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
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朝华mp3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
宣传维新思想。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己权界论》(《论自由》)、《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
“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
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50年代后任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
名誉会长,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1959--1964)。新时期以来,任国务院学位委员和中
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获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关于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翻译是文艺的再创造,既无窍门亦无标准,全靠专心致志,靠长期的刻苦学习和实践;翻译俄苏文学作品40余种,达300多万字,包括契诃夫《三姊妹》、《》、《契诃夫戏剧集》、绥拉菲摩维奇《铁流》、爱伦堡《烟袋》、拉夫列尼约夫《第四十一》和《星花》、《苏联作家七人集》、瓦西列夫斯卡娅《虹》、《恐惧》、阿·托尔斯泰《保卫察里津》、卡达耶夫《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费定《城与年》、列昂诺夫《侵略》、西蒙诺夫《望穿秋水》、克雷莫夫《油船“德宾特”号》、肖洛霍夫《死敌》和《第四座避弹室》、《盖达尔选集》、《列宁的故事》、《斯大林的传说及其他》、《致青年作家及其他》和高尔基《一月九日》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等;其散文作品有《曹靖华抒情散文选》和《望断南来雁》等;上述译著后辑为《曹靖华译著文集》(共11卷),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1993)。
3梁实秋(1902--1987),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1923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192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是以胡适和徐志摩为首的“新月派”骨干之一,主编《新月》月刊。20世纪30年代,引发并参与了中国译坛“信顺之争”的大论战。1949年去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大学任教,任国立编译馆馆长;1966年退休后专门从事文学翻译;他提倡“读一流的书,译一流的书”,不为迎合世俗而创作翻译庸俗文字。其翻译观如同其人生观,传统、严谨、一丝不苟。对“信”与“顺”,“直译”与“意译”,译入语的“国化”与“欧化”等关系有精辟见解;强调“信”“顺”统一,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也对译文读者负责;坚持做大量繁琐的文本及背景考证工作,严格选择原文版本,力求作到存真。他以近40年的漫漫人生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是惟一独自将莎剧全集译成汉语的译者;还译有《咆哮山庄》、《职工马南传》、《西塞罗文录》和《潘彼得》等;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英国文学史》和《翻译的艺术》等;编有《最新实用汉英大辞典》和《最新实用英汉大辞典》等30多种英汉词书;散文创作如《雅舍小品》和《槐园梦忆》等。
4张谷若(1903--1994),著名翻译家、学者,山东烟台人;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对英国作家哈代产生浓厚兴趣。解放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开设英国文学史和文学翻译等课程。一生笔耕不辍,共译有十
北京同性恋余种作品,400余万字。其代表性译作是以哈代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文学名著,如《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等,是翻译和学术界的“哈代专家”;对哈代、萧伯纳、狄更斯等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丰硕,如萧伯纳《伤心之家》和狄更斯《大卫·考坡菲》和《旅美札记》等。这些译作多次再版重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小说翻译典范。在译文注释上下了很大功夫,丰富译文内容,提高译文质量;此外还译了不少英诗和英国短篇小说。主张翻译要有高标准,译作应从内容、形式、风格与语言习惯等四个方面与原作对等,即“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在翻译中善于传达原作的意境与语言风格,再现原作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完全实践了自己的翻译主张,其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誉为“译作楷模”。
5傅雷(1908—1966),法国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上海南汇人,1927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文科学习,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他仔细研究欧洲艺术大师的作品,打下坚实的艺术文化基础,期间还游历瑞士、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1931年回国后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翻译态度严谨,译著宏富,其译作传神为特,行文流畅,富有文采,成为传世佳作;一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不堪凌辱而自尽,年仅58岁。关于文学翻译,他提出,翻译如临摹名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其译作共30
余种,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和《幻灭》等,后辑为
《巴尔扎克全集》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9);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和《扎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和《科龙巴》;莫罗阿3种:《伏尔泰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等;此外还有杜哈曼《文明》、丹纳《艺术哲学》、英国罗素《幸福之路》和牛顿《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因在翻译和研究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全部译作后被辑为《傅雷译文集》出版(共15卷,安徽人民出版
社,1981年起);给长子傅聪的信辑为《傅雷家书》(1981起)多次增订重印,达110多万册,产生巨大影响。
6朱生豪(1912---1944),著名翻译家,浙江嘉兴人;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副修英国文学。毕业后到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如《暴风雨》、《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等。抗日战争爆发,随身只携《莎士比亚全集》及部分译稿逃离上海,历年收集的莎剧版本、考证著述及大部分译稿均毁于战火。关于莎剧翻译,他主张力求保持原作之神韵,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抗战期间,在家乡的艰苦环境中和贫病交加的状况下坚持翻译莎剧,共译出30多部莎剧,撰写了《译者自序》和《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提要。在抗战胜利前半年病逝,未能看到自己的译作出版,年仅32岁。他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执
着精神,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莎剧翻译,死亦无悔。其莎剧译作数量多,质量高,流畅优美,文采斐然,得到国内外莎学界和戏剧界的赞誉,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短暂而艰难的一生,为中国现代翻译史写下沉重而光辉的一页。
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
7杨宪益(1915一),著名翻译家、学者,原籍安徽,生于天津,1934年入燕京大学,1936年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罗马文学、法国和英国文学,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曾任重庆及南京国立编译馆编撰,主持翻译《资治通鉴》。1952年调北京外文出版社,在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后任该刊主编。1980年起,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任中国作协、中国译协和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他主张,翻译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过分强调创造性是不对的;强调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提倡保留异国情调和历史底蕴。自20世纪40
年代起,即与夫人戴乃迭合作,英译卷帙浩瀚的中国经典名著,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其突出成就是英译《红楼梦》(1978--1980),还有《离骚及屈原的其它诗作》、《儒林外史》、《老残游记》、《鲁迅作品选》、《聊斋志异》、《三部中国古典小说节选》(含《西游记》、《三国演义》和《镜花缘》节译)、《诗经选》、《汉魏六朝诗文选》、《唐宋诗文选》和《明清诗文选》等多种;他精通多种外文,又将世界文学瑰宝译介给中国读者,如
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喜剧两种》、《古罗马戏剧选》、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和《近代英国诗抄》等,为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8李芒〔1920--2000),日本文学翻译家,辽宁抚顺人,从小奠定日本语言文化的坚实基础。1957年起在中国作家协会《译文》杂志(现中国社科院《世界文学》)任日本文学的翻译审校工作;自1964年起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从事日本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和东方文学室主任,《世界文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译协理事,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国和歌徘句研究会会长,译林出版社《和歌俳句双书》总编辑等。翻译了大量日本文学作品,关于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其译作包括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掘田善工《鬼无鬼岛》(合译),龟井胜一郎《北京的星星》、小林多喜二《在外地主》、《万叶集选译》、三岛由纪夫《春雪》和种田山头火《山头火徘句集》等;广津和郎等《港湾小镇》(李芒译文自选集);主要学术著作有《投石集一一日本文学古今谈》及《采玉集》等。
9许渊冲(1921—),著名翻译家,学者;江西南昌人,1938年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莎士比亚与拉辛。1951年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将大量中国古诗译成英法文,也从事英译汉和法译汉工作。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及形美于一体,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1991年退休后专事文学翻译;已出版译著70多部,故自称“书销中外七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汉译英(有些兼汉译法)诗歌选集有《楚辞》、《诗经》、《新编千家诗》、《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新译》、《唐诗三百
启发大陆首》、《唐宋词三百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中国古诗词六百首》、《动地诗—中国革命家诗词选》和《诗词集》等多种。英译汉有《飞马腾空》和《埃及艳后》等。法译汉有《追忆逝水年华》、《包法利夫人》、《红与黑》和《约翰·克里斯托夫》等。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贡献,是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2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794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文学   中国   译作   英国   莎剧   工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