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Peter Burger )、哈贝马斯等人。
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们最大的特,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尤尔根*哈贝马斯 赫伯特*马尔库赛 阿多诺 马克斯*霍克海默 沃特*本杰明
第一章 法兰克福学派视阈中的电视文化 
—— Frankfurt school 
著名的文化批判学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概说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以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与批判为主要任务的哲学-社会学学派
1930年至1949年间,创立时期和早期 
1931124日,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就任所长演说《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法兰克福学派真正诞生
  1933年希特勒上台,研究所迁往日内瓦,后移到巴黎,1934年又迁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此期间学派成员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
1949年至60年代末,黄金时代 
  1949年开始回归德国,新老成员共同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在左派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70年代起,学派开始走向解体 
  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相继谢世;施密特被视作法兰克福学派的正统继承人,他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70年代的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依旧有效,而哈贝马斯则强调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批判理论同现代社会条件的不适应性,他开始致力于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理论上的分歧使组织逐渐走向解体
其媒介批判传统 
  老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十分关注电影这一在当时欧洲十分流行的大众媒介,本雅明便是其中之一。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早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的研究和批判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移,在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的研究著作中,电视已经成为讨论的主要大众媒介。以马尔库塞、哈贝马思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形而上学的外部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Walter Benjamin(沃特本杰明) 
1892-1940 
1936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由于对艺术品进行复制方法的多样,便如此大规模地增加了艺术品的可展示性,以致在艺术品两极之内的量变像在原始时代一样会突变其本性的质,
复制技术使文化获得革命和解放,给无产阶级文化带来广阔天地 
Max  Horkheimer(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1973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所长,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1944年《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1947年《启蒙的辩证法》 
1968年《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的大众性从来不被大众直接所决定,相反它把人们调节成娱乐工业所期望成为的那种人。 
工人阶级总是被新的大众文化方式所左右。 
Theodor Adorno (阿多诺) 
1903-1969 
1944年《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1954年《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 
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商品化、伪民主化 
电视以伪现实主义的手段,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实现其心理控制工具 的功能。 
最早提出文化工业的思想家 
历史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西斯主义肆虐全球,改变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在新的社会结构之下,个人失去了其在政治,经济上的自主的声音,个人的主体性终结了. 文化工业启蒙的失败。
  在此种情况下,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商品拜物教作为其意识形态,穿着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假外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形式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管制,只不过这种管制用娱乐和享受性取代了以前的强制性。比起以往的强制管制,文化工业的控制更能取消大众思考的独立性,抹平大众思想的差异性,使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利。
  最重要的是,文化工业取消了大众反思否定的能力,使他们认同并依存现有的意识形态。文化工业利用细节变化、风格变化的欺骗手段,并于权利阶层意识形态勾结,一步步的取消了人们对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其整合一切、以普遍代替特殊的目的。
  在文化工业产生以前,人们能对事物进行独立自主的感知和思考,消费者能自主选择需要的消费品,其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方式和内容。在那时,高雅艺术能保持其自律性,并与通俗文化自觉区分开来。
  文化工业预先决定了消费者需要感知的内容,生产出符合权力阶层经济效益的商品,消费者不再是主体,而成了实在的客体。消费什么,怎样消费均已被预先设计好了。消费者所要做的仅仅只是按照文化工业设计好的程式进行消费。
  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电影、电视以及以广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以好莱坞为例,制片商、投资方、监制、导演构成了一组强大的权力机制,他们直接决定着受众能看到何种题材,何种风格,何种内容的影片。而层层审查制度早已保证了最终供应影片的合法性沅陵县志。当然,表面上看来,公众有选择观看何种影片的权利,但这不过是一种假象,是为了使公众顺顺当当地接受业已规定好的标准而做出的掩护。
  文化工业要想真正取得牢固支配地位,就必须设法使大众自愿随其步伐行进。在这一点上,文化工业在大众身上到了对其有利的突破口。那就是利用商品拜物教这一文化工业
的意识形态来满足大众追求享乐与快感的心理。为此,文化工业保留了娱乐的成分通过娱乐建立它对消费者的影响。文化工业竭力承诺它能带给大众快乐,使其身心愉悦。做出这种承诺的方式则是物化一切,整个社会成了一台生产物质的巨大机器。
如音乐会,影视作品的情节编排等。 
  文化工业对大众的整合、欺骗作用,常常与国家意识形态勾结在一起,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实际上文化工业取消大众的主题性,消除其反抗意识正是垄断时期国家意识形态想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可将文化工业看作国家意识形态的风向标。文化领域每一次变动其背后均有国家意识形态的操控。
超导失超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电影业上。尽管电影可用不同方式表现不同的主题,但具体什么内容能呈现给受众却必须经过严密的审查制度的检验。审查制度的存在保证了电影宣扬的至少不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冲突。更多时候,权利阶层会利用电影来保证其意识形态的实施,各式各样的主旋律电影即为典型代表。通过灌输意识形态,权利阶层将控制人民的缰绳牢牢控制在手中。
文化工业 小结 
  晚期资本主义巨大的物质财富造成大众享乐的心理,追求易消化,不用费神思考的事物。文化工业便大行其道,批量生产出大量模式化的物资,并与权利阶层的意识形态狼狈为奸,向人们承诺以快感,取消人们思考的独立性,压制人们的反思精神,防止其构想出另一种幸福生活。大众因此丧失了个性,抛弃了批判精神。
Herbert Marcuse(赫伯特马尔库塞 1898-1979) 
1937年《文化的肯定性》 
Affirmative金瓶梅高清迅雷下载  culture:即资产阶级时代的文化,其根本特征是维护一个普遍强制的、永远更为美好和有价值的、必须无条件肯定的世界。
1964年《One Dimensional Men》 
真正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 
  单向度的人:丧失批判意识的人(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
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
Juergen Habermas(尤尔根哈贝马斯)(1929- ) 
1981年《交往行为的理论》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1990年再版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现代传媒本身即意味着言论自由,一方面诱惑和鼓动大众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实行对国家机器的批判和监督。
二、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 
法兰克福学派眼中的大众文化 
所谓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
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 。它溶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故喻之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
1944年提出文化工业” (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 
  文化工业适用性”,用以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认为它产生于一些较发达的工业国家,是制作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手段和载体,它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并以较前更为巧妙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奴役人,进入了大众欺骗的阶段。
文化工业在当代西方社会所呈现的特性和消极后果 
第一,文化工业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特性 
第二,文化工业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导致扼杀个性 
第三,文化工业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28: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08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工业   大众   社会   批判   学派   理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