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大重点中学评价

北京八大重点中学PK之一──北京四中
北京四中,毋庸置疑,从长期表现看是北京市第一强校。当然,长期表现不代表短期表现和中期表现,这几年在人大附中和师大实验的紧逼下,不像以前那样无人比肩了。颇有些走下神坛的感觉。仔细研究一下四中在恢复高考后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四中的崛起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中最牛的时候是从 8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21 世纪初的十几年的时间。表现在于每年高考平均雄踞北京市榜首,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高居榜首。尤其是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在90 年代中后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些年份接近200人,请注意是接近 200人,但从未超过200 人,有些四中校友自夸每年有200人以上进入北大清华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但这个成绩也是足够牛的了。
财经杂志从恢复高考到80 年代末,北京四中并不是像其后十几年那样牛。师大实验,人大附中,师大二中,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等学校还是和四中有一拼的。比如,四中校友网站上一位老校长的回忆文章中提到, 1985年四中高考平均分北京市第八,落后师大实验多少多少分。人大附中的网站介绍校史的文章也介绍本校恢复高考头几年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科大都有 100多人,这个数据在恢复高考头几年相当的惊人。如果以上来源属实的话,可以看出四中在80 年代末之前并不占太大优势,甚至是劣势。热管技术
这里顺便说一句,人大附中为何把科大放在和北大清华并列的地位。首先,科大本身是一所相当牛的学校,其理科实力当年全国数一数二。只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地处合肥),渐渐被北大清华落下了。
直到 90年代中期,很多省市的科大高考调档线和北大清华是处在同一水平的。第二,当年全国曾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国都不怕之类的重视理科的口号。科大作为可以和北大在理科上一竞高低的牛校(请注意,清华当时的强项是工科,理科在 1952年院系调整后并入北大,受损很大),在当时全国中学生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第三,人大附地处中关村科学院,很多中科院的子弟,其父母辈就是科大毕业的,上父母的母校也是很好的选择。
实验中学前也曾以每年北大 30人,清华30 人和科大30人为荣了好长一段时间,也可算作一个佐证了。
只统计上北大清华的人数作为本校高分考生多的依据,是 90年代以来的事情了
四中的传统是只认清华的,也被人称小清华。直到北大把北医合并之后,四中上北大的人数才比上清华的人数多了起来,一般年份,都是上清华比上北大的人数多出很多。其实倾向清华也是和上文提到的四中是高干云集的学校有些关系。清华
高官多,又地处北京,高干子弟众多的四中学生的家长们,可比地处中关村和科学院的那些家长们在这方面要先知先觉,知识分子在这方面还是相对幼稚的。
再说回四中为何于八十年代末突然把其他中学甩开的原因。人大附中网站介绍校史的文章曾经有段酸
溜溜的话,大意为:人大附中高考高分段的学生一直雄踞北京市前列,直到八十年代末四中被***定为试点高中校,取消了初中,面向全市招生 …
这几句话从表面上看,好像和四中甩掉师大实验、人大附中和其他重点学校没有太多直接关系,我玩味了一下才发现,这些正是四中崛起的关键。可见竞争对手有时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
先从取消初中,只办高中来说,四中可以集中在当时本已经很强大的教学实力专心于高中教育。这点在当时来说,还是很有优势的。当时的初中不像现在,又能赚钱又能提供本校培养的好学生,其潜力尚未得到发掘。现在世道变了,初中的重要性被各个重点中学意识到了,四中渐渐抢不到顶尖的学生,只好重新办初中,但是提供第一批学生也是三年以后的事了,而且是否比的上一直办初中富有经验的其他重点校,还另当别论。可谓成也初中,败也初中。
面向全市招生。当时四中把初中给割掉后,省下很多教育经费和宿舍,再加上教育局的大批拨款,使其有充足的实力面向全市招生,而其他重点校囿于经费,宿舍等条件的不足,无法向四中一样招收众多的跨区生(也会有一些,但不多)。二十一世纪拼的什莫?是人才。学校拼的是什莫,在师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也是人才,即学生的素质。敢于跨区报考的学生,平均水平还是很高的。
教育试点校。听起来很虚的一个头衔,但是很管用。其他学校像师大实验、人大附中也是市重点,但四中还是教育试点校,给人的印象就是重点中的重点。现在所谓的试点校很多了,但四中的这个不同,
首先它是第一个,其次四中本身的水平也很高。就好像教育部门给广大家长一个信息,这所好学校我们要办的更好,是好学生的就快来吧。
举个炒股的例子,炒过股的家长们都知道,一个上市企业的股价要想上去,是要有一定的概念炒作的。不然,你的报表大家都可以看得到,未来的现金流也可以预计的到,为什莫要买你的股票,给个理由先。这时聪明的企业就会散播各种概念,电信企业说,明年我上 3G,钢铁企业说,明年我上新轧钢。这些概念可能未来不一定赚钱(当然企业的盈利预测是会显示他们所上的项目一定能赚钱的,不然还上什莫项目呀),因为所有的投资都是会有风险的。但是,这些概念给了投资者一个很强
的信号,就是这个企业与众不同,值得投资。如果把四中,实验和人大附中等重点中学看作是上市企业的话,四中被教育部门定为试点校的消息就是一个可以炒作的概念,更何况这不是虚的概念,是真的有大批的教育经费投入和政策的倾斜,最重要的是四中本身就是所很好的学校,用炒股的话说就是基本面很好,如何能不红呢?
大量好学生的涌入,使得四中的高考成绩在短期内甩掉了包括实验人大附在内的其他市重点,反过来四中的高考成绩又进一步吸引好学生的涌入,马太效应就这样产生了,这也为四中随后十几年的骄人成绩铺下了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我时常想,如果其他重点中学被当时教育部门定为第一所教育试点校的话,比如是实验,八中,人大
附,北大附和清华附,是否也能取得和现在四中相同的成绩?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的事情,政策的扶持作用是很大的。
那末教育部门当时为何选择四中呢?我猜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四中本身是一所老牌市重点。(这个条件不足以把四中和其他重点区分开来)
2 四中不像其他一些著名中学受其附属的高校控制,而是***直接管辖。这点实验,人大附,北大附和清华附就比不过四中了,婆婆太多。养禽与禽病防治
3 四中是传统的高干子弟学校,校友和学生家长的社会背景强。
4 四中的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选择了四中,四中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
之二──师大实验
把师大实验称为四中"一生的对手",到目前为止在我看来是很贴切的。同在西城区,同是解放前就享誉京城的两所学校,不像四中和海淀区的人大附,北大附等学校,交锋要等到高考时才见分晓,四中
、师大实验只要是同区统考就都会暗地里较劲。如果要以高考成绩作为指标,从恢复高考后,实验是处于下风的,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四中称雄京城的时候,师大实验是最接近四中的挑战者。套用足球行话,尤其是 90年代末期21 世纪初期,西城德比就是北京德比。
有这样的对手,四中想不努力都不行。这种竞争使得西城区在 90年代末期的某几年中压倒海淀区成为京城中学教育第一大区。曾经有一年,四中一所学校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比海淀区所有重点中学的总和还要多。当然,现在人大附中重新崛起,同时带动了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的成绩(可能用刺激比用带动更合适),使海淀区也重新回到和西城区同一档次,并隐隐有超越之势。
作为四中的老对手,师大实验自然是不甘心四中就这样骑在自己头上。四中有教育试点校的头衔,师大实验也要申请。而且师大实验还和国家JW合办全国理科试验班,从全国初中生中招收竞赛尖子加
以培养。这些学生基本上都会被保送北大清华。全国一共有四个学校,分别是师大实验,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和上海华东师大二中。每年都会为这些学校贡献 20名左右上北大清华的名额。听说,今年可能是最后一届全国理科实验班了,以后实验还是要只凭高考成绩毫无华巧的与四中争夺西城第一了(是否是北京第一,还要考虑人大附中的成绩)。
说道这里,想起了有一次在论坛上看到华师二的同学说自己的学校每年都有四五枚奥赛金牌,全国第一。曾经很惊讶,后来知道全国理科班的事情,才恍然大悟。就好像用全国选拔的国家队和地方队进
行比赛,即使赢了,又有什莫光荣的。奥赛在我看来,初期国内学校中是北大附中最厉害,到了这几年是湖南湖北省的几所学校最厉害了。
全国理科班对于师大实验的作用就在于,在四中最强的几年里不至于被四中甩得太远。等到全国理科班停办时,实验也慢慢的恢复了元气,即使在高考中也可以和四中掰掰手腕了。这对于同等级的学校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场比赛中落后太多,对于实力相当的对手来说,心理上的打击是很沉重的,可能不等对手进攻,自己就把自己压垮了。
师大实验紧盯四中,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四中前几年是无可争议的第一,紧跟第一至少也是个第二,但如果其他学校的发展比四中快,师大实验还是有可能被其他学校赶超的。像本区的师大二中(其自家兄弟),这两年发展的也很快,给师大实验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之三──人大附中米拉的白日梦
人大附中成为北京市名校也就是后的事情,在其的校史上也曾坦承,前其比不上四中,实验,清华附和 101等老牌重点。那末是什莫原因使得人大附中进步如此之快,以至于现在在四中面前也毫不逊呢?人大附中经过卧薪尝胆,已经一举超越了四中。
我总结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善于抓机会,勇于改革,第二是有远见,有韧性,第三是地理位置好。
浙江世贸中心
先从第一点谈起,给教育界造成的混乱在某种程度上让北京市各重点校站在了同一起起跑线上,谁也不比谁强多少。(当然前名校的雄厚人脉和远播的名声还是会让名校比包括人大附中在内的其他学校有更多的优势。)这时谁能脱颖而出,就看谁的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过硬了。人大附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 77,78 年高考中各有120人左右上北大清华"(摘自其校史)。这个成绩相当的牛,名声一下子闯了出来。新兴势力要想挑战旧势力一定要有契机,而且也要付出比旧势力更大的努力。可以想见,人大附中当时一定投入不少。但即使这样,如果像八中, 101之类
的老牌重点如果抓紧一点,来个强势反扑,现在的局面也未可知。但机遇永远只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八中, 101等传统强校明显还没有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让人大附中的地位慢慢变稳。
人大附中在创出名声后,紧接着为今后的发展作了很多有益的准备工作。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莫如校长负责制,和与人大"脱钩"这两件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一向是党委书记比行政领导的权力更大,而人大附中的校长负责制,为校长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作了制度上的保证。不然即使以后出了个刘彭芝,也起不了现在这样大的作用了。
与人大脱钩则使得人大附中的眼界更宽,以前的校长都是人大任命,而改革后,校长由人大附中自己选出,更得人心,更有凝聚力。和同区的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相比,人大附中是对自己的大学依赖最
少的附中。北大附中还好一些,清华附中简直就是清华一手罩着的,大学的强势有时对其附属的中学并不是件好事。像清华这样的强势大学,一般的想法就是要求附属的中学为其教职员工子女提供相应阶段的教育为目的,但不要求能够达到多好的程度。其实很多清华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纷纷让自己的孩子跨区上四中。所以历史上四中的清华子弟还是不少的。当然,清华大学还是很照顾清华附中的,现在每年往清华附中投送的保送名额还是很多的,马约翰班的体育特招生,各种艺术特招生,每年能有 20几个,快赶上普通重点中学一年考上清华的人数了。再加上靠着清华名字拉到清华附中合办的全国理科实验班每年贡献的 20左右上北大清华的名额,清华附中达到小康的水平还是不难的,但是其真正通过高考考入清华北大的名额,这几年来并不是很理想。
再说回人大附中,凭着理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以及恢复高考后头两年的神勇表现,人大附中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86年至1989 年连续北京市高考成绩第一(摘自其校史),直到四中被列为试点校。随着惯性的作用,1990 年至1994年还能作为与四中成绩最接近的对手向其施加压力,但疲态已显, 1995至2001 年只能看着实验取代自己给四中施加压力了,直到近几年重新崛起。
前面写四中时曾提到,作为试点校的一个好处就是有大批的上级拨款。人大附中没有这样多的上级拨款,但资金的需求量也很大,就只有另想办法了,其中一个就是招收择校生。其校史也直言不讳的说,招收择校生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时至今日,各校的学费都长了很多,择校生也不再是新鲜的事情了。但人大附中算是尝试的比较早的一所学校了。比起手捧
金碗的高干背景很强的四中,人大附中的重新崛起之路在我看来是殊为不易的。
第二点,有远见,有韧性。很多人把人大附中的成功归为兴办华罗庚学校。我也很同意。很早的时候(后),人大附中就认识到数学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借助其学生在第一届华罗庚金杯上夺冠的东风(当时中央电视台还进行了直播),办起了后来闻名京城的华罗庚数学学校。其实,八十年代末期北大附中奥赛的成绩更好一些,已经在奥赛上屡次摘金夺银了。但不知为何,北大附中当时的领导不知借用这样的大好条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让人大附中通过奥校的选拔机制大手笔的网罗优秀生源。办教育如博商海,战略眼光很重要呀。北大附中如果当时多走一步,何至于现在始终被人大附中压着一头,还要担心十一学校这个新贵的步步紧逼。
奥校的创办,很多人认为是为了竞赛目的,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很多人现在认为人大附中是所竞赛型的学校,是不全面的。如果很多学校还存在人大附中办奥校就由它办好了,我们自己不追求竞赛成绩,只要把普通教学搞上去就好的思想,那就说明这些学校的思路还是很局限的,这样的学校发展潜力不大。
能在奥赛中得奖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人,人大附中当然不会认识不到这一点。但数学是理科的基础,数学成绩也是小学阶段区分学生素质的唯一一个比较客观有效的指标。很多学生,尤其是初中升高中后,很多原来学习较好的学生成绩有大幅的下降,就是因为不适应高中的理科学习,参加过奥数学习
的学生适应能力明显会好一些。所以我认为,即使学生未来不参加竞赛,通过奥数的学习也会对普通教学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那种认为参加奥数学习就是为了搞竞赛的观点可以休矣。
人大附中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十几年来紧抓着数学教育这一点,成绩很是斐然,不仅普通教学受惠良多,而且也带动了数理化竞赛的成绩。从国家教育网站上查到的信息, 2005年度北京市数学联赛一等奖 35人,人大附中独占17 人。最新的全国数学物理化学联赛的一等奖中,每科北京市唯一的入选者竟然都是人大附中的学生(www.chsi )。这也算是以点带面取得成果的一个典型例子吧。尤其是在人大附中不是京城三个全国理科实验班的承办校的条件下取得,更是殊为不易。
在四中称雄京城的时候,人大附中另辟蹊径,十几年来坚持加强数学教育,一个韧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两年北大清华自主招生中,人大附中的人数又是名列北京市各校第一。自主招生要通过面试和笔试的,主要是比文化课学习成绩,比起艺术和体育特长生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8:25: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4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四中   学校   实验   学生   高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