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绘画:以诗入画,以画入诗

诗歌与绘画:以诗⼊画,以画⼊诗
诗歌与绘画,既然同是艺术,必然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间,也必然有着⼴泛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研究诗画艺术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加以深⼊探讨的问题。
古⼈很早就认识到诗画艺术的共性。拉丁诗⼈贺拉斯说:“画如此,诗亦然。”(《诗艺》)中国宋代诗⼈苏轼说:“诗画本⼀律。”(《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孔武仲也说:“⽂者⽆形之画,画者有形之⽂,⼆者异迹⽽同趣。”(《宗伯集》卷⼀《东坡居⼠画怪⽯赋》)元代杨维桢说:“盖诗者⼼声,画者⼼画,⼆者同体也。”“故能诗者必知画,⽽能画者多知诗,由其道⽆⼆致也。”(《东维⼦集》卷⼗⼀《⽆声诗意序》)明代⽂徵明《次韵题⼦畏所画黄茆⼩景》:“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声。古称诗画⽆彼此,以⼝传⼼还应指。”古今中外有识之⼠在诗画的共性问题上,很早就达成共识。
诗歌与绘画,究竟在哪些地⽅表现出它们的共性呢?
⾸先,诗歌和绘画都是“模仿的艺术”。丹纳在《艺术哲学》⾥说:
在诗歌、雕塑、绘画、建筑、⾳乐五⼤艺术中,后⾯两种解释⽐较困难,留待以后讨论。现在先考察前⾯三种,你们都看到这三种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多多少少是“模仿的”艺术。
所谓“模仿的”三字,实际上是说它们都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艺术。诗歌和绘画都要以⾃然界的物和社会⽣
户县八中活中的⼈,作为⾃⼰的表现对象,加以⽣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活中的美。美国诗⼈霍华德·奈莫洛夫《论诗歌与绘画兼及对⾳乐的⼀点思考》说:“画家创造形象,诗⼈也创造形象。”(马永波译《诗⼈与画家》)宋苏轼说:“古来画师⾮俗⼠,摹写物象略与诗⼈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屏》)邵雍也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巧思,万物⽆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秀句,万物⽆遁情。”(《诗画吟》)蔡絛《西清诗话》(明抄本)卷上:“盖画⼿能状,⽽诗⼈能⾔之。”孙承泽《庚⼦销夏记》卷⼆:“东坡悬崖⽵⼀枝垂倒,笔酣墨饱,飞舞跌宕,如其诗,如其⽂,虽派出湖州,⽽神韵魄⼒过矣。”中西⽅的诗画理论,见解相同。
沈周《杖藜远眺图》
其次,诗歌和绘画同样要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创作的⽣命⼒。德国诗⼈歌德说:“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诗则将形象置于想象之前。”(《歌德⾃传》)绘画和诗歌⼀样,都将形象置于想象⼒之前,不过,画家先将想象置于形象中,再将形象置于⼈们眼前。
四川省西昌市
唐代诗⼈苏颋《扈从鄠杜间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云⼭⼀⼀看皆美,⽵树萧萧画不成。”宋代词⼈⾟弃疾《好事近·西湖》:“⼭⾊虽⾔如画,想画时难邈。”这两位诗⼈⽤诗词形象阐述没有艺术想象画家不可能将⾃然美景描绘成图的道理。“云⼭”、“⽵树”、“西湖⼭⾊”固然很美,但是要将它们描画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然美并不就是绘画美,绘画艺术形象,绝不是⾃然界物象和社会⽣活中⼈物的翻版。
绘画艺术品之可贵,便是在画像中注⼊画家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东晋顾恺之指出过“迁想妙得”(《论画》),苏轼也说:“古来画师⾮俗⼠,妙想实与诗同出。”(《次韵吴传正枯⽊歌》)⾔简意赅的画论和精炼简约的题画诗句,道出了诗画同样需要艺术想象⼒的精深道理。
美国华莱⼠·斯蒂⽂斯的《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见马永波译《诗⼈与画家》)说:
“他不是凭借灵感,⽽是凭借想象或者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个劳动元素,它不仅仅是⼀种劳动,也是⼀种圆满。”这种劳动,就是艺术想象。
⽂徵明《春⼭烟树图》
再次,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艺术创造的初始阶段,⼈们追求“形似”、“征实”,但是,艺术家不能满⾜于“形似”的要求,进⽽提出“神似”的主张,冀望追求更⾼的艺术境界。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论画》)的理论,正是这种艺术主张的集中表现。
南北朝时期,诗歌绘画领域⾥出现了“象外”的学说。谢赫《古画品叙》:“若拘以物体,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宗炳《画⼭⽔叙》:“旨微于⾔象之外者,可⼼取于书策之内。”这是画论中的“象外”说。
钟嵘《诗品》提出“味”,刘勰《⽂⼼雕龙·隐秀》:“隐也者,⽂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
排污阀⽂外,秘响旁通,头脑风暴2011
云南中医学院教务管理系统钟嵘《诗品》提出“味”,刘勰《⽂⼼雕龙·隐秀》:“隐也者,⽂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这是诗(⽂)论中的“象外”说。
徐玉凤
诗画“象外”理论,互为映发,相互促进,诗画艺术家都希望在“象外”、“⾔外”取得更⾼的艺术成就。
⽂学界的“象外”说,直接催⽣“意境”学说的孕育和发展,王昌龄《诗格》⾸创“诗境”说,刘禹锡《董⽒武陵集纪》也
说:“境⽣于象外。”这种学说很快被画家所汲取,与画论六法融合起来,创造富有神韵的艺术境界。诗、画艺术均
重“情”,重视陶写⼈的性情,强调抒情的感⼈⼒量。恽寿平《瓯⾹馆集·补遗画跋》:“诗意须极飘渺,有⼀唱三叹之⾳,⽅能感⼈。然则不能感⼈之⾳,⾮诗也。书法、画理皆然。笔先之意,即唱叹之⾳,感⼈之深者,舍此亦并⽆书画可⾔。”沈宗骞《芥⾈学画论》卷⼆:“画与诗皆⼠⼈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诗者,皆可⼊画。”在长期诗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诗画家始终保持着多元化的共同的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可见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特征、共同的艺术思维规律和共同的审美追求。
既然诗画艺术存在着共同性,便可以以诗⼊画,以画⼊诗,实现⾃然美、绘画美和诗艺美的转化和融合。诗画艺术的异同,恰恰是诗画艺术融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异同,才能加深理解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宋⼈蔡絛的《西清诗话》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相资”两字,论述诗画互补的艺术作⽤,说得很透彻明⽩。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薰《⼭静居论画》也说:“⾼情逸思,画之不⾜,题以发之。”邹⼀桂《⼩⼭画谱》说:“故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然则绘事之寄兴,与诗⼈相表⾥焉。”以上这些⾔论,都⾔简意赅地阐发了诗画融通的理论,值得重视。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4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79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艺术   诗画   绘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