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有限与哀悼理论

㊃文论前沿㊃
方法有限与哀悼理论
从新批评到新生命论
李博雷特(JeffreyS Librett)/文㊀胡继华/译
摘㊀要:二战之后,人文学科方法论的探索以及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重演了欧洲早期现代的精神处境,即对失落的绝对之物的哀悼㊂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从历史主义-文化研究到新生命主义,二战之后的文学学科方法论依次再现了审美主义㊁新古典主义㊁现实主义以及新浪漫主义,分别聚焦形式㊁系统整饬的知识㊁历史以及主体生命,将如此众多的意象㊁修辞甚至幽灵作为失落的绝对价值或绝对基础的象征㊂关键词:哀悼绝对;新批评;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新生命主义
这怎么可能呢!森林里的老隐士还没听说过这样的事:上帝死了㊂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没有内容的思想空无一物;而没有概念的直观一片漆黑㊂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诗人是在普遍之中寻求特殊,还是在特殊之中见出普遍?其中差别极大㊂当特殊之物代表更为普遍之物  作为神秘之事的生动启示而转瞬即逝,此乃真正的象征主义出现之所㊂
歌德:‘箴言集“20世纪80年代以降,政治化宗教的回归令我们这些人苦恼不已㊂因为我们坚信,现代性乃是不可避免的世俗化进程㊂然而,这种回归之势,要求我们反思晚近人文学科方法论体系,用一些术语来表述它与宗教和哲学政治历史的关联㊂从里根主义到原教旨主义,再到当今方兴未艾的 茶党
运动 (Tea⁃Partymovement),全球宗教政治保守主义将催促我们重审,这些一望便知的世俗方法论思潮与教条以种种方式再现了早期世俗化未竟之业的方方面面㊂因为,这种自觉展开自我批判而试图完成其世俗化大业的努力,可以在原则上保护当代理论探索免遭新保守主义的谴责:当代理论有欠成熟,仍然凭靠着非理性的承诺和教条的信仰㊂然而,如果不首先反思我们持续依附于那些宗教和形而上学架构的潜在方式,我们就无法完成世俗化大业  而笔者所说的 世俗化 ,就是指要超克或规避这些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架构㊂①二战之后,思想派别林立,他们从多重视点审思这项事业,但无论怎么努力,我们都仍然必须反思和复兴这些追求㊂在此,在启蒙初期(专制主义君主时代)将教会变成国家的附庸随后二者分道扬镳的世俗化历史背景下,笔者通过回顾二战之后人文主义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思潮(始于新批评登堂入室),从而展开这么一种对世俗化的反思和复兴㊂除了新批评,笔者还打算反思:(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在此笔者将二者作为紧密相关的历史主义相提并论,而后者无疑出自前者),以及 新生命主义 (笔者之所以这样称呼它,并非出于赞赏而是意在批评)  在这个名目下,笔者将晚近一些 后文化研究 思潮(特别是G 阿甘本和S 齐泽克的理论)收纳于内,而宗教论争由此浮出表面㊂
笔者的主要论点是:二战之后的方法论探索,变相地重演了哀悼绝对丧失的现代早期时刻;丧失了的绝对之物,还指作为总体化无限性的形式或意象的绝对价值;这个过程的一再重演表明,这么一种哀悼之举在当今还远远没有终结㊂上述四种方法论思潮用普遍的术语详细展示了当代批评之丰富可能性的符号,然而我们却仍然无法从任何一个高高在上的立足点去研究它们㊂我们所能做的,最多也只不过是把它们置于一起,从它们所形成的某些视角,来逐一对它们进行描述㊂笔者据以描述这些视角的出发点,基本上是毫无争议的:新批评聚焦形式特征;结构主义推进了理性认识论;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推重历史;新生命主义看重 生命 [对齐泽克而言,那是心理分析主体的生命;而对阿甘本而言,那是源初的生命(zoē)]㊂笔者随后将从形式㊁认识论㊁历史书写以及隐含的心理分析主体立场系统地描述这些方法论思潮(参见图1和表1)㊂笔者力求同这些思潮保持距离,它们总是为确立一种视角而做出言过其实的论断,因为这种视
跨文化研究㊀总第1辑㊀(2016年第1辑)
①反对卡尔㊃施密特的世俗化论题,又同布鲁门贝格在‘现代正当性“之中对施密特的回应保持距离,笔者假设,现代性不必为获取合法性而世俗化㊂
acrobat5
角极易被那些明目张胆的支持者以隐微的方式绝对化,而变成一种以精神趋向为伪装的宗教㊂在这种意义上,笔者取消或置换了他们的视角㊂笔者的目的在于让四种方法论思潮互相制约而相对化,而不是让它们达到一种总体化而功德圆满,或者依据我们的一己之见而泯灭它们的部分断言㊂因识之故,笔者尤其推重一种特殊甚至散漫的历史事变:绝对超验的基础在现代的失落㊂由此笔者论断,随着这种失落而产生了认识论和修辞文体学的后果,而心理分析范畴反过来有助于将它们描述为修复失落的策略
图1㊀哀悼 上帝之死 的认识论策略
表1㊀二战后人文学科方法论的重要维度
㊀㊀㊀维度
人文学科方法论思潮私密化
再现
形式
私密化
认识论
取向
历史特征主体性
相应的早期
现代国家-教会
立场
相应的早
期思想史
时代
对绝对失落
的反应
主体结构
新批评反讽批判分离主义
评师网私密化
艺术宗教
审美主义否定恐惧
方法有限与哀悼理论
续表㊀㊀㊀维度
人文学科方法论思潮私密化
再现
柳永雨霖铃赏析形式
私密化
认识论
取向
历史特征主体性
莘县实验初中相应的早期
现代国家-教会
立场
相应的早
期思想史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时代
对绝对失落
的反应
主体结构
后-结构主义㊀讽喻理性主义
分离主义
公共理性-主体性
(真理即自我确定)启蒙忧郁执念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象征经验主义
分离主义
公共理性-客观性
(真理即符合)实在论偏执狂歇斯底里
新生命主义信仰即在
场的争论
(新-)
唯心主义
绝对主义
教会从属国家
真理即信仰)新-浪漫
主义
否认倒错
笔者开始描述早期现代 上帝之死 的历史背景粗略轮廓:正是绝对之物的私密化和相对化,让尼采后来居上的宣喻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可能㊂接下来笔者将回顾二战之后美国宗教政治语境,再进一步讨论新批评以降的人文学科方法论㊂
遗传与变异
现代方法论体系即一部哀悼之作
(上帝的慢性死亡)
㊀㊀16世纪上半叶,路德提出 唯凭信仰,因信称义 ,从而导致了基督教会的分化,而早在现代早期哲学话语充分展开之前,上帝的 慢性死亡 就悄悄发生,并无声无息地蔓延(参见Berlant)㊂基督教会的分化开启了一种以内在化为取向的运动;尽管完全出乎路德的意料,这场内在化运动在现代达到高潮,其标志是一切绝对之物的私密化和相对化㊂教会附属于国家,结果是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这就隐含地预示着宗教的私密化,尽管最后只有那些有权私密化的人才成为绝对君主㊂然而,启蒙的 宽容 话语可能把这种根本的权利与义务延伸到整个人类存在㊂现代个体因此而成为一个王国的绝对君主,主宰着这个王国的,仅仅是一个分裂的自我意识的主体,即一个近乎君主的布尔乔亚本人(参见Kosellek)㊂他们说,一个人安居家园
跨文化研究㊀总第1辑㊀(2016年第1辑)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41: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744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笔者   方法论   宗教   批评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