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通用)

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一组可取的课堂教学视线
1、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镇前中学叶衍华《满井游记》,课前用充满磁性、富有激情的男中音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政和三中连志茂《不朽的失眠》,课前让学生齐背《枫桥夜泊》一诗,并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同时与《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课进行比照,自然地进入新课导学;而三中宋杨钦的有关亲情话题的“作文指导课”,整堂课围绕“亲情”,通过现实生活中及媒体报道的典型事例进行氛围的营造,步步为营,将学生引入一个个充满亲情的社会与家庭氛围之中,以至于现场有两位同学在轻轻地啜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博盈投资
2、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中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镇前中学叶衍华在课堂中经常有这样毫无造作的语言,评价男生回答问题“男生就是男生,声音洪亮”,评价女生回答问题“女生的声音果然充满音韵美”;三中宋杨钦引导学生用一句话形容家是什么时,以学生作答“家是乌龟壳”,老师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而是用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家是鸡蛋,爸爸是蛋壳,妈妈是蛋清,而我是蛋黄”来说明这位同学的回答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课内拓展练习设计科学,有利于课文的延伸解读:星溪中学吴盛娇《绿蝈蝈》,“我__(喜欢或不喜欢)蝈蝈,因为___”;政和二中陈春生《岳阳楼记》,“假如我是范仲淹___”;三中宋杨钦“亲
情”话题作文指导课,反问学生“一个没有亲情呵护,没有亲情沐浴,没有情感寄托的家的人,会是个什么样的人?”;连志茂《不朽的失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古人的文章没办法广泛流传”,引入我们写文章要注意的事项。遵义方言
天下第一大火锅4、作业设计能扣紧课堂教学主题:澄源中学兰小斌《我的叔叔于勒》,以“假如于勒荣归故里,会发生什么变化?”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5、精心设计课堂激趣点,把握学生课堂关注度:初中生大部分处于未成年人阶段,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四十五分钟的一节课,如果教师能巧妙的设
网络新闻评论计课堂中的激趣点,将避免学生的课堂情绪疲劳,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把握较好的有宋杨钦的作文指导课设计的三个激趣点:五分钟时全班记诵《游子吟》,二十五分钟时对学生进行反问,三十五分钟时出示图标;连志茂《不朽的失眠》设计的两个激趣点:八分钟时引导学生对科举落榜后的两种人生观“幸福观”与“悲哀观”进行辩论,二十五分钟时引入著名的克拉普顿《泪洒天堂》的歌词及其故事。
6、注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搜集信息与整合信息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对文本所提供的信息的搜集与整合,如:叶衍华老师的《满井游记》探究第一段中的一个问题“本段燕地气候的特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原文中的词句作答);二是对学生所接触的社会、
人生、家庭所提供的信息的搜集与整合,如:宋杨钦老师作文指导课,课中引导学生说说听过的、看过的、感受过的有关“亲情”的故事,课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搜集整理有关亲情的信息,写一篇书信体作文;三是对学生所学过的系列知识所提供的信息的搜集与整合,如:连志茂老师《不朽的失眠》课前营造氛围阶段,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结合《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将学生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整合一处,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训练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7、巧妙引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这方面,三中的两位老师整堂课都在潜移默化中,不露痕迹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二中的陈春生《岳阳楼记》也通过学生对“忧乐观”、“享乐观”的理解逐步进入文章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12年中秋晚会8、作文评讲课中的“互动”体现:“互动”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乡镇中学教师却很难做到,城区教师会好一些。这次调研中,我们在镇前中学杨丽华老师的作文评讲课“《他(她)变了》”中惊喜地看到了这一点。杨老师能够摈弃传统的作文评讲模式,在结合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时,巧妙地用“关于男女生健康交往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共鸣,形成了课堂互动氛围。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误区与缺陷
尽管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上面的一些可取之处,但是却基本上集中在城区学校,乡镇中学大部分教师和一些城区教师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和缺陷。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时,问题设置过大,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于勒是怎样一个人?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像这类问题,在学生尚未进入体验、感悟阶段就让学生思考显然过大。
2、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是内心的真实体验。同样是《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教师在引导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感情变化”时,如果教师能循循善诱,学生很容易会得出“围绕金钱的感情变化”这一答案,但是我们的老师由于引导不到位,或者根本不引导,学生思考过程变成了标准化的答案,没有了自身真实的体验。
3、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如教《绿蝈蝈》一课,我们的老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读起来这么亲切”,然后老师开始就课文中的字词句及语气来解释这一问题,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就是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学生真的感受到了“亲切”么?答案是否定的。
4、课堂容量过大,教学目标未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罗列目标,急于求成,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教《观沧海》这首诗,教师一口气列出了这些问题:“全诗从哪个字展开来写?这首诗一共写
了几层意思?那些写实景?那些是想象?诗中那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这样的设计只能使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边际。我们说,古诗应当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去感悟诗歌的意境,由形象感知到理性的感悟理解,循序渐进。
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5、课堂气氛沉闷,不善于综合运用教学语言。大面积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有的甚至木然地面对教师同样木然的表情及语言,偶尔夹杂个别学生“间或一轮”的眼睛,维持课堂浮于表面的井然秩序。
6、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
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师讲授《愚公移山》时,没有抓住寓言主要是在说理的精神实质,而让学生讨论愚公移山是破坏生态环境;教学《背影》时,认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所有类似的热闹讨论,其内容是歪曲的,浪费了课堂的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看似热闹,师生互动,实则是典型的无效教学。
7、各环节衔接不自然,有板块教学的弊病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深怕学生遗漏了该学的知识点,于是在本已设计好的一堂课的各环节之间,会常有一些“兴致之笔”,强加进去,如《绿蝈蝈》一课,在讲到绿蝈蝈的特征、习性时,为了不让学生丢失“修辞”的运用这一要素,马上转到修辞的表达效果,给人以突兀之感,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突然中断,反而达不到效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为了照顾到新课程理念的各元素落实,将一堂课由传统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五段论变成了“导入——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新五段论。由一个模式走向了另一个模式。违背了“教无定法”的原则。
8、中心不明确,因为教学目标设定过多、过大,使得课堂教学闲散有余而凝炼不足。
这方面的弊病除了上面所说的《观沦海》、《绿蝈蝈》,在二、三中的个别教师身上同样存在,象《不松的失眠》一课,前半部分已经相当完美,引导也很到位,但后一个环节的反思问题阶段,“为什么有的古人的作品没办法流传”?引入对写文章的指导,同时又加进对《枫桥夜泊》的诗的意境的领悟,然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获得写作上的启示,在这环节中,由于内容太多,目标分散,
不符合学生实际,加之教师引导过于游离文本,失去语文的学科性,倾向思品课范畴。
9、学生参与面不广,违背“两全”
这类问题,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镇中学,都同样存在,教师往往是重视了程度好的学生,而忽视了程度差的学生,没有鼓励,没有顾及,放任自流,这种现象值得广大教师的思考。
三、对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是一门素养课,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师生间的一种人际交往过程,教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合作中的首席”,是“引导者”。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而恰恰要反,是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要改变的,不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是他如何处理与文本、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必须与学生切磋、交流、碰撞,必须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错误看法、观点,教师可以也必须予以评价、分析、批判。当然,教师的这种评价、分析、批判,学生也可以再评价、再分析、再批判。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批评、鉴别、欣赏,从而达到交流、补充、综合的目的。
我们曾经听完一节课后直接问老师:你同意学生的观点吗?他回答,不同意。那为什么不进行评价,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因为要激励学生,再者,我说了,他们就不说话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教师地位观。
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
2、小组讨论不宜流于形式。
语文教学经历了这样一个大致过程,“串讲(满堂灌)——问答(满堂问)——讨论”,时下最流行的是课堂中的讨论,如何正确把握“讨论”,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把握的关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①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真问题:
比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讨论:人与人交往是择手段还是不择手段?这是个“问题”吗?再如“韩麦尔先生的爱国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这有疑难吗?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2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69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教师   问题   引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