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与理论新视角【精选】

www.chinavalue/Finance/Article/2008-2-3/98199.html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与理论新视角
郑磊原创 | 2008-02-03 09:29 | 获1票投票投票人编辑推荐
标签:对外直接投资
摘要:
基于特定优势的主流FDI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实践调整其假设条件,但仍未形成较清晰完整的理论解释。本文提出以获取优势为目的的FDI理论可以涵盖特定优势理论,并进一步梳理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和典型实践案例。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特定优势,获取优势
Abstract:
The main-stream FDI theory based on specific advantages has been revi sing to give explanation on the direct investment activities of the d 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it is hard to form a consistent fra
me t o cover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multinationals. This paper conc luded the specific advantage can be viewed as a part of advantage acq uisition process and further outlined a framework on how China enterp rises go abroad with actual case studies provided.
Keywords: Developing Country,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Specific Adv antage, Advantage Acquisition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不仅仅是未来的战略设想,也是在当下中国经济条件下提出的缓解外部压力的一个重要解决途径。在实践层面上,不少企业已经走出去了,而且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尽管如此,走出去的企业仍存在规模小、品牌弱,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散兵游勇状态。如何壮大海外经营的中国军团,需要建立适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并使其行之有效地指导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践。
发展中国家FDI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产品通过贸易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已是人所共知、举世瞩目的现象,中国商品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指企业将经营运作的实体放在,一般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活动实现。
FDI理论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海默注意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特点是具有东
道国厂商缺乏的垄断优势,通过跨国经营能够扩大市场、提高利润。那时正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后几乎所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都是西方学者,他们的关注对象集中在具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上。这种基于实践的理论总结始终落后于实践,其主流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起到了限制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跨国经营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优势先决论无法对之提供满意的解释,主流FDI学者如邓宁等开始修补自己的理论假设,同时一些学者转向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这期间,刘易斯·威尔斯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维尔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邓宁提出了投资发展轨迹(IDP)理论,此外,小岛清、小泽智辉从日本的实践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和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可以看到无论这些学者如何尝试创新,都无法彻底摆脱将企业跨国经营建立在预先必须具备某种优势条件,从而形成了限制FDI理论创新的路径约束。
小规模技术理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具
有适合小市场服务的
小规模批量生产、劳
动密集型、低成本技
术,满足东道国市场
需要仅对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
企业对外直
接投资有一
定的解释力
具备小规模技术
优势作为FDI的
先决条件,强调
技术的适应性作
为一种竞争优势
技术地方化理论发展中国家除具备小
规模技术,还通过对
引进成熟技术的消化、
创新形成在小规模技
术条件下具备更高效
益的竞争优势解释了发展
中国家之间
企业直接投
资中具有技
术相对比较
优势的情形
具有对广泛扩散
的标准化技术进
行有限创新、调
整和完善而形成
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技术优势为FDI
先决条件,仍属
于垄断性的竞争
优势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发展中国家具有内生
钙离子拮抗剂技术创新能力,能促
在技术获取
型FDI之前
虽未明确设置需
具备的优势前提,
3
使本国技术升级,获得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顺序是先周边国家,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必须有个产
业升级和技
术/经验积
累过程风力摆
但对发达国家直
接投资需要一个
准备阶段,隐含
了技术创新能力
高于东道国企业
的假设,设置了
门槛条件
边际产业投资理论以本国已经或即将失
去比较优势,但相对
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仅解释了日
本20世纪
六七十年代
的FDI活动
以比较优势为选
择对外直接投资
的行业的前提
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要从发达
国家FDI流入中提高
和增强自身的比较优
势,提高竞争力从而
进行以比较优势动态
变化为基础,以出口
导向为条件的对外直
接投资
建立在邓宁
投资发展轨
迹理论基础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上
以先从发达国家
的FDI流入中获
取和提高自身比
较优势为对外直
接投资的前提条
哈勃太空望远镜
表1
近年来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也有很多,对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依据和动因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宝贡敏(1996)提出发展中国家FDI的基本动机为控制市场、追求规模经济,提出了逆向FDI的非主要动机有市场多元化、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马亚明、张岩贵(2000)沿用尼克博克将企业策略作为独立变量的思路,运用非合作博弈方法,提出发展中国家FDI是其积极应对发达国家挑战和压力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即使不存在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进行策略竞争型FDI。彭磊(2004)以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发展中国家为获取市场领先地位而进行逆向FDI的模型,将逆向FDI归结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吴彬、黄韬(1997)提出将FDI分成“经验获得阶段”和“利用攫取阶段”,与东道国相比处于优势的企业,主要从事利润攫取型FDI ,反之则主要从事经验获得型FDI。刘海云(1998)提出我国对发达国家的逆向FDI属于学习和积累经验阶段。冼国明、杨锐(1998)认为发展中FDI是一个从学习型FDI再到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竞争策略型FDI)的转换过程。冯雁秋(2000)提出“无阶段周期理论”,划分阶段的依据是边际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转换,在每个阶段,学习型对外投资和优势型对外投资所处的位置
2
不一样。这些学者都注意到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一定需要预先具备某种优势,但还没有从理论上确
立非特定优势的FDI存在的依据。更多的学者沿袭着传统的比较优势思路,如聂名华(2001)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通过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投入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张宏(1999)认为一过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的优势是相对性而非绝对性的。孙建中(2000)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综合优势,表现在投资动机、差别优势和发展空间上。比较优势应该是FDI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没有证据显示其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以获取优势为目的FDI涵盖特定优势理论
跨国经营的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企业层面看,借助某种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不是少数,但并不能就此断定没有所谓优势的企业便无法走出去,事实也给出了很多反例,特别是中国企业在近十年间的跨国经营实践案例都说明我们必须更全面地分析这种现象,为大批国内企业走出去到理论支撑。
基于特定优势的FDI理论只关注到如何利用优势打入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和收益,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与当时东道国的优势相对而言微不足道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作为主流FDI通论的折衷理论(OIL)里,已将东道国优势,即区位优势作为FDI的充分条件。换言之,如果东道国不具备这种优势,就无法吸引企业来投资,反过来也就是说,从贸易发展到契约投资再到直接投资的形式升级,是为了利用或获取更多的优势。具有特定优势的企业在FDI时,相对而言具备了更好的起始条
件,与通过FDI获取更多的优势资源的目的并无矛盾1[1]。凡是建立在优势先决条件下的FDI假说,都可以纳入以获取优势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解释框架中2[2]。
1[1]就普遍、根本的动机而言,任何企业从事FDI都是为了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收益最大化,具体表现为或利用优势强占市场,或寻求获取在国内通过其他方式无法获得的优势条件,即补偿性资产(Hwy-Chan Moon, Thomas W Roehl, 1993,2001)。
2[2]例外情况只出现在从宏观角度、产业或国家层面提出的理论如产品周期论、投资发展轨迹
我们可以将中国企业按是否已经具备特定优势分为两大类,只要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动机和条件就会走出去,获得技术、管理、信息、品牌、渠道等中间产品,最终获得新的市场空间或收益,从而增强了投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使整个国家受益(如图1)3[3]。启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依赖于企业是否具有跨国经营战略动机、母国是否支持、东道国是否设置了政策限制,同时也和具体的行业和企业能力有关。
图1
对于具备特定优势的企业而言,走出去也是寻求优势资源互补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不具备特定优势的企业通过FDI而获得优势资源4[4],其实只是一种特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近几年的实践也反映
出这种趋势,中国培养了大批低成本的年轻研究人员使得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可以大大增强跨国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其整体成本结构,形成了1+1〉2的协同优势。相比之下,如果中国企业只是一味依赖国内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而不主动走出去获取发达国家的优势资源,很快也会丧失掉最后一块生存空间。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框架模型
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有三层关坎。最外层是经营政策环境,由母国和东道国政府设定,也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有关,这是外部因素,企业无法改变。再往里,是由东道国的同行建立的市场环境,也属于外部因素。但中国企业仍有机会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东道国市场的欢迎。最里边是企
论,以及基于博弈反应行为研究的寡占反应论、从费用角度提出的内部化理论等。
中航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3[3]这只是从母国角度讨论FDI的收益,东道国是否获得收益不在讨论范围内。左边大圆代表母国,通过FDI其优势边界得到扩大,外边的虚线大圆示意扩大后的母国优势。
4[4]谢柱军(2002)指出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优势:回避壁垒、获取东道国资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收益、内部贸易、产业延伸、规模经济效益、区位市场知识和经济特权。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4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4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优势   企业   理论   投资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