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也是生产力—论技术的可能性之于中国当代丝网版画艺术表现的意义

技术也是生产力
——论技术的可能性之于中国当代丝网版画艺术表现的意义
内容摘要:版画创作中技法是不可或缺的,技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对版画的了解的基础上。
技法只能作为绘画创作的手段,而不是最终要表现的形式或内容,但没有了技
术支持的绘画作品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技术同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一样都是
艺术创作的一部分,缺一不可。
关键词:技法可能性艺术感受力艺术表现力
卵黄磷蛋白
广军先生曾在一次全国版画展览的学术座谈会中有过如是发言,中国当代版画的弊病就在于过于炫耀自己的版画技术而导致的画面中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的匮乏。而许多人马上就要问了:“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技术,转而在艺术的感受力与表现力方面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呢?”也许我可以回答他们,首先,我要替广先生与“技术”小朋友喊冤,玩弄与炫耀技术根本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恰恰是一个艺术问题。其次,在艺术的感受力与表现力方面花大功夫,下大力气也根本不可能放弃掉版画的技术因素,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技术的可能性也就是艺术的表现力,两者是不能被割裂开的。这也正是技术的可能性对中国当代丝网版画艺术表现的意义所在之一。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先弄清中国当代丝网版画中技术因素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一关系也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哲学思辨的过程。
我听说在古筝演奏的技巧中,有一种演奏技巧,它是专门用来表现一些历
史题材中厚重恢宏的音响效果蕴育而生的。具体道来,便是不演奏的手指抚于古筝之上,为弹奏手指作力的支撑,手指遂更加具有爆破力,此间流出之音符便得雄浑,凝重之妙处,紧扣乐曲主题。至此,不得不为已作古的音乐巨匠们而拍案叫绝!故而,不难看出,演奏技巧是音乐表现的载体,音乐表现是演奏技巧的源泉与归宿,二者在某种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无独有偶,艺术门类之间的互通性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中国当代丝网版画创作中,我们也可以套用这一规律。技术的可能性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借助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论述的话,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技术的可能性是艺术表现的载体,艺术表现是技术可能性的源泉与归宿,是他的根本,两者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1.技术的可能性是艺术表现的载体。有人说技法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也完全认同,但是在艺术的世界里技术又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版画家的技术、经验和对材料、技法孜孜以求的探索,哪里会有中国当代丝网版画如此丰富之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它和艺术表现也是不可分的。即使有良好的感性和持续的集中力,如果没有一种表现技术的支持,心中的印象则不能充分的体现。完成高质量的印刷
以实现艺术家与观众之间通过艺术作品进行的感情交流更是无从谈起。它是他们之间链条上的一环,虽不是关键一环,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技术的支持,实现艺术家的思想与艺术构思的表达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是无的放矢的。搞出来的东西也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充分发挥了版画语言魅力的版画作品。这个问题在我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典型。我最早开始创作《国际人系列之一》、《之二》的时候,(或许称之为制作更为恰当)对丝网版画的技法与其技术的可能性并没有过深刻而细致的了解,只能在稿子上憧憬
时彩族着作品的未来面目,努力经营着画面的造型与形式,结果实际上是在复制我原来精心绘制的稿子,而并没有能把它转化为精彩的版画语言,让稿子进一步变成一幅完全意义上的版画作品。在印制的过程中,稿子完全取代了我,成为了事实上的主宰,掌控着画面,而我却变成它雇用的一刷工人,来满足它的各种需求。虽然,这两幅画无论从造型形式或是彩上看上去都是较完整的,但是,现在从丝网版画的角度来看它,还是有严重缺陷的。经过了老师的指点我也很快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随着自己通过一年多工作室的学习后,技术在不断的成熟,对丝网版画的认识也有了新的飞跃。特别是在对丝网版画的技术的可能性作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后,突然觉得自己眼前的舞台是一片豁然。原来自己眼前的艺术表现空间有这么大,只一根小小的蜡笔就可以做出这许多的感受来,我于是又陆续创作了《国际人之选择》和《四个极端系列》,在这些画的印制过程中,我甚至都完全将稿子抛诸脑后,只任凭自己的感受和上一版的效果来引导自己,决定下一版用何种造型。彩和肌理来印制在画面上。这是一
个酣畅淋漓的创作过程,每一次我都感觉自己像是接受莫大的挑战和学习,不断地挑起矛盾,又化解矛盾,掌控着全局。这也是我不断成熟的源泉和标志。
总结这一前一后的变化:较早前我是稿画的细腻,而印得却简单。而之后却反之,是稿画得简单了,印得却比以前细腻了许多。这足以说明对技术可能性的研究对于一位丝网版画的创作者来说,是多么不可缺少的一课呀!没有了这些,那比以前丰富了的艺术表现手法便成了空谈!
双氧水碘化钾
在中国当代丝网版画的创作的这个大生态下,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张桂林先生曾经创作过一系列叫《角》的丝网版画,在这些画中题材与形式基本上大同小异,其中大部分肌理也可以看得出来是用水墨的技法来做的,但它却被
神奇地做出了不同的艺术感受。这是具有代表性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版画创作中,将其技术的可能性发挥到淋漓尽致,只是一个成熟的版画家必备的素质,应该成为他潜意识的一部分,它对版画创作来讲,是意义非凡的。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
2.艺术表现是技术可能性的源泉与归宿。所以,它天生就是“艺术表现”的孩子,姓“艺术表现”。可以从版画这个画种的诞生来说明它,版画最早只是被当作一种媒体复制的手段而出现的。用来复制各种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思想和信息,以利于它们的传播和普及,这时的版画仅仅是机械的印刷,仅仅是一种技术形式。并未曾与艺术有何过多的牵连于瓜葛。而奇妙的历程就这样开始了,艺术家在温州第九中学
这个历程中发挥了主导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他们意识到那种工具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多种可能性,及其独特的气质与魅力的时候,它也就逐步地步入了艺术的神圣殿堂之中,这时的它便成了油画家手中的猪鬃笔和雕塑家手中的泥塑刀,或成为创造艺术。表现艺术家情感与体验的媒介,神奇的媒介!成为了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代言人。它从未像今天这般的有价值,有文化价值,有社会的文化价值。于是,发现它优势的艺术家们就纷纷开始用它来实践自己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活动了,并把自己对艺术的主张与思考带入到了其中,为其注入了生命的力量。这时,一个现象就产生了,艺术家为了实现它的艺术理想和表现的意图,就会在印制中养成与此相匹配的属于个人的技术特点。经验与体会,对丝网版画的理解也就越来越专业化,个人化,尽管丝网版画的基本原理较以前并无任何太大的改变。这就像是演奏同样的曲目,而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对乐曲的理解却不会完全一样,他们纯粹是个性化的,所以,他们在平衡与调整乐队的演奏上,在把握演奏细节的分上等方面,对乐队的要求也不会完全一样。这也完全是基于个性化的艺术表
搏击风暴现手法上的。这就是为什么两只乐团在演奏同一首曲目时,营造出的音乐效果所带来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有所不同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艺术家喜欢用低目数的网子,稠厚的油墨,使印刷出的肌理像弗洛伊德的笔触般凝重,还有的艺术家喜欢用高目数的网子,稀薄的油墨,使印痕似水彩般透明的原因。我记得有位艺术家一篇文章中就曾这样谈到他的创作经历:“开始,我用的目数比较低,漏印下来的印料比较厚,有时把一版颜全都覆盖上了……,后来我用了一些高目数的丝网,比如:420、4
60目的国外进口网,而且我调的印料非常稀,和水差不多,这样的颜印在主版上是不会把主版盖死的,画面彩丰富了,层次多了,效果也很透明。他前后网子目数等技术方式的改变就验证了技术的“艺术表现”的属性。它们之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并不是根本对立的。所有的技术经验的积累,都是为了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他的内在的精神世界和他的艺术追求而服务的。艺术家们的艺术表现技术变得敏感,微妙,为它注入了内涵,使它有了方向,有了指导,有了归宿。对于一个丧失了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艺术家来说,他所有的经验,技术就变得不再那么富有力量了,就变得没有生气,简单和机械了。这时的他也就成为了印刷工厂的技工,凭借自己重复了无数次的技术与经验来复制,反复地复制,反复高效地复制,反复高效快捷地复制,复制那些少人文的,冷漠的商业印刷品。而真正的艺术家所要做的都是背道而驰。他们要尽量摆脱掉的正是重复的,机械的,麻木的工作状态,摆脱掉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而要为自己创作出的作品创造出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他的思想的外延,这样的作品才堪称为一件艺术品。与此同时,艺术家们所具有所具备的技术与经验也被赋予了灵魂,开始只朝一个方向前进了。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6:58: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08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艺术   版画   技术   表现   艺术家   可能性   创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