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与健康

体质与健康
 “体质健康器官移植论文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一种对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状态的评价,然而两者还是有些差别的。近年来,健康用得越来越频繁,而体质的使用日见其少,大有后者取代前者之势。仪器仪表学报20世纪90年代初一度提出发展体育运动,振奋民族精神的口号,似乎增强体质的问题被遗忘了。
健康health)的频繁使用,有语法学上的原因。因为健康一词既可当名词用,也可以当形容词和副词用,分别如老年人的健康,活得健康。而体质一词使用的局限性较大。其实不仅于此,健康与体质在概念的内涵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不同之处。
健康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概念,自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它做了一个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的定义,为全世界所接受;体质这个概念具有较强的中国特,它接近于日本的体力抗菌药物、欧美的“fitness”,香港则称作体适能bevix
健康的内涵十分丰富,从过去一维的身体健康,发展成三维的,甚至还有人提出要加上伦理的情感的健康,变成五维的,可以说健康的定义是在不断泛化着,几乎涵盖了医学
、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各种学科,于是针对性越来越难以把握,可操作性也逐渐成了问题。现在风行全球的健康促进活动,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教育运动,反倒失去了特点。体质这个概念较为单纯,基本保持在身体的范围内。体质具有长期和稳定的特征,而健康具有短期和易变的特征,同样处在健康状态的人,基本体质状况可能千差万别;同样体质状况的人,在短期内可能由于疾病的影响出现健康方面的不同表现。
健康对人所做的评价相对静态,而体质则相对动态,重点在于对人的生活能力、劳动能力、作战能力、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的评价。运动能力对于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十分重要,不能把运动能力仅仅看成是一种游戏能力、竞技能力,是一种只有青少年或运动员才需要的能力。人从婴幼儿就开始习得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儿童和青少年时代培养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对其一生的体质发展和其他生活、生产技能的掌握都是有益的。即使到了中老年,人们还是需要保持适当的运动能力。因此,可以说体质与体育健身是孪生的,对体质的评价更能反映出体育的价值和作用。
健康为医疗卫生界青睐,他们出的报纸叫《健康报》,强调采用医学、卫生学、遗传学、
防疫学、营养学等手段来获取健康,他们向社会提交的是《国家健康安全报告》;体质为体育界重视,他们的报纸叫《体育报》,主张用身体练习的手段,通过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身体娱乐、竞技运动等方法增强体质。他们向公众提交的是《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应该说这两者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无论是个体的安宁,还是全社会安康,都需要健康和体质做出共同的评价。 
新华网西宁4月16日电(记者朱建军)同样是健康的人,其体质却千差万别。国家有关体育科研人员认为,对“体质”的概念,应该辨证地进行理解,它和“健康”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体质,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简要地说,体质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由于变异而造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
定的特征。
  评价体质强弱的综合指标有如下五方面:一、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及身体组成成份等;二、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即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及各系统、
器官的工作效能;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即身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素质及走、跑、跳、投、攀等身体运动能力;四、心理发展状态,包括本体感知能力、个体意志力、判断能力;五、适应能力,例如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抗寒、抗热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水平的评价分为体、个体健康两个标准。对于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体健康水平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四项指标:即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及死亡率等综合情况。对个体健康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个人各主要系统、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等。
  我国学者茅鹏认为,体质是生命运动和身体运动的对立统一,自然也就是健康和体力的矛盾统一。体质“一分为二” ,就是健康和体力。体力和健康不能互相替代,各有独立的含义,
也不能分别单独代表体质。只有把体力和健康结合起来观察,才能完整地反映体质水平。例如健康良好者必有一定的体力水平,而体力良好者必定以一定的健康水平为基础和保证。因此,健康是体质状况的反映。
  国家体育总局在对体质的评价标准中指出,体质反映了人体的生命运动和身体运动的对立统一,只有科学地把握和处理生命运动和身体运动的矛盾统一,才能达到身体发展的最高成就。这个成就,也就是体育工作的根本目的。这能加深人们对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深刻意义的更多理解。(完)
专题一 体质与健康
一、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人们对体质与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认识到:体质与健康都是指人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状况 ,都是可以根据形态发育、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等指标来衡量的。两者的不同点是: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健康则是体质状况的反应和表现。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简称体能)、心理发育(或发展),以及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构成体质不可分割的五个重要因素。身体的形态结构是体质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体能和心理条件是体质的主、客观表现,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它们的综合反应。因为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生理功能。体能又是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客观反映。发展和提高体能的过程,又会相应地引起肌体一系列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变化。而伴随着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变化及体能的发展、提高,又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发展。
构成体质不可分割的五个因素包括的范围是: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身体组成成份。
2、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代谢水平及各器官系统的效能。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走、跑、跳、投、攀登等身体活动能力。
4、心理发育(或精神因素)水平——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意志等。
5、适应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人们常用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三方面内容来反映人体的体质状况。
非常任理事国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在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具有明显阶段性,表现出从最佳功能状态到严重疾病和功能障碍等各种不同阶段的体质水平。
理想体质——是指良好的人体质量,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塑造所能达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智力和对外环境适应的整体良好状态。
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是:
1、身体健康,主要脏器无疾病;
2、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姿正确;
3、心血管、呼吸与运动系统具备良好的功能;
4、有较强的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
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不良刺激的能力;
6、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所以,评价理想体质,必须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而且原则上应以同样人的较高水平(即处于该人第80百分位数以上)的数据,作为理想体质的评价依据。
(二)健康的概念
古老的健康概念,常以是否有病作为分界线,有病为不健康,无病则为健康,而现代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
图宣言中,对健康的描述又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既科学地阐明了人体健康是有梯度的,而不是以“有病”与“无病”作为健康和不健康的分界线;同时又指明了现代“健康”的概念应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
当今,人们将这一现代的健康观称之为:“大社会健康观”。它与传统健康观的区别是:传统的“健康观”是建立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而“大社会健康观”是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因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人”,也是一个“社会人”,因此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角度提出的健康概念则更加完整、全面。
就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来说,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的保证。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活动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起重要作用,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发病原因、症状和康复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可以维持和增进人的正常情绪、维护人的正常生理,以适应外来的各种刺激。
另一方面,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还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社会中,“人”是社
会的“分子”,在社会的各种人中,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身、心健康的人,则必将成为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健康的基本保证。而健康的社会,则又是促进社会人中,每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健康就是指“人”,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在生活完善和心理正常的情况下,体内所有器官和系统协调地相互配合,并发挥作用,从而使人得以积极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劳动;是指生理的、心理的、环境的和行为的相适应和协调的良好状况。
实际上有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处于不完全健康,又没有患病的状态。这种既不完全健康也不患病的中间状态,医学上称之为“第三状态”。所谓“第三状态”,就是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形态、功能以及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已有异常的状态。“第三状态”会大大降低社会劳动的效率。另外,“第三状态”是“无病”与“有病”的交接地带,是“无病”与“有病”的相互转化的“中介点”。要预防疾病就必须改善“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改善了,也就同时增进了人的健康,挖掘了社会劳动的潜力。这就提醒人们,不能仅满足于没有疾病症状。要通过定期的预查预测,及时发现自己形态、功能以及生理、生化方面的异常,并出原因,尽可能不用药物,而用改变营养状况,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精神卫生,开展适宜运动,或改变生活方式等保健措施来促进异常指标的消除,以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3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32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体质   能力   运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