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
【本书提要】
一个领域:媒介分析
西方传播学的传统研究专注于“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讯息内容 及其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传媒内容分析”。但是麦克卢汉“媒介及讯息”直接将研究视野定义在了“传播媒介分析”上。
仪表设备研究内容涉及:
媒介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各种媒介技术的特征及作用;
媒介技术及其发展史 同人类社会变迁和文明发展史的关系等。
两个趋向:麦克卢汉与威廉斯
麦克卢汉继承英尼斯的思想,开拓了媒介分析这一崭新领域,其研究特点在于重视“媒介技术
”的作用,并显现“唯技术是重的绝对化倾向”。
威廉斯的研究思路则试图在关注技术与文化形势中保持平衡,其强调的不是产播技术本身,而是产播技术的社会应用以及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社会因素。
七个人物
【英尼斯】传媒的时空偏向理论
【麦克卢汉】媒介及讯息、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
【威廉斯】技术不仅是科技的产物,而且是文化形式的表现,并根植于社会历史条件中
【梅罗维兹】“情景论”理论:情景即信息系统,不同情景的分析决定不同的行为
【贝尼格】控制革命论:媒介技术产生于“物质经济运转速率提高引起的社会控制危机”
【洛基奇】基于人类传播基本特征的“独白、对话与电子对话”
【席勒】“数字资本主义”论
第一章 媒介技术与传播学                                                                                   
第一节 传播技术的重大突破与现代大众传媒业的崛起
1符号层面的重大突破。 (文字的发明,唤起对媒介层面的革命。)
2从近代印刷术的诞生推广,到印刷传媒向大众化进军。
3现代大众传媒业的全面问世和(大众)传播学的孕育。
安塞县高级中学
第二节 从传播学的正式确立,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问世
1传播学的诞生。
【杜威】John Dewey,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关注到了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直接社区中将人们联系到一起的结合力的松散而造成的问题;关注到大众消遣问题;讨论到传播与消遣的关系,以及经验、参与、意义等问题。
他认为,传播在“由共享的符号和实践所构成的公共经验世界”中发生,传播即参与,即参
与创造一个集体的世界。他还认为,传播的功能是使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相协调。
【霍克海默】M.Horkheimer,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核心人物。
20c30s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成为一大主题。霍克海默在30s末探讨了西方社会中的文化产业和大众传播媒介。他曾将个人精神生活的崩溃,与作为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主要社会团体的“家庭”的瓦解,以及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消遣娱乐产品联系起来进行探讨,认为家庭的瓦解,大众传媒的渗透最终会导致人内心精神生活的崩溃。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美国象征互动论的创立者。
其学生出版了他生前的讲义,表达了米德对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传播在其中的作用的观点。米德认为,个体的自我分为IMeI体现了个人本能的、独特的特性,而Me则是社会环境的内化,是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传播。
2电视业的发展及其对大众传播研究的推动。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问世。
第三节 信息传播新技术和社会学家贝尔等人关于信息化社会的理论红白歌会2016
1传播新技术、新媒介。
2丹尼尔·贝尔的理论。
【贝尔】Daniel Bell,以面向未来的研究著称的美国社会学家。
率先系统提出有关信息社会的理论——“后工业社会”理论。他探讨了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起决定作用的智力技术和科学技术,提出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阶段的论点。
他指出,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包括五个要素:经济部门、职业分布、轴心原则、未来方向、决策,这些方面都截然不同于以往社会的特征:
1后工业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形态从商品生产经济形态,向服务型经济形态转变。
2第二特征,是职业分布中,专业和技术阶级占首位。
3贝尔认为,对于观察社会系统和结构来说,轴心原则极为重要;而轴心即社会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事物。后工业社会第三个特征,即社会活动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为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中心。社会对理论知识的依赖日益增长。
4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上,对技术进行规划和控制是又一重要特征。
5决策方面,后工业社会特征是新的智力技术兴起,并成为制定决策的新型工具。
3未来学家托夫勒和奈斯比特的理论。(都受贝尔的影响,具体理论不同,思路颇为相似)
【托夫勒】Alvin Toffler,美国未来学家。
20c70s《未来的冲击》,论述社会在包括组织机构和信息在内的五个领域出现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持久性的灭亡,以及短暂性、新奇性、多样性的兴起。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超载。
1980《第三次浪潮》,用三次浪潮概括人类社会在经济形态方面的三次转变。第一次是农业的兴起,社会由采集、狩猎转向农业社会;第二次是工业革命,社会从农业社会迈向工
业社会;第三次是信息技术的革命,社会转变为以信息为基础的高度电子化的社会(托夫勒称为超工业社会)。信息领域的革命和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环境的出现,是第三次浪潮的重要标志。同时,他认为传统大众传媒已不能承担传播重任,极为重视非体化的传播媒介;并敏感观察到了整个传媒业都在向着非体化转化(即受众细分)。
【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美国未来学家。
1982《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10革新方向》,强调从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是美国社会变化的十大趋势中最重要的变化。信息成为新社会的最重要的产品,知识产业已成为最主要的产业;同时人们的时间倾向性发生变化,人们更强调面向未来。
他探讨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度的五个重要问题:
1信息社会究竟是一种真实的经济存在,还是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思想问题。
2有关信息流动的问题。包括信息泛滥成灾。
3技术的发明阶段问题。
4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脱节的问题。
5高技术和高思维的关系问题。此问题后成为他长期探索的问题。
第四节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与新形势下的媒介研究
1近年来国际传播学界的传播新技术研究热
2传播学界正在开拓的研究新课题 (网络时期)
社会传播系统结构格局的新变化和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  的再认识。
网络的社会影响。
社会的整个经济运作方式及社会的信息传播政策,对网络发展的影响。
传播高新技术和传媒业的社会管理。
3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新思考
【奈斯比特】1999与人合著 High TechHigh Touch进程雷达Technology and Our Search for Meaning 《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集中探讨了高新科技突飞猛进的世界中,科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高科技与高思维的关系,代表着科技与文化的结合,而不是仅仅是两个独立冲量的平衡。他审视了先进的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其批判考察了美国文化和科技上瘾现象。他警醒的呼吁应从有益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讨论科技,应对科技保持清醒的认识。
第二章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第一节 英尼斯的理论 Harold Innis
一、概述
加拿大经济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毕生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经济关系的发展。通过对经济史中的两个重要问题的探索:社会体制变迁的原因,和社会经济生活稳定的条件,引领他把研究领域拓展到传播媒介;进而把传播至于人类历史运转的轴心位置进行探索。
50s发表《帝国与传播系统》《传播系统的偏向性》《变动中的时间观》《政治经济学和现代国家》,广泛分析了人类传播的各种形式、各种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把传播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考察的媒介理论。他的理论认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起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
二、主要观点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核心观点)
2 “传媒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理论特点
1体现经济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背景
关中奶山羊养殖技术2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研究思路、方式、方法独具一格。宏观思路、整体考察、文献研究方法。
3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态度。对科技态度方面的悲观论调、怀旧情绪不足取,但对现代西方文
明过于强调物质科技的力量,忽视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却值得重视。
第二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Marshall MacLuhan
一、概述
传播学界有关电视的研究,多遵循行为主义的、实证性的研究模式,从分析电视内容、调查受众的反应入手,研究电视的影响效果。尤以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为热门话题。这也引发了有些学者对电视这一媒介本身的特征以及其他媒介的特征的理论思考,媒介技术本身被当坐骑社会影响的源头来探索。从而突破了对以媒介内容、效果为中心的传统传播研究。如麦。
麦在20c60s发表三本重要专著:《古腾堡英:印刷文人的诞生》《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他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做大众传播效果的源头,而且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做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理论对各种媒介的特点进行了深刻分析,并联系社会文化分析,联系同人类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知觉过程。他把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技术视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标志,认为在每一时期,媒介技术都影响了社会,影响了人类感官之间相互作用以及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动因,媒介技术是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标志。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恢复感官平衡。
3冷媒介与热媒介。争议很大。
三、麦的媒介理论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联系
相同点:将传播媒介技术与历史进程联系起来加以探索。具体来说:
        1都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作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动力;
        2英借助媒介技术的时空偏向为突破,说明媒介技术的性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麦则加以继承,发展为人体的延伸;
        3均对文字印刷媒介及书面文化提出批评,推崇口语。
不同点:1阐述媒介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时的关注角度不同。英关注社会体制、权力结构的变
化,是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学的视角;麦体现(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41: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45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媒介   技术   传播   研究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