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时期佛法和建筑的发展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
www.sjgzzs
98
阿育王时期佛法和建筑的发展
杨贤才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1)
一、大一统国家出现
公元前317年,印度一名出生于刹帝利贵族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因同情低种姓人们的悲惨生活又不堪忍受难陀王朝的残酷统治,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军队。艰难的战胜了入侵印度的马其顿人的军队以后再次进军直达帝国的首都—华氏城,结束了难陀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孔雀王朝。月护王在他生命的最后25年致力于巩固对北印度的控制,把摩揭陀的势力扩大到印度河流域及以外地区。“公元前305年,他与亚历山大在西亚的继承者塞琉古·尼卡托签订协议,将孔雀帝国沿兴都库什山脊的西部边界确定了下来。为回报希腊人把所有力量从旁遮普撤到伊朗高原,塞琉古从月护王那里接受了500头战象,
并且在华氏城互换大使”。“帝国不仅仅包括北印度的大部分,而且也包括德干相当大的一部分,大概南达边索尔的奇塔尔德县为止。但居我们所知,包括大部分的普里、甘贾姆和某些附近地区在内的羯陵王国是保持独立的”。到了公元前269年阿育王即位时孔雀王朝的国势达到了极盛。他继续执行他的祖先的侵略政策。阿育王镇压过在咀叉始罗发生的新叛乱,当代的碑文记载他在举行灌顶礼八年后也就是他执政的第九年于公元前260年施展武力统一了西北印度的诸小王朝。继续向南印度征服,发动了攻击东南边境上最强大的羯陵伽,发动了征服羯陵伽的战争,俘虏和死伤超过了25万其他因为战争死亡的超过了百万。征服该省后即完成了孔雀帝国的大业,“这个帝国这时几乎包括操泰米尔语的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和阿富汗的相当大一部分。孔雀帝国从略布尔河流域的约纳人、甘蒲阁人和难陀罗人的家乡和某些邻近的山区一直延伸到戈达瓦里-克里希盆地的安陀罗人的国土和迈索尔北部的伊西拉县(阿哈拉),从西部的索帕拉和吉尔纳尔直到东方的道利和乔加达。在西北方,扎雀帝国与叙利亚和西亚的希腊国王安提奥卡斯二世的国土接壤,在南方它仲展到泰米尔语境内的乔达王国,潘迪亚,萨蒂亚普特胜罗莲烤拉”。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出现[1]。
二、佛教新的发展
虽然都了阿育王时期婆罗门教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异端的威胁,其统治地位也早不如前。但无疑婆罗门教还是当时印度社会最大、最有影响的的宗教组织。阿育王没有继续选择与婆罗门合作而是选择佛教,究其原因,首先刹帝利阶层与婆罗门阶层如前所述有不可调解的矛盾,婆罗门们也不愿意与阿育
王合作,不管是出于对阿育王出生的不认可还是婆罗门教发展的需要。其次婆罗门教的势力庞大,在大一统的社会中王权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不利于阿育王加强统治。
佛教的社会影响力较小,没有大的追随者却有较为明显
的特点[2]。佛教的教理、教义符合阿育王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及维护政治稳定、巩固统治的目的。公元前260年的羯陵伽之战所带来的影响,除了死伤被俘25万以及超过100万的人受直接的伤害。更可怕的是它给印度人民所带来的一种精神上的创伤,以战为乐、残暴统治者的阿育王的形象深入人心。阿育王在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伟大使命后,需要改变以往对外扩张残暴的统治政策,扶持一种新的宗教就成了当前最好的选择。此时来至印度东部,地方性的佛教开始走进了他视野之中,佛教由于创教的时间较短仍然保持着新鲜的血液,它的无常、无我的中道思想,关爱众生、众生平等的价值观。对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否定都符合阿育王为帝国寻新出路,在统一以后放弃战争作为统治的方式,维护统治,安抚境内的民众,重新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阿育王时期佛教的发展
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立佛教为国教,广修佛塔寺院宣传佛教思想促进佛教思想的传播。因此阿育王也被称为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护法明王,教徒们也称其为法阿育王[3]。
阿育王法敕
阿育王在位期间的所以政令的发布,所做的伟大事迹都已法敕的形式刻在岩壁或者是石柱上。这些法敕可以说是古代印度史上唯一的比较确切的史料。按其所在地法敕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摩崖法敕(1)十四章法敕:夏巴兹加希、曼希拉、卡尔西、吉尔纳,([孟买]索帕拉、道利、乔加达、伊里古迭、坎大哈。
(2)法敕二章(十四章法敕补充):道利、乔加达。2.“小摩崖法敕(断片):Rūpnath(鲁帕纳思)、Gujarra (古贾拉)、Sahasram(萨哈斯兰)、Bairat(贝拉特)Delhi (Bahapur) [德里(巴哈普)]、Maski(马斯基)。
3.石柱法敕
(1)“六章法敕:Delhi-Topra(德里·托普拉)、Delhi-Mirith(里·密拉特)、Lauriya-Araraj(劳里耶·阿拉雷索)、Lauriya-Nandangarh (劳里耶·南丹加以),Rampurva(兰帕尔瓦),、Allahabad-Kosam (阿拉哈巴德·科萨) ”。
(2)七章法敕(附加于六章法敕的别章);Delhi-Topra (德里·托普拉)、Kandahar (坎大哈。
4.小石柱法敕(断片):Allahabad-Koam (阿拉哈巴德。科姆)、Sanci (商质)、Sarnath (鹿野苑)、Rummindei(鲁明台)、Nigali Sagar(尼格利·萨格尔)、Taxila (塔克西拉),Lampaka (兰巴卡)
、Ama-ravati (安马拉瓦提)。
作者简介:杨贤才(1996.04-),男,侗族,贵州天柱人,在读硕士,贵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东南亚史。
摘    要:阿育王是印度孔雀帝国时代最伟大的统治者,佛教在其统治期间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从一个地方性的小宗教 一跃成为了世界性宗教。这与阿育王时期对佛教的大力推崇有密切的关系,在全国范围内弘扬佛学、佛法,大修佛教建筑派遣大量的正法官到世界各地去传教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关键词:法敕;结集;窣堵波;石窟
文化研究
5.洞院刻文:Barahar (巴拉巴尔)Nos.1、2、3
6.皇后法敕:Allahabad-Kosam(阿拉哈巴德·科萨)
阿育王极力提倡推行佛教的不杀生思想,“不许屠杀任何生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品,也不许当做宴会的食品。因为过去在厨房里每天要屠杀千百只生物是很大的罪过”。这些不杀生的政令的推出有助于以不杀生作为核心思想佛教佛法的弘扬,佛教开始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于阿育王大力的推行佛教的大乘思想页开始显现出来了。
四、佛教的第三次结集
佛教的结集是指在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以后其弟子们为了整理其教言而举行的集会活动。第一、二次 结集是在佛教教团还没有根本分裂前举行的,第三次结集是在分裂以后。根据南传的说法,阿育王在羯陵伽之战以后开始立佛教为国教,对佛教寺院大量的土地钱财的赏赐 ,使得佛教僧侣的经济生活更厚与以往。此时印度社会中的许多人为了逃避国家的征税、徭役去追求更加惬意的生活而来到寺院出家。在相关文献中记载道;“尔时佛法兴隆、诸外道等哀殄失供养,到周遍乞食,都舍所得,为饥渴所逼,托入佛法不作沙门,犹且执本法教化人民,此是律,此是法,即不用佛法律威仪进止悉不得法,来入寺住。至布萨日来入僧中,诸善比丘不与其同”。为了清理整顿佛教教徒的混乱局面,从阿呼山请来了72岁高龄目犍连子帝须亲自主持了第三次结集,地点是在鸡田寺,在长达3个月长的时间中驱逐了说非正道的佛教徒们。还召集了1000多名阿罗汉编撰了《论事》一部。
第三次结集结除了在前两次结集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的整理佛教典籍中的教理、教义以外,其他非佛教的学说都被清理了出去,对于后来佛教教理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五、佛教的传播、传教士的派遣
从第三次结集结果来看佛教的各个部派教团分化比较严重,为了使各教派的矛盾得到缓解,阿育王开始派遣大批的得道高僧以及正法官员们去世界各地宣传佛法。“阿育王奉佛法建造八万四千寺宝塔模型,
派出大批教师,带经像、寺塔、舍利到世界各国传教”[4]。
“阿育王时期向各地传教情况”
1.派传教士末阐地、末田地到厨宾(克什米尔)、健陀罗(巴基斯坦)等地布教,结果使得说臂喻经度八万人,千人出家证得道果。
2.派传教士摩诃提婆、大天到摩醯姿(南印卖索)、漫陀罗(尔案达罗)等地传教结果使得,说天使经度四万人出家为案达罗学派。
3.派传教士勒弃多到婆那婆私(南印通伽巴多拉河)传教使得该地说无始经,度六万七千人出家学道。
4.派传教士昙无德到阿波兰多迦(西印苏库尔)等地传教,该地说火聚喻经度三万人千人得道。
5.派传教士摩诃昙无到摩诃刺陀(西印孟买)传教,该地说摩诃迦叶本生经三千人得道。
6.派传教士摩诃勒多到奥那世界(中亚阿富汗西域大夏国)传教,该地说迎罗摩罗经度七万三千人干人得道。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7.派遣传教士未示摩到迦毗罗卫(尼泊尔雪山边)传教,该地说初转经度八万五千人得道。
中国电信互联星空
8.派遣传教士迦叶波摩到(锡兰岛)、晒陀(斯里兰卡)传教,该地说臂喻经度八万人,千人出家证得道果。
9.派遣传教士须那迦郁到金地(东印缅甸)传教,该地说梵纲经度六万人,三千人得道。
房地产信息化阿育王时期佛教除了向印度以东地区传播,也派遣了大量正法官向印度以西地区传播佛教思想。根据记载在当时的
叙利亚、马其顿、埃及等地中海国家地区都有佛教传播。佛
教思想的传播对于解决国家间的矛盾,避免战争以及宣扬不
杀生,和平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由于阿育王时期对于佛教的推崇,使得佛教能够从东印度在
沙门思潮发展起来的地区性的小宗教,一跃成为世界三大宗
教之一的世界性的大宗教。
六、阿育王时期的佛教艺术
阿育王时期佛教得到极大的发展,除了表现在教理教义
上把佛教传播向全世界以外。也表现在印度当地大量寺院佛
庙的建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就是窣堵波和石窟寺。
窣堵波是古代印度一种独特的佛教建筑,也被中国求取
佛学的高僧们称之为佛塔。这种佛塔建筑形式是在阿育王时
期开始出现的,一般认为窣堵波是安放佛舍利的地方,所以
他便成为佛教教徒和信徒们心中的圣地。据南传佛教记载阿
育王时期共修建了窣堵波八万四千塔,这个数字的真实性虽
然值得怀疑,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不符,但也从侧面
反映了其数量确实惊人的事实。据《大唐西域记》所载,玄
奘到印度学习佛法时曾遇见窣堵波112处,。其中最高的有
三百来尺,最低的也有50来尺,它们虽然大小各不相同,但
是建筑形式确实大同小异的。窣堵波是由基坛、覆钵平台和
伞盖四部分组成的。现今印度所存的这种最古老的建筑形式
是印度桑齐的大窣堵波。该地保存的佛塔共有四座,桑齐大
窣波塔只是其中的一号塔。它修建与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
松崖别业图卷
时期,到了公元前2世纪以该塔为中心重新扩大了2倍,到
公元前1世纪时又新增加了石栏、石门并附加了一系列的精
美的雕饰[5]。
佛教建筑的另一种独特形式是石窟寺,。在公元前佛教
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兴盛却是在阿育王时期。石窟是一
种依山而修,从山体内部开辟出空间的佛教庙宇建筑。它有广电在线
两种形式,一种称为礼拜窟,窟中雕刻有大量精美的佛像,
是提供给人民跪拜佛祖、烧香请愿。令一种为禅窟,主要是
给比丘们修佛问道、居住的场所。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阿旃陀
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特拉邦的一个山谷中,在阿育王时期
开始修筑,用了数百年的时间知道公元650年才完成。共有
29窟其中四窟为佛殿,二十五窟为僧房。佛窟内有大量介绍
佛教起源、传教的思想壁画和雕刻对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保存
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结论
阿育王时期的佛教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完善了佛教的
教理教义,清理了佛教中的思想异端发展了新的佛教思想,
又在印度地区广修佛教寺院石窟、窣堵波。派遣正法官员传
播佛教思想到印度以外的其它地区。由于阿育王的努力佛教
最终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宗教。
参考文献:
[1]佐佐木著.姚长顺译.《印度佛教史概说》.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
[2]葛维筠.《阿育王法与佛法不应混同》.[J].南亚研究.1988(04).
[3]赵强.《弃恶从善的阿育王》.[J].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第
04期.
[4]李国强.《浅析阿育王后期该信佛教的原因》.法音2019.
[5]刘建华.《阿育王信仰的形成与演变》.[J].西北大学.2015年.
特里芬两难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99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6:1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793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印度   发展   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