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理念下的灾害地理教育校本化实践策略--以“海啸灾害”主题学习活动为例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北的海底突发9.3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高达10余米。此次海啸波及范围之大,死伤人数之多,创近200多年海啸灾难之最。而在灾害来临之前,年仅10岁的英国小女孩蒂莉·史密斯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出了海啸警告,使100多名游客逃过了海啸灾难。蒂莉的故事证明了地理知识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实际上,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已明确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关键[1],而学校是实施灾害教育的重要场所。时间虽逝,但海啸之殇犹在,海啸防灾减灾仍未深入人心。基于此,本文以“海啸灾害”主题学习活动为例,尝试探究灾害地理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策略,以提升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灾害意识、减灾能力和责任担当。
一、海啸灾害主题学习的融合形态1.营造学习空间,环境融合育人
教育是浸润的过程,灾害教育情境的创设和身临其境的体验能让学生萌生减灾意识,激发减灾行动,主动承担责任。以“海啸灾害”为主题的灾害地理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融入无锡市民防科普教育体验馆和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所创设的减灾环境中,让学生经历“基于情境”“基于学科”“基于主题”的实践探究过程,打通灾害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通道和关联。
无锡市民防科普教育体验馆中设置的地震海啸专区多媒体演示厅,为学生提供了海啸模拟演示和综合体
验的活动,通过模拟海啸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灾害、体验灾害、应对灾害,激发减灾意识和减灾行动,在“自救互救”的过程中,培养其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和勇于担当的优良品格。
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包括地质灾害探究厅、气象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海洋灾害探究区、信息检索中心等[2]。信息检索中心有计算机设备和关于海啸灾害的书籍、资料等。海洋灾害探究区内有关于海啸灾害形成过程模拟、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成因和地质构造图、311日本地震海啸和印尼海啸视频、田湾核电站沙盘模型、立体田湾核电站发电原理等主题学习内容。主题学习内容以视频、图片、文字、体验等多种方式呈现,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理解探究内容提供了多种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
2.链接学生经验,课程统整育人
课程是灾害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融合是课程发展趋势,是学校课程变革新取向。海洋灾害是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一部分,也是我校减灾教育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啸灾害主题学习在融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拓展融合了高中课程的6大学习领域(见图1),通过对多课程领域的融合,统整课程内容和课程关系,链接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发挥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使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3]。
摘要:本文依托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以“海啸灾害”主题学习为例,通过多情境、多课程、多学
科“融合”的方式探究灾害地理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策略,链接学生经验和新技术,让学生经历“基于情境”“基于学科”“基于主题”的实践过程,以期实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灾害意识、减灾能力、责任担当等优良品格的目的。
关键词:融合理念;海啸灾害教育;主题学习活动
廖 苗1,2 李树民1,2
(1. 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45; 2. 江苏省中学灾害地理教育研究所, 江苏 无锡 214045)
“融合”理念下的灾害地理教育校本化实践策略
*
————以“海啸灾害”主题学习活动为例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普通高中减灾教育现场学习课程开发”(项目编号:苏教基函〔2020〕29号)、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灾害地理教育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项目编号:R-c/2018/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图1 灾害地理教育与高中课程6大学习领域融合框架
3.打破学科界限,学科综合育人
学科融合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学科的社会性质》中对学
科融合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事实本身没有分界线把它
们划分成分别属于科学的、历史的或地理的。现在通行
小龙女的秘密
的鸽子笼式的分类(一开始就把学生分到包括在大量不
同教科书中的不同学科中去所促成的分类)在关于各门
学科的相互联系上、各门学科与它们所从属的整个智育
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网
的关系上滋长了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学科融合的海啸
灾害主题学习能引导学生逐渐建构出学科间的大概念,
培养学生的大情怀、大视野和大格局。
(1)融合语文学科,撰写感悟,品读海啸灾害文
学作品,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融合地理学科,探究海啸灾害形成机制与危
害,理解岩石圈与水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敬
畏自然;探究海啸灾害自救互救措施,感悟生命的意义
和价值。
(3)融合物理学科,探究海啸波的物理性质及变
化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
(4)融合信息技术学科,使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
息技术手段分析地理问题。达县李春
(5)融合历史学科,探究海啸灾害不同尺度的时
空差异,培养学生时空格局意识。
(6)融合政治学科,探究海啸预警预报和救灾的
国际合作现状,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和国际视野。
融合理念下的海啸灾害主题学习是对传统海洋灾
害教育的突破与超越,在海洋灾害教育中融合一些有利
于知识拓展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环境、课程和学科
设计,从而增加学生海洋灾害教育的学习效益:在直面
灾害、感受灾害、自救互救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领悟
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和优良的品格;在综
合探究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认识海啸灾害,提升
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和思维力;海啸灾害的知识化和
内在化,有效提高了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见图2)。
二、海啸灾害主题学习的实践建构
1.场馆学习,在互动和体验中变革学习方式和
空间
场馆学习是一个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学习方式的
革新,场馆资源的直观性、教育性、体验性,为海啸灾
害主题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场馆学习是主题学习活动的
第一步,在无锡市民防科普教育体验馆中,体验和感受
海啸灾害,使学生对海啸灾害形成初步感觉认识,使其
快速融入探究情境。在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内,引导学生
初步了解和学习海洋灾害探究区内的各个板块,让学生
对海啸灾害有一定的理论认知,在各板块学习的过程中
图2 融合理念下的海啸灾害主题学习
教师适当地讲解其中的难点知识,学生则针对兴趣点和
疑问点进行记录,作为之后主题学习探究的讨论内容。
2.智慧生长,在互助与合作中培养品格与能力
灾害教育主题学习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生活经
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题
和内容的设计,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场馆
学习之后,学生对海啸灾害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此基
础之上师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式主题讨论:首先将学生
个人记录的兴趣点和疑问点进行统计汇总;然后根据汇
总的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最后完成对主题学习活
动内容的设计(见表1)。在讨论过程中,应突出学生
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教师可适当引导、补充和拓展,使其在讨论过程中将零散的点联系起来,逐渐梳理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体验思维迸发和碰撞的乐
趣,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智慧生长,提升学生学习
的获得感。
3. 深度学习,在探究链和学习场中培养综合思维
结合主题学习活动内容,将学生个人的兴趣点和疑问点作为探究活动的链接生发点,划分主题合作学习项目小组和项目重点内容探究小组(见表2),使每个学生既有重点探究内容,又有小组交流、前后衔接的全
面合作学习,既能解答自己的疑问、发展自己的兴趣,又能获取较为全面的海啸灾害知识。通过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对古今中外时空的综合、多尺度区域调查的综合、多要素多角度分析的综合,实现对海啸灾害主题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项目小组重点内容探究小组
海啸成因组海啸发生之条件组,“狂涛骇浪”之海啸波组,海啸传播模拟实验组,
海岸、海底地形、气候变化与海啸组海啸危害组印尼海啸之殇组,311日本地震海啸之殇组,中国古今海啸之殇组海啸避灾组
国内外现状组,校内问卷调查组,自救互救措施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组
表1 “海啸灾害”主题学习活动内容
表2  “海啸灾害”主题学习小组
教师在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①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检索中心和海洋灾害探究区内的设备和相关资料;②引导学生学会对收集和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与运用,引导学生根据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结论;③各次阶段性地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活动小结,组织集体讨论和探究,同时提出下一阶段的建议和要求。
4. 情境演练,在自救互救中内化灾害知识和技能
灾害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灾害的
深入认识,掌握灾害知识和技能,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创建不同的情境,设置不同的身份,利用实景模拟,让学生进行角扮演逃生演练:演练过程将辨别海啸灾害前兆、逃生、自救互救、社会救援等环节串联起来,让学生“直面”灾害,直接参与灾害预警预告、灾害自救互救和灾害社会救援,使学生通过多个场景和多种身份的演练,不断领悟生命理念,将灾害知识和技能内化为避灾行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墨西哥海军陆战队
(下转第24页)
表4 飞机起降噪声监测记录表
日期天气风向
观察点位置
时刻
机场背景噪声
(分贝)
起飞前行驶噪声峰值
(分贝)
起飞噪声峰值
(分贝)
降落噪声峰值
(分贝)
滑行噪声峰值
(分贝)
地理实验教学原本就是一种经典的教学方式,只
是限于教学条件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导致教师重视程度
不高。随着新课程不断向纵深推进,核心素养和课程要
求更加清晰而明确,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转变,地
理实验教学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笔者相信地理实验教
学为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核心素养会产生积极
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海,马建宁,牛科强.我国地理实验教学研究综
述[J].地理教学,2015(8):16-20.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夏志芳.地理实验与学生智力发展[J].课程·教
材·教法,1987(2):47-4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校:杨昕)
5.交流分享,在表现性和增值性评价中挖掘潜能
学习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将学习成果以PPT、电
子杂志、小报等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升华主题学习活
动意义和价值。学生展示内容包括前期以“海啸初体验
之感”为主题的个人汇报、海啸灾害文学的品读和后期
以“海啸”灾害探究为主题的小组汇报。展示过程中,
教师除了对学生所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外,更应注重对
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人
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成果展
示结束后教师组织座谈活动,让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自
我表现进行增值性评价,分享活动过程中的个人成长与
收获。教师在座谈活动中,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
具体表现进行中肯的评价,以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自我
内省的能力。
三、总结
灾害地理教育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地理学科实现立德树人的落脚点和突破口。本次探究
活动通过多场馆学习融合与创设探究环境,调动学生学
习兴趣;利用好学生的兴趣点和疑问点,基于头脑风
暴式讨论融合多课程设计活动内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形式,突出重点,分工合作,融合多学科深度探究海啸
灾害;组织情境演练,在真实的环境中内化灾害知识和
技能,培养情怀与品格;创设展示平台,交流分享,注
重学生个人成长,升华活动主旨。整个活动过程是一个
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的过程,也是一个灾害知识生
成、灾害意识内化和减灾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综
合思维提升和责任担当深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英,陈红,谭秀华.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下的中
学灾害教育及实施建议[J].环境教育,2008(1):71-72.
[2] 李树民.中学地理减灾教育课程及基地建设[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7):23-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浙江大学校医院陈文备
(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李树民.灾害地理教育主题学习中探究主题的选
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9):32-35.
(责任编校:于雷)(上接第19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5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696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海洋灾害
标签:灾害   学生   海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