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俄国近代史

俄国近代史
坪上人论坛(eguo jindaishi) 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长期演变,直至资本主义最终确立及其终结的历史。在200年左右的时间内,俄国从处于东欧一隅的内陆国家发展为横跨欧亚两大陆、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大帝国;由于溶欧亚两大洲的历史文化传统于一身,沉重的封建关系赘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俄国最终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史学界一般以彼得大帝启动俄国近代化过程的改革为俄国近代史的开端。彼得大帝执政时期(1689—1725年)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更加完善,完成了从等级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转变。沙皇个人拥有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不受任何限制。贵族地主阶级是统治的支柱,广大人民没有任何权利。经济上由于国家的扶持而出现近代工业,但农奴制也日益强化。手工工场基本上也使用农奴劳动。18世纪下半叶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商品货币关系有所增长,使用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增多。但是农奴制也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资本主义因素成长的严重桎梏。因此,俄国近代前期的一大特点是,当西欧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农奴制早已消灭的时候,俄国农奴制方兴未艾;当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越来越稳固。
俄国历代沙皇都是野心勃勃的扩张主义者。18世纪前,由于力量不足,只实行地域性蚕食政策。彼得大帝使俄国转向争夺世界霸权。通过与瑞典的北方大战和不断的对土耳其战争,俄国终获波罗的海和黑海
出海口。18世纪后期三次瓜分波兰,实现对乌克兰的完全占有。19世纪上半叶又征服中亚、高加索地区,占领整个东西伯利亚。1809年合并芬兰。1801—1812年合并格鲁吉亚、比萨拉比亚等地。俄国成为庞大帝国,从单一的俄罗斯民族变成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俄国政府在各民族地区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强迫俄罗斯化。在国际舞台上,沙俄充当扼杀一切进步事业的“国际宪兵”。18世纪末、19世纪初参加反法同盟,镇压法国大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时出兵镇压。
19世纪俄国资本主义有长足进步,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取得优势。到30年代至50年代广泛使用机器,工业革命开始。农村出现为出卖而进行的生产,开始使用雇佣劳动,农民进一步分化。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农奴制问题成为19世纪上半叶一切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焦点。俄国先进思想家认识到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孪生关系,提出推翻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的革命要求,开始了几代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俄国解放运动的漫长历程。18世纪末拉吉舍夫是擎起这一旗帜的第一人。19世纪20年代出现第一代解放运动:贵族革命家——十二月党人运动。从40—50年代起进入第二代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时期。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是这一代的杰出代表。
俄国是通过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但是俄国仍保存大量农奴制残余,政治上从专制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演变极其缓慢,专制制度仍然拥有绝对权力,继续实施黑暗统治。俄国社会
各阶级间的矛盾也因此表现得
更加深刻和复杂。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在60年代继续发展,70—80年代展开大规模的民粹派运动。80年代至90年代初工人阶级的作用愈加显著。普列汉诺夫和劳动解放社的活动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有重大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解放运动进入第三代——无产阶级时期。列宁是这一时期运动的卓越领导者。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1905年革命被镇压下去后,虽然国家杜马的召开和斯托雷平使国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道路上进一步演变,但不能彻底挽救危机。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国内危机,导致1917年二月革命的胜利和沙皇制度的覆亡。
俄国是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近代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巴甫洛夫,文学家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艺术家列宾、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等等,对世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俄国近代史的评价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进程呈现出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绝不相同.迟至13世纪,俄国仍处在蒙古人宗主权的阴影之下,社会经济严重衰退.在整个黑暗的14世纪,俄国大地沦于瘟疫横行,万户萧疏的惨境.直到1450年后,社会经济才出现恢复的迹象,人口开始增长,农业生产力也有所提高.这时在农村与城市间已存在某种商品交换,与西欧国家展开贸易交往也越来越多.城市出现制造工业,类似西欧的雇佣劳动
开始普及.民族主义的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强大及其统一战争加强了这一上升趋势.
染印
莫斯科公国拓展疆土的惟一手段便是战争.因此产生一大批军功新贵.伊凡三世把靠近作战前线的边疆土地分授给军功贵族,作为其自有领地.为保持领主在经济,政治上对于皇权的依附性,领主土地须经由皇帝赐予,是有条件的地产.这也是俄国地主政治上的主动性远逊于其西欧同行的原因之一.地主们为此得到特权可任意对待他们的农民.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法典限制农民自由流动,这是对俄国农民进行彻底农奴化的开始.既然战争扩张能使服役贵族获得土地人口的奖赏,增加财富,领主们又在政治上受抑,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邻国土地和农奴的追逐上.于是扩张战争更大规模展开了.俄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急剧膨胀.
暴躁冒进的伊凡四世给初现雏形的俄国国家机器留下了最初的暴力形象.与西欧国际战争中形成的观念不同,冷酷的雷帝丝毫没有尊重私有财产的习惯,他把与其敌对的敌国地主的地产也予以完全没收清算,把没入的土地赐给自己的军功贵族(等于奖励抢劫),继续扩大领地制.他让地主自己决定征收农民地租的标准并自行征收.对国家专政机器的贡献是建立了发官饷的中央财库和禁卫军,地方行政机构的文职官员主要由服过兵役的地主充任.雷帝寄予厚望的
w660i
国中之国--禁卫军,作为他多疑癖泄私愤的恐怖工具.但这个特务机构对整个领主贵族
阶级不算是个威胁,仅是针对其中某个特定个人.
1571年,克里木鞑靼人侵入莫斯科.而同时俄国对波兰的侵略也陷入失败,伊凡四世
耗尽了国力.大规模农民向西方或东方的边疆地区逃亡,领地制接近瓦解.伊凡四世紧急实施全面禁止农民流动的法令,这项法令后来成为永久性的制度.雷帝死后,俄国陷入内乱.波兰,瑞典乘机入侵.但地主贵族阶级已能控制局面,1613年,推选贵族罗曼诺夫为新沙皇,俄国重趋稳定.为了对付西北欧的军事强国,俄军开始现代化,组建正规常备军.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服役地主骑兵行将退出历史.服役地主的重要性明显降低.但因与被剥削阶级的越来越深矛盾,使得他们仍能与统治阶级保持一致.因为这种一致,俄国在1649年明确规定和宣布对农民实行农奴制.农民被完全禁锢在土地上.领主地产完全实行世袭.农村人口停止向城市流动,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工业劳动力匮乏,城市的发展也受到阻碍.
俄国上层经过妥协,取得联合一致.连有协调作用杜马会议也变的多余.1650年后,俄国取得乌克兰(合并),击退土耳其入侵.由于军事机器越来越正规化,服役地主乡绅在军队中的地位也越发没落.相应的,他们也逐渐被排挤出文职行政机构.专业的书吏(胥吏)阶级取代他们.最上层则被少数大显贵所把持.1679年,俄国废除了原有的地方行政自治制度,统一纳入中央集权的总督体制之下.总督为委派制,由沙皇直接任命.为增加赋税,对农奴施以越来越强制的禁锢和压迫.农奴的自有份地渐被剥夺,导致了1670年东南部地区的农奴大起义.为了对付日益激烈的农奴反抗,团结贵族阶层,使之竭尽忠诚,沙皇独出心裁,下令焚毁那些记载祖先门第等级的古书.
彼得一世上台后,主要对国家机器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统一官级制度,力图打破地主阶级内部存在的传统区分,把一切地主阶级都束缚在统一的政治架构中.杜马被取缔,教会隶属于世俗部门官员.乡绅富农重新成为军队,行政机构中的主要成份.规定贵族子弟自14岁起承担普遍服役义务,从而与国家紧密接合.扩大官僚机构的规模,增加农民赋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部分--用于建设现代化的陆军和海军.改革很快收到成效,1709年俄军在波尔塔瓦决定性地击败瑞典,取得北方出海口.在乌克兰抵挡住了土耳其的强大进攻.但彼得大帝对国内落后的农业制度视而不见,对农奴的反抗实行残酷的惩治措施.一方面千方百计实行改革和镇压,一方面腐败和贪污已无孔不入.彼得一世恢复伊凡雷帝的禁卫军,成为巩固专制制度的有力武器.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女皇为在欧洲赢得开明声誉,实行某种推动俄国重商主义的改革,如扩大对外贸易.但没触动农奴制,反而将之扩大到乌克兰的荒原.还有数量庞大的国家
农民被转交给大贵族,承受更重的私人剥削.女皇实行的就是不惜一切以结大贵族欢心的政策.在她统治下俄国得到稳定,并在南方完全控制了克里木,普加乔夫的农奴大起义也未能动摇她的根基.女皇在1785年颁布贵族宪章,保障他们既有的特权.省级行政机构的权力慢慢下放,平稳将地方职能交还乡绅.贵族和君主国实现和衷共济的蜜月.俄国的专制统治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专制主义俄国的优势在对外政治,军事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在拿破仑战争的考验中,俄国是整个大陆的旧制度中惟一有能力抵御法国进攻的.拿破仑的失败,与其说败给恶劣的气候和后勤条件,不如说表明"最伟大的军队"也无力
摧毁俄国专制国家的结构.是被一种不可打破的封建环境的顽固抵抗毁掉.
维也纳会议确立了俄国的胜利地位,也使它错过了对自身老迈结构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最后时机.以其为主导建立的神圣同盟仍旨在确保全欧洲君主国和教会的全面复辟.沙皇公开宣布本国实行专制统治.封建等级及其特权进一步国家制度化,同各种级别的行政职能联系在一起.地主阶级彻底官僚主义化.地主阶级内部也贫富分化,极少数大权贵牢牢把握整个国家.军队是随意征用农奴的征兵制.皇亲国戚把持军队指挥系统.教会,学校体系受到国家直接行政监控.建立三个庞大的互相牵制的警察体系.最高权力完全集中于沙皇及其枢密院.对外实行民族沙文主义,强制执行民族同化.夺取整个高加索,镇压1830年波兰起义,1849年匈牙利资产阶级革命.对内实行高压,因此俄国国内没有受到1848年欧洲革命的波及.
1856年克里木战争对英法的战败使俄国上下都受到震动,从而导致对旧制度的最基本改造.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主持废除农奴制.农奴改革后分得之前为地主耕种的土地,但需向自己原来的主人交纳赎金.国家预先把赎金付给地主,然后分几十年时间从农民那里索回这笔赎金,农民背上了沉重的赎金债务,地主乘机对他们进行,以此剥夺他们已获得的土地.超经济剥削--体现在地主特权和传统捐税,在农村继续盛行.列宁总结这一时期的俄国农业时说,在清一的俄罗斯人居住的省份中,资本主义大农业雇佣劳动无疑仍居于次要地位,这里占主要地位的是大地产中的小农业,这里有形形农奴制盘剥性的租佃制.并且说,农奴主--地主不仅在俄国农业制度中,也在整个俄国国家全部生活
caco3
中占统治地位,他们压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列宁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来说并非坏事.列宁非常害怕1905年后沙皇政权的农业改革计划成功,成功移植资本主义雇佣生产关系到俄国农村,并使地主庄园纳入世界市场,从而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具备真正实力的富农资产阶级,不再具有封建腐朽气味,因而大大影响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进程(在列宁逝世后,"富农的恶梦"仍然长久存在.).
但强硬的斯托雷平的改革也失败了.他把村社农民定期重新分配的土地变成农民的世袭土地,企图以此促成富农的大量出现.到1915年,有一半农户分到合法的世袭土地.但农民拥有的土地由于划界的困难,重新分配后已变得零零碎碎,难以发挥集约化的效能.村社基层的公共压力依然很大,欠交赎金逐年累积,赋税有增无减,及长期缺少流动造成的农村人口过多,使广大农民仍然陷于赤贫和落后状态.土地已可自由买卖,但主要是大地产者构买土地.实际农民
占有土地的平均数量减少三分之一.这一
切使得农村自发的阶级斗争有增无减.
金融英语考试
列宁对俄国走"容克道路"的担心变得多
余.俄国远不具备德国那样的强大近乎完
善的机制,来推动农业走向良性循环.德国
农村资本主义化的动力是城市富有的商人
和资产阶级的收购土地和直接进行经营,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而在俄国主要是农村本地的富农进行收购,城市投资者很少,因此很难带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飞跃.加之整个俄国农业的技术水平本来就极端落后,土地使用效率非常低,也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只有继续依赖于各种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而苟延残喘.
然而在城市,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俄国的工业化非常迅速,已建成密度居世界前列的大规模铁路网.在冶金,煤炭,钢铁,石油等方面的工业技术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工业部门的绝对规模当时居世界第五.但沙皇专制下的工业化投资基本上是由国家扶持的,而国家资金又依赖于外国的贷款.为了募集这些贷款,财政上必须有偿还能力,因此沉重的赋税负担压在农民身上.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沙皇俄国的工业部门--是完全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到了1914年,俄国的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部门相对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农村甚至已稍占优势,沙皇俄国的社会结构已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
但俄国的上层结构政体依然是封建专制主义.证据是在这一时期,其统治阶级的性质和政治结构并没有随之根本转变.封建寡头依然是俄帝国的统治阶极.专制主义是实现其统治的政治指导哲学,这种思想绝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过于软弱,不能独立,没能为占据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而发起挑战.1905年后沙皇
在内外压力下实施的立宪制改革,也充分体现出俄国统治阶级封建专制的极端顽固性:成立一个毫无权力的杜马,颁布一个具文的宪法.不久又解散杜马,撕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2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70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俄国   国家   土地   农民   资本主义   地主   贵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