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作者:微尘
身为佛子,理当缅怀佛陀,礼敬法脉传承至今的源头。据记载最早汉译的佛经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与《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乃佛之遗教,最后垂范。北传遗教三经与南传《大般涅盘经》等对照,其内容一致可相互印证之处甚多,所以这是古今中外佛子共同遵守的遗教。每想世尊八十老僧,最后乞食受菌茸供养,“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极,几近于死”,仍谆谆教导,自认学佛人怎能不依止。
谈些点滴体会:
常行头陀,正法久住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衣,执持应器,以乞白活,自见如是。”
佛教导人出家,少欲知足,常行头陀。从南传小部《长老偈》《长老尼偈》里看出,佛的阿罗汉弟子们——我们最早的祖师们,都是乞食、日中一食、著粪扫衣,树下坐,林居寂静修行,完全遵守四依法(除腐烂药外,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都属头陀支)。南传、汉传、藏传历代公认的大德,著粪扫衣行脚乞食而成就者众多。
佛称大迦叶尊者头陀第一,在佛入灭后为僧团之父。也称须菩提尊者林居第一,佛上天为母说法后归来,是须菩提尊者在岩洞里补衣服第一个见佛。跋提长老,世尊称其门第高贵第一僧,常住莽林荒野,他的诗偈把头陀十二支全都赞叹了。长老尼们留下的诗偈,讲述怎样舍去爱欲资财,乞食林居,堪为女众表率。他们都是严格遵循佛遗教的阿罗汉,真正的佛弟子,都是行持略同的头陀僧。
佛年老时,提婆达多欲颠覆四依法,破坏僧团,提出五事坏法:汝尽形寿受着纳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佛对此一一反对,僧团归于和合。
五事坏法里,前四事与头陀支有类似之处,但佛法讲究中道:“不触两岸”。《清净道论》里对头陀十三支详细列明持与不持定义,每支上、中、下持法,男女众的持法。四依法里对女众的树下坐也是不要求的。
钢骨混凝土譬如国王教育王子,勤加锻炼,天不冷就不要穿棉袄,太臃肿了活动不自在打不过敌人。但一个身体病弱的逆子坚持一辈子不穿棉袄,还把穿棉袄的弱弟们打为外姓,逆子最后被驱出王族。时间长以后,
穿惯棉袄活动不便的王子们,反而把体壮有为不穿棉袄的哥哥们视为与逆子一般,也要列为外姓,真是不知道天
高地厚,忘了国王最初的教诲。
世尊逃家入山林,六年勤苦,穿的就是破弊衣,住的是岩洞、树林,日餐一麻一麦,吃的就是素食。最后乞食接受供养证道,直到入灭,终生托钵乞食,演绎头陀正行。
日中一食
《八大人觉经》云:“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说十二头陀经》云:“我今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中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为佛法故。为行道故。不为身命。如养马养猪。是故断数数食。应受一食法。”
《长老偈》云:“出家修道人,舍弃财妻子,却为一勺饭,而为不义事。”
多吃一餐甚至一口,就有多的妄想。末学在家修行,定力不足,但在一食时也能得到利益:工作忙的时候可以节省时间,有利消化,心更清净,吃什么都一样,非食时不会对食物多打妄想,慢慢减少所有事情上的贪心和妄想。反而多食时,吃什么都谗,妄念增多,违缘随之而来。以上都是真实体会。
《阿姜曼尊者传》中描述,他的一个弟子要经过一片无人的森林,无处托钵,可能会饿死。但坚持与师父一样:一钵食,不留残宿食,身上不带食物,饿死也要走。结果到午时有天人化现,供养美味,不多不少正好够吃。如果不是日中一食,天人是不会敬佩供养的。在尊者荼毗法会上,僧人云集,他的弟子们只吃一餐、只用一钵。与吃两餐、每次用很多碗筷的城市比丘对比明显,给护持居士们减少很多麻烦。
曾想了解日中一食的南传道场,但现在也较为稀少,真是可惜。
多食多欲,身心不自在,何况在三宝地吃三餐呢?
十事非法有两条:
复旦论坛二指净非法,即是当计日影的日,未过日中之后(横列)二指的日影时,如未吃饱,仍可更食,此事非法。末学理解是:认定过午食是非法的。
他聚落净非法,即在一食之后,仍可到另一聚落复食,此事非法。末学理解是:换地方吃必然多次食,是非法的。汾阳市阳光农廉网
乃至于金银净非法:即是听受金银非法。都不是小小戒,是不可以舍掉的。这都是第二次结集时七百长老裁定的。这件事情导致了佛教第一次分裂。
在家人证三果后,不蓄金钱;证四果后不留残宿食,必须出家。日中一食与金钱戒,对现世都很重要。
素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於好於
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香。”
读《起世经》而知,人本来是吃素的,佛六年勤苦也是吃素,福报比我们大的天人也不吃肉。佛制三净肉可以吃,死老鼠蟑螂也是三净肉,给僧人供养肉食的居士们,为什么不供养这些肉呢?
李汉俊
南传《大般涅盘经》里记载,世尊告诉准陀,把栴檀树菌茸只供奉给佛,不要给别的比丘,剩余之菌茸,应埋藏于洞穴。因为天界、魔界、梵天界,或沙门、婆罗门及天、人之间。除如来之外,不见有人食此茸物能消化者。佛吃后痢血痛极,几近于死。但准陀在佛将涅盘前的最后供养,与佛成道前的供养一样功德巨大。幸亏后人没有因为这个功德大,再专门将栴檀树菌茸供养给其他比丘。
肉食有毒,素食清净,人天共知。如果因为印度外道素食,提婆达多五法中提倡素食,而将提倡素食等同于外道,真比栴檀树菌茸更毒啊!阿姜曼尊者在入灭前,身病弱,仍坚持颠簸山路到更大的村镇。因为他知道会有许多人赶来悼念他,大量食肉的来客会直接造成小村里家畜的杀戮,到大地方能
减少直接的杀业。
南传、藏传的大德也是素食。泰国善地阿索净土村创始人菩提乐尊者法语:“因此比丘劝居士戒杀前,应该先断绝肉食,尽量吃蔬菜、水果。虽然种植蔬菜的人多少也会伤害到生命,但完全不杀生比较难做到,应该衡量自己的能力,将杀生的数量降到最低点。
在此诚心请求,有机会看到这本书的人,在供养僧众时,务必用素食,支持正信的佛教,
不和佛教所教导的道理产生矛盾。特别是比丘读后,恳请切实地思考、实行;我们为了维持生命,需要吃东西,但是却不能因此妨碍到其他动物的生存。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夺取了动物的生命后,再拿来供养比丘,都是不清净,有损功德的。”
居士自己爱吃毒肉,但如果供养僧人,应选更清净的食品。
森林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懒惰懈怠者,利养唯追逐;不愿林中居,只喜村镇住”----《长老偈》。
吴君玉佛出生、成道、转、入灭,皆于树下。佛在森林苦行六年,与弟子们也多是林居露宿。“茅棚已搭起,可避风和雨;好雨快降落,我心甚宽慰。”这是须菩提尊者的诗偈,开始他在林间是露地住,天就不敢下雨。百姓干旱,于是才搭了个茅棚叫天下雨。类似的故事在长老尼里也有记载。六祖慧能大师,在猎人中
那么多年与其说是避难,不如说是森林里闲居修行,顺带放生。
林居比丘即使弟子众多,也分布山野,没有日渐臃肿的建筑和机构,没有日渐富裕的财产去守护,化整为零。
纯策略纳什均衡
林居生活,比丘尼对女众立命之本——八敬法,会主动去遵守,即使没有能理解的智慧,为了生存也会遵守。在城市里利养丰富,是难于理解八敬法的。因为女众在森林里是不能独立生存的,丛林侦察兵里没有真正的女兵,也许算一种不太恰当的比喻吧。
森林比丘独居,独来独往,奉行头陀支,定力坚强,阿姜查尊者就说(大意):不是人人都可以在森林居住,但是在城市里,小动物都能生存。森林比丘们还有专往老虎洞修行培养定力的传统。林居没有什么攀缘的必要,少欲知足到极点,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祖师大德皆行脚和林居苦修成就。学习和护持头陀行的僧人、居士,即使在水泥森林里也有很强的独立性,一个人能抵千军万马,这大概是“无为安乐”的一种表现吧。
如果没有了森林,就没有了真正寂静阿兰若处,树下坐也不可能了。佛法也快灭了。哪怕没有佛法,还有森林,人也应该离开尘世,即使不能做独觉,在森林里修行也开启智慧。最次哪怕修到升天,如果活得长些,还能遇到佛下生。
森林消失的故事,伴随的是文明的衰落。黄土高原当初是森林,在《诗经》里记载栩栩如生。阿拉伯文明也是在两河滋润的枣椰树下昌盛,而不是今天的沙漠。佛教是从印度辗转西亚,传到中国的,现在西亚的佛法和森林消失了,文明也沦落了。长安的灞河古代是何等滔滔,现在也干涸了。现代比较富强的国家都是森林大国,他们自己的树不砍,去砍人家的树。
没有森林灾难多,表面是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其实都是五毒的结果吧。南方人乃至南方国家比较贪吃,水灾多,南方城市什么都敢吃,河水没有涨,一天台风下暴雨就内涝了,防洪堤都防不住。东北人嗔心大,森林就发过大火。或许北方风沙多是否因为愚痴呢?
布施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
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佛说四十二章经》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2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793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森林   供养   没有   比丘   头陀   乞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