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毒性评价Ames试验方法的比较分析

•672 •第 44 卷第 3 期2021 年3 月《袷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Vol. 44 No. 3 March 2021
遗传毒性评价Ames试验方法的比较分析
高梅“2,曹冲、王功霞\马会\英永”
1.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山东省化学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
2.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省动物抗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A m e s试验是一项体外致突变性试验,被广泛用于药物、食品、化学品和农药的遗传毒性检测,以评价受试物致突 变的可能性。药物、食品、化学品和农药的指导原则和国家标准中A m e s试验方法不尽相同,就这几者A m e s试验方法的主 要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熟练掌握A m e s试验实施要点,更加规范实施检测工作,不断提高试验质量。
关键词:A m e s试验;药物;食品;化学品;农药
中图分类号:R96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376 (2021) 03-0672-05
D O I:10.7501/j.issn. 1674-6376.2021.03.031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Ames test for genotoxicity evaluation
GAO Mei12,CAO Chong1,WANG Gongxia1,MA Hui1,YING Yong1
2015年新年寄语
1. S h a n d o n g A c a d e m y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 h a n d o n g Provincial K e y Laboratory of C h e m i c a l Drug, Jinan 250101, China
2. S h a n d o n g N o r m a 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 h a n d o n g Provincial K e y Laboratory of A n i m a l Resistance Biology,
Jinan 250014, China
A b str a c t:A m e s test is a mutagenicity test in vitro, w h i c h i s widely used in the detection of genotoxicity of drugs, food, chemicals and pesticides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of mutagenicity of test substance. T h e guiding principles an d national standards of A m e s test on drugs, food, chemicals and pesticidesand are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the m a i 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 ere c o m p a r e 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master the key points of A m e s test implementation, so w e can i m p l ement the testing w o r k standardly and improve the test quality constantly.
K ey w o r d s:A m e s test; drugs; food; chemicals; pesticides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又称Am es试验,是一项检 测基因突变的体外致突变性试验,以评价受试物致 突变的可能性。Ames试验周期短、方法相对简单、结果直观明了,被广泛用于药物、食品、化学品和农 药的遗传毒性检测。《药物遗传毒性研宄技术指导 原则》(2018年)n]、GB 15193.4—2014《食品安全国 家标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m、GB/T21786—2008 《化学品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P]、GBZ/T240.8—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8部分: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4]、GB/T 15670.14—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第14 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5](以下简称食品、化学 品、农药Ames试验标准)中,都有对Am es试验的介绍,但试验方法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现行的指导原 则和国家标准,对A m es试验方法的主要异同点进 行比较分析,以便研究人员熟练掌握Ames试验实 施要点,制定出在实际工作中可行的标准操作规程 或作业指导书等,更加规范地实施检测工作,提高 试验质量。
1试验菌株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食品、化 学品Ames试验标准推荐的菌株组合均为5种:(1) 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 (2)鼠伤寒沙门氏菌TA100; (3)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4)鼠伤寒沙 门氏菌TA153 7或TA97或TA97a;(5 )鼠伤寒沙门氏 菌TA102或大肠埃希杆菌WP2 uvrA或大肠埃希杆
收稿日期:2020-06-02
基金项目:山东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2015C X P T00001)
第一作者:高梅(1983 —),女,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为药物安全性评价。E-mail:***************** *通信作者:英永(1980—),男,副主任药师,研宄方向为药物安全性评价。
第 44 卷第 3 期2021 年 3 月《并个*丨*i[元/?esearc/i Vol. 44 No. 3 March 2021•673 •
菌WP2uvrA(pKM101)。农药Ames试验标准推荐 使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丨00、TA102作为4株标准测试菌株,必要时可增加TA1535、TA1537、TA97a、大肠杆菌WP2 uvrA或大肠杆菌 WP2uvrA(pKM101)任一菌株,也可采用上述的菌 株组合。
2菌株鉴定
2.1鉴定项目
《药物遗传毒性研宄技术指导原则》(2018年)规定菌株特性鉴定需符合要求,对鉴定项目未详细 规定。食品、化学品、农药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 则规定需对菌株进行组氨酸缺陷型(h i)的鉴定、脂多糖屏障缺陷(rfa)的鉴定、uvrB修复缺陷型的鉴 定、R因子(抗氨苄青霉素)的鉴定、四环素抗性的鉴 定、生物素缺陷型(bio_)的鉴定、自发回变率的测 定,并且对鉴定频次、鉴定方法也有详细介绍。此 外,食品、化学品还规定对菌株进行阳性致突变物 敏感性的鉴定,农药则未规定。
2.2鉴定频次
《药物遗传毒性研宄技术指导原则》(2018年)未提及菌株鉴定的频次。食品Ames试验标准规定 每3个月进行一次菌株鉴定,遇到下列情况也应进 行菌株鉴定:在收到培养菌株后;当制备一套新的 冷冻保存或冰冻干燥菌株时;重新挑选菌株时;使 用主平板传代时。化学品规定新获得的或长期保 存的菌种,在试验前必须进行菌株鉴定。农药 Ames试验标准则规定,下列情况应进行菌株鉴定:在收到培养菌株后;当制备一套新的冷冻保存或冰 冻干燥菌株时;当每皿自发回变数不在正常范围 时;当对标准诱变剂丧失敏感性时;初次投入使 用前。
虽然食品、化学品、农药对菌株的鉴定频次不 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保证试验时菌株特性符合 要求。
2.3鉴定方法
食品、化学品、农药菌株鉴定项目试验方法大 致相同,在以下2个项目存在差别。
2.3.1 his_的鉴定食品、化学品、农药Ames试验 标准对菌株his_的鉴定方法及判定标准相同,均是 取菌液分别划线接种于含组氨酸和不含组氨酸的 培养基平皿上,菌株在含组氨酸培养基平板表面上 生长,可长出一条菌膜,而在无组氨酸培养基平皿 上则不能生长或仅有少量增长,除自发回变菌落外 无菌膜。不同的是,食品、农药要求37 °C培养48 h,化学品则37 °C培养24 h。
2.3.2 rfa的鉴定食品、农药对rfa的鉴定方法是,加热融化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取菌液0.1m L移入平板,迅速将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50 °C左右)适 量倒入平皿,混匀,平放凝固。将无菌滤纸片1片放 入己凝固的培养基平皿中央,在滤纸片上滴加0.1% 结晶紫溶液10 HL,37 °C培养24 h。
化学品对菌株rfa的鉴定方法是,取0.1m L增菌液加到2 mL45 °C己融化的顶层琼脂中,摇匀后 倒在营养肉汤的底层琼脂培养基上,待琼脂凝固 后,在平皿中央放一直径为6 m m的圆滤纸,然 后将1mg/m L结晶紫溶液l〇n L滴在滤纸上,37°C 培养24h。
三者虽然鉴定方法不同,但是判定标准相同,都是观察待测菌株在滤纸片周围能否出现1个透明 的抑制圈,若有则说明该菌株具有rfa突变。
3活化系统
药物、化学品Ames试验标准中,S9在S9混合 液中的浓度一般为5%〜30%;食品Ames试验标准 中,S9可在4%〜30%中确定最适用量;农药Ames 试验标准则直接规定S9浓度为10%。
4培养基和试剂
《药物遗传毒性研宄技术指导原则》中未说明 Am es试验中各种试剂的配制方法。食品、化学品、农药Am es试验标准中对营养肉汤培养基、营养肉 汤琼脂培养基、底层培养基、顶层培养基、S9混合
液、菌株鉴定所需试剂等配制方法均进行了详细介 绍。其中,食品和农药中各种试剂配制方法、各成 分的最终浓度或含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食品中辅 酶-II(氧化型)溶液和葡萄糖-6-磷酸钠盐溶液要求 现用现配,农药中则可-20 °C以下低温保存。
5剂量设计
药物、食品、化学品、农药Am es试验标准中对 最高测试浓度和剂量的选择上是-致的,均规定至 少应选用5个可用于结果分析的浓度,最高测试 浓度为5 mg/皿或5 nL/皿,分别在加和不加S9的条件下进行试验,每个剂量3个平皿。对于最高剂 量下的其他剂量的设定,《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 指导原则》中未提及;食品中规定按等比组距的原 则设立剂量间隔,推荐采用\/顶倍组距;化学品中 剂量间隔一般为半对数(如,丨万),也可采用更小的 剂量间隔;农药中则规定剂量可按0.5〜5 000.0 ng/皿 设定,也可根据预试验结果按等比组距设定。《药物 遗传毒性研宄技术指导原则》中,中药、天然物试验
•674 •第 44 卷第 3 期2021 年 3 月毛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Vol. 44 No. 3 March 2021
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食品、化学品、农药A m e s试验标准中,评价含有潜在致突变杂质的 受试物时,试验剂量可高于5 m g/皿或5 p L/皿,食品 最低剂量不低于0.2 n g/皿,农药最低剂量可考虑为0.1 (ig/皿。
6溶媒
《药物遗传毒性研宄技术指导原则》(2018年)未提及溶媒的选择原则。食品、化学品、农药对溶 媒的选择原则是一样的,溶媒应不与受试物发生反 应,对所选菌株和S9没有毒性,没有诱变性。首选 蒸馏水,对于不溶于水的受试物可选择其他溶媒,首选D M S O。但对D M S O的用量,食品规定每平皿 最高添加量不超过0.1m L,农药则规定不得超过0.4 m L,化学品未规定。
7对照组设定
药物、食品、化学品、农药A m e s试验标准中,都 规定溶媒对照和阳性对照是必须设立的。食品还 规定,未处理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也必须设定,化 学品、农药中,如果历史资料证实所选择的溶剂无 毒性或无致突变作用,空白对照组非必须设立。
8试验方法
《药物遗传毒性研宄技术指导原则》规定试验 可采用标准平板掺入法或预培养法,受试物处理后 48〜72 h观察结果;食品A m e s试验标准中,试验方 法有平板掺入法、预培养平板掺入法(培养48〜72 h 观察结果)、点试法(培养48 h观察结果);化学品可 采用平板掺入法或预孵育法,培养48〜72 h;农药试 验方法有平板掺入法、预培养平板掺入法、点试法,均培养48 h观察结果。
9重复试验
2007版的《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规定试验需重复1次,2018版的指导原则未提及。
G B 15193.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细菌回复突 变试验》、G B/T 15670.14—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 试验方法第1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G B/T 21786—2008《化学品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规 定,明显的阳性结果不需要进行验证,可疑的结果 要改用其他的方法进行验证,阴性结果需要验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阴性结 果验证应改变试验的条件;《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 方法第1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化学品细菌 回复突变试验方法》中,如阴性结果无需进行验证,应说明理由;G B Z/T240.8—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 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8部分: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则规定,试验至少重复1次。
10结果判定
《药物遗传毒性研宄技术指导原则》(2018年)、《化学品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中,受试样品经5 个试验菌株检测后,至少在1个菌株上,在有或无代 谢活化的情况下,受试物所诱发的回复突变菌落数 出现浓度相关性的增加和(或)在一个或多个浓度 组上出现可重复性的增加,可判定为阳性结果。结 果判定时应首先考虑试验结果的生物学意义,统计 方法有助于结果的评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细菌 回复突变试验》中,对掺入法结果的评价是,测试菌 株T A1535、T A1537、T A98和大肠
杆菌的回变菌落 数等于或大于未处理对照组的2倍,其他测试菌株 的回变菌落数等于或大于未处理对照组的2倍并具 有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可判定为阳性结果:有剂量-反应关系;某一测试点有可重复的阳性结果。《农药 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第1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 验》中,测试菌株T A1535、T A1537及大肠杆菌的受 试物组回变菌落数等于或大于阴性对照组的平均 数值的3倍,其他测试菌株的受试物组回变菌落数 等于或大于2倍阴性对照组回变菌落数,并有剂量- 反应关系,可判定为阳性结果;若某一测试点菌落 数增加是可重复的并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也可判 定为阳性。《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8 部分: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受试样品 诱发的回变菌落数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2倍以上,并呈剂量-反应关系;受试样品经4个试验菌株检测 后,只要有1个试验菌株,无论在加S9或不加S9条 件下为阳性时,均可判定为阳性。
11结语及讨论
2018年颁布的《药物遗传毒性研宄技术指导原 则》,是进行药物遗传毒性研宄的基本原则,必须执 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 L P),在试验 设计上,应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原则,作为一个指导性文件,未对 A m e s试验方法细节进行详细的规定,试验时可根 据受试物己有信息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及设计适 宜的试验方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细菌回复突变 试验》、《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8部 分: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农药登记毒 理学试验方法第1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则对 试验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尽管方法
不尽相 同,但最终都是确保试验质量及对受试物的客观评价。
第 44 卷第 3 期 2021 年 3 月 名袷中河么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Vol. 44 No. 3 March 2021• 675 •
综上,A m e s 试验影响因素很多,要想获得好的 试验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1)
试验菌株:在对不同受试物进行评价时,菌 株组合也各不相同,如TA 97a 、TA 98、TA 100、
TA 102、TA 1535 组合[6_8],TA 97、TA 98、TA 100、 TA 102、TA 1535 组
合,TA 98、TA 100、TA 1535、 TA 1537、WP 2 uvrA  组
,TA 98、TA 100、TA 102、
TA 1535、TA 1537 组合[m5] , TA 97a 、TA 98、TA 100、 TA 1535、WP 2 uvrA 组合n 6]等,因菌株易变异及生物
学特性容易丢失,不论选用何种菌株组合,均应确 保菌株特性符合要求,同时,还应建立自己实验室 的回变菌落数历史背景值,以便在受试物的计数结 果有统计学意义时,可结合阴性对照历史范围综合 分析。
(2) S 9代谢活化系统:S 9
常用诱导剂为Aroclor
1254,因Aroclor  1254严重污染环境,现己停产,目 前可采用和P -萘黄酮联合诱导大鼠S 9肝 微粒体酶,活化效果与Aroclor  1254比较并无差 异[17~,制备后需对其蛋白含量和活性进行检测。 因自制方法较繁琐,大多试验室一般购买商品化
S 9,尽管所购买S 9有质检报告,己检测其含量和活
性,但笔者建议,如果条件允许,还是需要对S 9进行
活化效果考察。(3) 试剂配制:A m e s 试验中所需单个化学试剂 20余种,不同培养基又需要不同试剂的组合配制, 例如底层培养基需要6种试剂才能制得,氨苄青霉 素平板则在底层培养基的基础上又加入4种试剂, 配制方法琐碎,且试剂配制后均需高压灭菌或过滤 除菌,因此,试验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保证所配制 试剂的准确性及按要求进行储存,短期内使用。此 外,不同生产厂家的试剂品质也
各不相同,若实验 室己有较常用品牌试剂,尽量避免频繁更换。
再就业培训(4) 细菌培养:食品、化学品、农药A m e s 试验标 准中还规定试验时菌株活菌数不少于I X  109〜2X  109个/m L ,O E
C E
指导原则中也明确细菌数约
丨09个/m
L
[19],因此,每个实验室均应建立菌株复苏、
冻存、培养等相关标准操作规程(S O P )及作业指导 书,以确认培养基、培养时间、震荡速率等条件因素 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同时,在细菌培养、染毒过程 中,需小心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一旦污染,该组 数据将无法参与统计,严重者,试验需重新开展。
(5)
染毒:1个A m e s 试验,在加和不加S 9代谢
活化系统条件下,每个菌株均至少设7个组别,每组 平行3皿,共至少需要210管顶层培养基和210个底
层培养基平皿,共计需加样525次,若还有原研对 照、阴性对照等组别,则相应的需更多顶层、底层和 加样。染毒时,需在顶层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增菌液
0.1 m
L
、受试物0.1 m
L
,需活化时再加S 9混合液0.5
m Lrcct
,混匀后倒入底层培养基平皿内,所以每个底层
培养基平皿均需标识清楚,染毒过程中需注意力集 中,不要漏加或多加,避免因加样失误导致结果不 准确。
细菌培养、试剂配制、加药染毒等试验过程,均 能影响A m e s 试验的质量。各实验室应在试验过程 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熟练掌握A m e s 试验实施过 程中各项要点,细心、科学地进行试验,才能提高
A m e s
试验的成功率及试验质量,为客观评价受试
物的毒性提供可靠数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遗传毒性研宄技术
指导原则[S]. 2018.
China F o o d  and D r u g  Administration.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D r u g  Genotoxicity Research [S]. 201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
全国家标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G B  15193.4—2014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China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 o m m ission.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test: G B  15193.4—2014 [S]. Beijing: China Standards Press, 201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
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化学品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方法:G B /T  21786 — 2008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 社,2008.
Sta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 h ina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emicals: M e t h o d  of 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Test: G B /T  21786—2008 [S]. Beijing: China Standards Press, 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
验方法第8部分: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G B Z /
T  240.8—2011 [S]. 2011.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cedures and tests for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s of chemicals——
Part 8: salmonella typhimurium reverse
mutation assay: G B Z /T  240.8—2011 [S]. 201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忧国不谋身
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第14
•676 •第 44 卷第 3 期2021 年 3 月名袷,4中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Vol. 44 No. 3 March 2021
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G B/T 15670.14—2017 [S].北
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Sta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a nd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xicological Test M e t h o d s
for Pesticides Registration -Part 14: 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test: G B/T 15670.14—2017 [S]. Beijing: China征引
Standards Press, 2017.
[6]耿雪,张晓鹏,李永宁,等.脱氢乙酸钠遗传毒性研宄
[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0, 32(2): 118-123.
G e n g X, Z h a n g X P, Li Y N,et al. Genotoxicity
evaluation of s o d i u m dehydroacetate [J]. C hin J F o o d
Hyg,2020,32(2): 118-123.
[7]陈劲松,谭传波,杨耀学,等.鲜榨山茶油食用安全性毒
理学评价[J].中国油脂,2020, 45(3): 68-73, 97.
C h e n J S, T a n C B, Y a n g Y X, et al. Toxicological
assessment of fresh pressed oil - tea camellia seed oil [J].
C h ina Oils a nd Fats, 2020,45(3): 68-73, 97.
[8]曲见松,祝清芬,赵岩,等.小儿牛黄清心散遗传毒性
研究[J].食品与药品,2019, 21(4): 289-293.
Q u J S, Z h u Q F, Z h a o Y, et al. Study o n genetic toxicity
of Xiaoer N i u h u a n g Qingxin P o w d e r[J]. F o o d Drug,
人体最大的器官2019,21(4): 289-293.
[9]张成香,朱雪峰.关山樱急性经口毒性和遗传毒性研宄
[J].现代食品,2019(17): 141-146.
Z h a n g C X, Z h u X    F. Study on acute oral toxicity and
genetic toxicity of Cerasus lannesiana albo-rosea [J].
M o d Food, 2019(17): 141-146.
[10] Z h a n g Q Q, Li Q, D o n g L, et al. Genotoxicity and
embryotoxicity study of bicyclol methyl ether, m a i n
impurity in bicyclol [J]. Chin J Integr M e d, 2019, 25(10):
743-749.
[11] D z i w e n k a M,C o p p o c k R, Alexander M,et a l.Safety
assessment of a h e m p extract using genotoxicity and oral
repeat-dose toxicity studies in sprague-dawley rats [J].
Toxicol Rep, 2020, 7: 376-385.
[12] Yoshino S, A w a R, O h t o N, et al.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of standardized Kaempferia parviflora extract: Sub-chronic a nd mutagenicity studies [J].Toxicol Rep, 2019,6: 544-549.
[13] Pitchford L M,Fuller J C J r,R a t h macher J A J r.
Genotoxicity assessment of calcium p -hydroxy- (3-
methylbutyrate [J].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18, 100: 68-71.
[14] K a n g K Y, K i m M S, L e e M S, et a l.Genotoxicity and
acute toxicity evaluation of the three a m i n o acid additives with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biomass [J]. Toxicol Rep, 2020, 7:241-253.
[15] Y u n J W, K i m Y S, K w o n E, et a l. Evaluation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genotoxicity of Angelica acutiloba in a standard battery of assays [J]. L a b A n i m a l Res, 2017, 33
(3): 231-236.
[16] M d Zin S R, M o h a m e d Z, A l s h a w s h M A, et a l.
Mutagenicity evaluation of Anastatica hierochuntica L.
aqueous extract in vitro a nd in vivo[J]. E x p Biol M e d
(M a y w o o d),2018, 243(4): 375-385.
[17]高梅,曹冲,英永,等.不同诱导方法制备大鼠肝微
粒体酶及其活性的比较[J].癌变•畸变•突变,2016, 28(4): 269-272.
G a o M,C a o C, Y i n g Y, et al. Co m p a r i s o n of different
induction m e t h o d s on activity of rat liver microsomal
e n z y m e s[J]. Carcinog Teratog Mutag, 2016, 28(4):
269-272.
[18]王亚其,李宏霞,肖凯,等.两种诱导方法制备大鼠肝
S9在两种遗传毒性试验中活性比较[几现代预防医
学,2006, 33(4): 457-459, 463.
W a n g Y Q, Li H X, Xia o K, et a l.Com p a r i s o n of activation of t w o kinds of live h o m o g e n a t e S9 in t w o genetoxic test [J]. M o d Prev M e d,2006,33(4): 457-459,463.
[19] O E C D.Guideline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No. 471:
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test [S]. 1997.
[责任编辑兰新新]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3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15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试验   菌株   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