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系人文环境LINCAD林雨庄

抗坏血酸氧化酶淡水河系人文環境        LINCAD 林雨莊
(一)歷史人文
由於地理環境變動,淡水河系與古台北湖週邊也經歷多次的地殼升降變動,先住民也隨著環境多次遷移開墾與居住。考古資料顯示淡水河流域曾經有過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土地公山文化、植物園文化等石器時代文化與十三行鐵器時代文化。又根據淡水河口左岸十三行遺址的遺物得知,淡水河流域先住民於唐宋時期即與中國大陸有貿易接觸往來。經過西班牙人與明鄭統領之後,清初台北盆地仍然相當蠻荒,根據郁永河《裨海紀遊》的記載,平埔族以獨木舟往來淡水河之間。捕魚獵鹿,種植黍芋維生,茅草樹林茂密,奔鹿穿梭,蛇蟲遍佈。嘉慶以後,漢人自淡水河口逐漸向中上游發展,淡水、艋舺、枋橋、三峽、大溪、汐止等聚落陸續建立起來。由古地名對照表可以約略瞭解當時開墾的歷史軌跡與豐富的人文景觀。
早期台北盆地的開發均由淡水河系的水運主導,發展許多個河口城鎮為淡水(滬尾)、士林、大稻埕、艋舺、新莊、板橋、松山(錫口)、南港、景美(桱尾)、新店、三峽、大溪、三坑、深坑等。這些沿河的聚落,與上、中及下游的經濟產業關係相當密切。上游河港景美、大溪等將茶、煤、樟腦等物產集結,中游河港艋舺、大稻埕則負責集散轉運工作,滬尾港則將大陸來的生活用品輸往台北盆地,並將茶、煤、樟腦等運往大陸。
 當時淡水河航運便利,輪船可直抵大稻埕,台北的繁榮相當快速,光緒末年台北已成為台灣人口第三的大城。清代淡水河與沿岸居民之關係非常密切;沿碼通常是鬧市或廟口,亦即寺廟築在河邊,廟口對準河對岸的山。以淡水
為例,媽祖廟福佑宮即正對淡水河及觀音山,關渡的媽祖廟亦對著河流。士林慈誠宮前面現在是市場,清代則為基隆河水道。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是咸豐三年頂下郊械鬥時才遷建的,它的方位也對著淡水河。新莊古街約三山國王廟、媽祖廟及武聖廟,三峽的祖師廟等皆與淡水河密切相關。
淡水河水岸聚落新舊地名參考對照表
現在地名 早期地名 註解
瑞芳 坩仔賴 此處以前是基隆往宜蘭的交通要道,曾有陳登、賴世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二人合作經營坩仔店﹝雜貨店﹞。
汐止 水返腳 潮水只漲到此為止,然後就回返了。
景美 桱尾 桱是指輸水灌溉的木槽管道,以前這裏是「溜公圳」ca1170
灌溉水渠的本末端,因此而得名。
淡水 滬尾 滬是捕魚的器具,尾則指河流末端的河口地帶,因位
在淡水河口,是設滬捕魚的末端處,故稱之。
大稻程 大稻程 「大稻埕」鄰近迪化街,從前此地遍種水稻,並有一
處公用的大曬榖場。
萬華 艋舺 起源於凱達格蘭平埔族的譯音,是獨木舟的意思。
蘆洲 和尚洲 原來是淡水河中的沙洲,到處長滿了蘆葦,所以稱為中朝关系
蘆洲。
板橋 枋橋 墾拓的時候,曾架設木皮橋在今日的西門公館溝上,
便利行人往返,因此而得名。
三峽 三角湧 早期的三峽居民,在三峽溪注入大漢溪的三角形平原,拓墾建村,且當時的溪水波濤洶湧,因此而得名。
唭哩岸 唭哩岸 是平埔族語的譯音,是「海灣」的意思,因為以前這裡是舊淡水河向北突出彎曲的地帶,形狀像似一個海灣。
劍潭 三腳渡 劍潭邊,承德橋旁水岸,做為後港墘、劍潭及大龍峒
三地的對岸碼而得名
林口 樹林口 是指此地位於森林地帶入口之處,後來則改為「林
口」。
深坑 深坑 「坑」是山谷的意思,而此地位於景美溪山谷之中,
所以稱此地為「深坑」。
坪林 坪林 因為此地區的地形多平坦的河階面,岸旁以前為樹林
茂盛之地,所以稱為「坪林」。
石碇 石碇 本鄉昔日溪水深且急,小船可溯溪而上,但是停泊時必
須繫石以碇泊,故稱石碇。
另一說是: 本地溪中到處石塊,碇置於溪谷,並為早期
居民過河的墊腳石,有如舊式房屋大門的石質門檻(閩
南語稱戶碇),因而得名。
八里 八里坌 八里舊稱為「八里坌」,是由於此地原為凱達格蘭族
之八里坌社的居住地,後來改名為「八里」。
平溪 平溪 基隆河上游溪谷狹窄,多瀑布和急流,但是當基隆河流抵本地時,溪水趨向平緩,因此就稱此地為「平溪」。
社子 葫蘆堵 原平埔族的居住地,原來為河中葫蘆狀的沙洲島
(二) 文化資產
淡水河系沿河水岸累積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資產,包括傳統產業、宗教廟宇、民俗文化與原住民活動等。這些文化資產的特。都將成為淡水河系最吸引人的人文面貌與水岸遊憩資產。
針對淡水河水系沿岸的文化資產特列表說明如后:
(1)古蹟資產
文化古蹟是歷史的活見證,也是歷史的目擊者。淡水河水岸的歷史記載雖僅有三百多年,但是八里十三行遺址、芝山岩遺址、圓山貝塚均已有數千年的考古證據。早期淡水河水岸的發展歷史以淡水、艋舺、大稻埕、枋橋、大溪、三峽等地為重心。離水岸近的為河港碼市街,廟宇為信仰中心;離水岸較遠的以農耕為主。因此重要的古蹟也都以這些人類活動為主題,譬如淡水紅毛城、滬尾砲台是河口防禦的古蹟;淡水福祐宮、清水巌、鄞山寺(汀州會館)、艋舺龍
山寺、霞海城隍廟、景美集應廟、新莊慈祐宮、松山慈祐宮都是當時商貿繁盛,或為新移民接待會館,或為商賈捐建廟宇,祈求舟楫平安的古蹟;滬尾偕醫館、淡水禮拜堂、理學堂大書院見證了早期傳教興學的歷史,瑠公圳、橋大觀義學、龍潭聖蹟亭、林家花園等都是清代重視耕讀社會的古蹟。
淡水河水岸週邊人文古蹟資源表
淡水河週邊 淡水紅毛城 (一級古蹟);滬尾砲台 (二級古蹟);淡水福祐宮 (三級
古蹟);淡水清水巌 (三級古蹟)
萬華學海書院(三級古蹟);艋舺龍山寺 (三級古蹟)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三級古蹟);大龍峒保安宮 (二級古蹟)、十三行
遺址、瑠公圳、自來水博物館
新店溪週邊 景美集應廟(三級古蹟)
基隆河週邊 圓山遺址 (一級古蹟);松山慈祐宮(1757年)
大漢溪週邊 林家本源園邸 (二級古蹟);新莊慈祐宮、武聖廟、文昌祠 (三級古
蹟);板橋大觀義學 (三級古蹟);龍潭聖蹟亭 (二級古蹟)、
(2) 傳統產業
甲、茶葉文化
依《台灣通史》記載,清嘉慶年間就有自大陸福建,移植武夷茶推廣種植於深坑、石碇、文山地區,茶年產量居台灣之首;累積的茶葉烘培技術,形成了獨特的茶葉文化。當時淡水河航運便利可上溯至大溪等地,所產之精緻茶葉則由淡水港的洋行出口外銷送往國外。
菩提树下的爱情乙、礦業文化
基隆河暖暖到瑞芳間,河谷寬敞,曾因黑金煤礦興盛。九份、金瓜石也因產金而成為繁華的小上海。
南港、內湖早期也曾經是煤礦產地。先民胼手胝足的拓荒史實,從運煤鐵道、煤礦車、廢棄的礦坑,都紀錄了礦業文化的歷史。
丙、陶瓷文化
早期鶯歌的窯業經營方式,屬於家族式的生產結構,以農村副業型態生存,生產規模較小。但也靠著便捷的水陸交通網,使鶯歌陶瓷產品銷售台灣全島。日據時期鶯歌將傳統窯業提升工業化為發展。光復以後,再轉為生產衛浴瓷晶與面磚,發展成為臺灣陶瓷生產中心。如今鶯歌以陶瓷吸引觀光,成效斐然。冶金自动化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3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5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淡水河   文化   淡水   廟宇   生產   發展   歷史   河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