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使用)
前   言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部论概要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地位、任务,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及其依据,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学特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各论分八章,分别介绍56个病证以及各章所属病证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机述要、要点等基本知识,教学时数为162学时,
总论
目的: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学的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学时:4
教学内容:
1. 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2. .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3. 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4.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发病学特点。
5.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证候学特点。
6.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学的特点。
7. 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 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的衔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
各论
第一章 外感病证
概述
目的:文献综述的格式
1. 了解外感病证的病因病机特点。
2. 掌握外感病证的证候学特征。
3. 进一步了解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 熟悉外感病证的要点与调护要求。
学时:0.5
教学内容:
1. 介绍外感病证的一般概念及其在内科学科的地位。
2. 指出外感病证所属病证的共同证候学特征及互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明确外感病证的辨证论纲领,指出其应用范围。
4. 指出外感病证的病机要点、要点及调摄护理要求。
第一节 感冒
目的:
1.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以及预后。
2.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3.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要点。
学时:2.5
教学内容:
1.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叙述感冒的病因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大法为解表透邪。
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寒包火感冒当清里温表。
5. 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第二节  外感发热
目的:
1.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的病因病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3. 掌握外感发热卫气同病、气分证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证的急救处理。
4. 熟悉卫、气、营、血分证的证治方药。
5.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疗效评定标准。
学时:2
教学内容:
1. 介绍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说明本病与温病、伤寒的联系。
2. 明确外感发热的病因为六淫之邪,尤以火热、暑邪和疫毒之邪为主。病机为正邪相搏,“阳胜则热”。
3. 叙述外感发热的证候特征,各种不同热型的特点。本病的诊断要点。与内伤发热的鉴别。发热伴随症状的鉴别。
4. 讲解外感发热的证治:⑴卫分证:银翘散。⑵卫气同病:银翘白虎汤。⑶气分证:①肺热:麻杏石甘汤;②胃热:白虎汤;③腑实:大承气汤;④胆热:大柴胡汤;⑤脾胃实热:王氏连朴饮;⑥大肠湿热:葛根芩连汤;⑦膀胱湿热:八正散。⑷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⑸营分证:①热灼营阴:清营汤;②热入心包:清营汤,⑹血分证:①热感动血:犀角地黄汤;②血热动风:羚羊角钩藤汤。
5. 叙述外感发热中高热的急救处理。介绍本病的调摄护理及预后、转归。疗效评定标准。
第三节  湿阻
目的:
1. 了解湿阻的概念、含义及范围。
一五计划2. 熟悉湿阻的病因病机。
3. 掌握湿阻的各个证型之辨证论治。
学时:2
教学内容:
1. 介绍湿阻的概念和范围,说明湿阻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2. 阐述湿阻病因是湿邪,病机为湿邪阻滞中焦,随着人体的体质。脏腑状态,有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位在脾胃。
3. 叙述湿阻的证候特点和辨证要点,原则在于化湿、燥湿和利湿,分清治寒湿和湿热
的不同方法。
人造奶油生产工艺
4. 讲解湿阻的证治:
⑴湿阻脾胃:藿香正气散。
⑵湿热中阻:连朴饮。
⑶脾虚湿阴:香砂六君子汤。
5. 简介湿阻的调摄护理。
第四节  痢疾
目的:
1. 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
2. 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
3. 熟悉痢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要点。
4. 掌握痢疾的各证型之辨证论治和疫毒痢的救治措施。
5.了解痢疾的预防和转归。
学时奥鸟:2
教学内容:
1. 简介痢疾的概念、范围、传染性和流行性。
2. 阐明痢疾的病因为外感时疫毒邪和饮食不洁,病机在于邪毒与气血搏结于肠腑,大肠传导失司,脂膜和血络受损,化为脓血而成。病位在大肠与胃、脾关系密切。
3. 叙述痢疾的诊断要点、证候特征,和泄泻、的鉴别诊断。各类痢疾的原则即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初痢宜温,久痢宜涩。
4. 讲解痢疾的证治:①湿热痢:芍药汤加减。②疫毒痢:白头翁汤加味以及救治措施。③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④噤口痢:开噤散加味。⑤休息痢:连理汤加味。⑥虚寒痢:真人养脏汤。
5.介绍痢疾的调摄护理及预防措施。
第五节  疟疾(自学)
目的:
1. 掌握疟疾的证候特征。
2. 了解疟疾的流行概况及我国对疟疾认识的沿革概况。
3. 了解疟疾的病因病机。
4. 掌握疟疾和诊断及鉴别诊断。
5. 掌握疟疾和原则。
6. 熟悉疟疾各种证型的辨证论治。
7.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了解疟疾的预后及调摄护理。
学时:
教学内容:
1. 介绍疟疾的流行情况及我国对疟疾的认识沿革。中医对疟疾有深刻的认识及良好的疗效。
2. 阐核实疟疾的证候特征是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多发于夏秋季。
叶氏养胃汤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42: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786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病证   感冒   外感   证候   内科   科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