4415%,这说明城市呈极核发展,对周边地区辐射和带动作用弱[1]。
根据《青海省城镇体系总体规划说明书》,青海省城镇空间布局分布不均衡,城镇地域分布表现为东多西少,东密西疏,北多南少的特点,且多沿109国道、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分布。就地形而言,城镇多分布在河湟谷地,而青海南部高原则较少。另外,海拔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也很大,在45个市、县级镇中,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下24个,占5313%[2]。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多分布在低海拔的河谷地区。
2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211影响因子的选取
为研究青海城镇空间的相互作用,选取2006年青海省各县域的城镇人口占该区总人口比重、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人均G D P、财政总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1)、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2)、公路密度网、境内铁路里程、本地电话用户数、医院卫生院数量、基本建设完成投资额、普通中学数量、年均温度、海拔高度、年降水量等20项因子[2],这些因子体现了青海省城镇化水平、经济规模、交通布局、社会发展和自然因素的整体状况。
212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构建
根据上述20项因子,构建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影响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因子载荷(表1)。
表1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因子载荷
主成分贡献率(%)包  含  因  子
主成分一391659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公路密度网、本地电话用户数、工业总产值2、工业总产值1、普通中学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医院卫生院数
主成分二251287境内铁路里程、财政总收入、人均G DP、城镇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基建完成投资额、年降水量主成分三141820年均温、海拔
  利用20项因子在主成分上的指标系数,计算青海省43个区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反映青海省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3]。如果区域综合指标为正,说明该区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之下;指标愈高,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愈高;指标愈低,城市化综合水平愈低(表2)。
表2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
级别区域综合指标级别区域综合指标级别区域综合指标级别区域综合指标一级西宁21165四级海晏-0158五级河南-1163五级杂多-1193
二级
大通7157
四级
门源-0160
五级
同德-1182
五级
称多-1150格尔木6119茫崖-0162兴海-1159治多-1173湟中2183平安-0164贵南-1141囊谦-2134互助2122循化-0192玛沁-0168曲麻莱-1168
三级民和1195四级同仁-0197五级班玛-1196五级乌兰-1144乐都1167贵德-0197甘德-1173都兰-1130
德令哈0134祁连-1152达日-1190天峻-1110
化隆-0103刚察-0193久治-2136大柴旦-1155四级共和-0147五级尖扎-1144五级玛多-1128五级冷湖-1175湟源-0158泽库-1139玉树-1168
  从表2可见,西宁市以21165的综合指标位居首位,综合指标为正的依次是大通、格尔木、湟中、互助、民和、乐都、德令哈,其中大通和格尔木指标较高,显著高于另外5个地区;较接近平均水平的有湟82
第3期严新,许长军:基于G IS 青海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图1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分布
源、平安、化隆、门源、海晏、共和、茫崖等,根据综合评价指标,把青海省各地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划分为五级,第一级城镇等级规模最高,向第五级依次降低(图1)。
213青海省城镇空间相互作用为定量评价青海省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我们采用了GIS 工具和城镇
远南运动会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作用模式[4]
。其计算公式如下:
I ij =P i 3P j /D b
ij
(1)式中I ij 为i 和j 两城之间的绝对引力指数,该指数愈大,两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愈强,反之则弱;P i
三平精神为i 城的人口规模,P j 为j 城的人口规模,本文在212中构建了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该指标有较强的综合性,且反映了青海省的客观事实,因此,采用数学标准化后的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来代替城市人口规模,这样更能反映城镇的综合水平;D ij 为i 和j 两城之间的距离,b 是距离指数,本文取2。为了便于比较采用下式来计算相对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指数:
W ij =P i 3P j /(D b
ij 3I 平均)
(2)
式中,W ij 是j 城镇和西宁市的相对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指数,I 平均是青海省所有城镇和西宁市的绝对
引力指数之平均值。究其原因,根据文中212的论述,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中,一级只有西宁,和其他四级相差很大。第五级城镇由于综合水平指标P j 太小,并且与西宁市距离(D 西宁-j )太大,因图2西宁城市圈和柴达木盆地点核式资源自中心发展城市
此,W 西宁-j 非常小,失去了比较的意义,故只对西宁市和二、三、四级城镇做分析(表3)。从表中可见,西宁和湟中空间引力指数最强,其他依次为平安、大通、互助、湟源、乐都、海晏、化隆、民和、贵德、尖扎、共
表3青海省城镇空间作用引力指标
城镇综合水平指标
距离(km )
引力指数
西宁241010—
大通县91933093611864928342湟中县511919723321034467282湟源县117832025011342748406平安县117243673411974630009民和县413080711041401643078739乐都县41030708611811086366024互助县41584791401511657714082化隆县213292211031401649298069循化县014364811611801414940793门源县1175936913801486503046海晏县117847921701724244016同仁县113905251731201387629448尖扎县019181711151501581276366共和县118859761311401510939272贵德县0134111041701641236106格尔木815511957671401116657212德令哈
幸福事小
21703524
45911
01194996176
9
2
03
青海大学学报第27卷和、门源、循化、同仁,最弱的是德令哈和格尔木。分析表中综合水平指标二、三、四级各城镇的相对引力指数,把W
>014认为两城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表明W ij>014的城镇都在以西宁为中心、半径ij
在110km的圆内(图2),这一点符合城市圈的概念[5~7]。因此,我们认为青海省东部将形成以西宁为核
心,包括湟中、平安、大通、互助、湟源、乐都为次级中心,海晏、化隆、民和、贵德、尖扎、共和、门源、循化为
三级城镇的城市圈。
3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考虑青海省综合经济区划和自然环境因素,将青海省城镇体系未来空间布局,分为3类。
(1)青海东部西宁综合城市圈。目前,包括1个大城市,14个县级镇;从规模来看,几乎囊括了青海省综
合水平指标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全部的城镇,是青海省城镇发展的重心之所在,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各城镇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联系紧密,结构较合理,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大。它涉及人口393万,占全省人口的7019%,城镇人口16214万,占全省城镇人口比重的7117%(数据源自: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本圈工业产值占全省的7010%。圈内的这些城镇基本上包括了行政、交通、经济、流通和文化职能,因此,其职能具有综合性。
(2)柴达木盆地点核式资源中心发展城市。柴达木盆地是具有全国意义的资源开发区,这些城镇都是伴随着国家资源开发而建立起来的,包括格尔木、德令哈两个县级市,茫崖、冷湖、大柴旦3个建制镇。由于相互间距离遥远,本身综合水平指标有限,因此引力指数很低,本区规模最大的两个城镇格尔木、德令哈,其相对引力指数仅为01000865。因此,柴达木盆地这些城镇只能采用以自我为中心[8],以自身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3)青海高原生态型Ⅱ级县域中心城镇。包括25个县级镇,这些城镇分布在环青海湖和青海南部高原地区,突出特点是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环境容量小[9],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很低,都在青海省平均水平以下,城镇空间相互作用非常弱,相对引力指数极小。但这些城镇多处在青海湖和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生态建设意义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忠孝1青海地理[M]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312-3321
[2]青海省统计局1青海省统计年鉴[M]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
[3]徐建华1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4-931
[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1城市地理学[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21-140
[5]汪一鸣,杨汝万,吴永辉1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与西部开发[J]1地理学报,2004,59(2):213-2221
[6]郑国,赵毅1城市经济区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J]1经济地理,2004,24(1):8-121
[7]高文杰1城市圈层论[J]1城市规划汇刊,2002(3):61-801
[8]谭遂,杨开忠,荀丽娜,等1一种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格局演变模型研究[J]1经济地理,2003,23(2):149-1531
[9]马学勤,田丽杰1对加快青海省城市化进程的理论分析[J]1攀登,2002,21(6):82-861
(责任编辑李渝珍)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2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92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镇   青海省   综合   指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