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雅明的“原真性”概念

第10卷第3期Vol.10,No.3河北人事厅
长安学刊
Changan Xue Kan
2019年6月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
Six.,2019论本雅明的“原真性”概念
董瑜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本雅明所谓“原真性”指的是艺术品作为物在传统社会中具有的“灵性”。机械复制时代,人们通过占有事物的影像、摹本和复制品来占有事物本身,强行把事物从其自身的"物性"中剥离出来,导致了物的“原真性”的丧失。艺术作品的社会生存状况由此发生重大转变。
罗尔中值定理关键词:原真性,本雅明,物性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3-148-03七七事变论文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原真性”概念,从艺术与物的关系问题入手讨论了现代艺术的“灵韵”消失的过程。这一概念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艺术生产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品与它的物性载体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事实上改变的就是艺术品与它的物性载体之间的关系。在“原真性”艺术作品中,作品与独一无二的物紧密结合,他们是一体的,机械复制条件下,作品与载体之间的关系被一系列机器和装置所中介变得间接和松散了。机械复制首先是对艺术品之物性载体的批量化生产(书籍、相片、胶卷、电脑等等),它极大地扩大了艺术品的传播范围,提升其传播的速度,同时也改变了它的存在样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接受的方式。
一、原真性与艺术品的物性
本雅明所谓的“原真性”并非指的是作为艺术制作终端产出的那个最初的作品,也并非现代版权意义上的那个属于作者的真迹。“事物的原真性包括自它问世起一切可绵延流传的东西,从物质上的持续到注入其中的历史性见证两〉可见,这里所谓的“原真性作品”指的是作为流传物的作品,或在流传变化中持存的作品-物,也即具有自身独特而个别的“生存史”的作品。作品的生存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品的物性生存史,它既包括作品作为物品在时间中经历的那种物质上的变化(如建筑之裂缝、倾斜;绘画之彩变化及后来添加上的各种印迹等),也包括它的隶属史和流传史,即从一个所有者转
间苯二酚
入另一个所有者,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另一方面是作品的精神生存史,即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对该作品的接受史、鉴赏史和评价史(作品的湮没、被遗忘,被再发现等等的历史)。
在“原真性”艺术中,作品的精神生存史与作品的物性生存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品-物作为变异中的持存,承载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荡,并把所有的这些遭际吸纳到自身之中,凝聚在它的独一无二的物性存在上。于是,“原真性”作品表现为一个类人格的存在,恰如一位历经沧桑而富于智慧的老人,它的独一无二与它见证历史的权威性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本雅明所谓“原真性”不单指作品-物的独一无二性,而且指的是,作品-物在其流传中获得的那种类人格的存在,以及这个类人格存在所汇聚、熔铸、结晶的那个精神生活的历史和传统。“原真性”艺术作品必然是权威的物,它具有见证历史、熔铸传统的功能。
比如帕特农神庙,它的历经沧桑的存在凝聚了世世代代人们对它的瞻仰(这一点在海德格尔对“喷泉”的论
作者简介:董瑜(1982—),女,汉族,河南唐河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48-中国式养老困局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4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807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品   艺术   真性   生存   物性   存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