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探索性思维的培养——“八省联考”数学卷第20题教学启示

关注探索性思维的培养
(八省联考
”数学卷第20题教学启示
王思俭
(江苏省苏州中学,215007)
摘要:“八省联考”数学卷第20题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符号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考查了学生的探,包括类比转、抽象建模、整体思考、归纳猜想$明等。数学探是左右脑并用的,兼顾直观与抽象、直觉与逻辑、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等思维方式的。在数学教学(尤其是解题教学)中培养探,要注意:既关注证明,又关注猜想;既关注运算,又关注思考;既关注动脑,又关注动手。
关键词:八省联考;数学卷;曲率I'题;探索性思维
一、“八省联考”数学卷第20题及其考情分析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江苏等八省市高三学生参加的2021年高考模拟演练的数学卷第20题如下: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图1)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各种弯曲空间的运用。刻画空间的弯曲性是几何研究的重要内容。用曲率刻画空间弯曲性,规定:多面体顶点的曲率等于2兀与多面体在该点的面角之和的差(多面体的面的内角叫作多面体的面角,角度用弧度制),多面体面上非顶点的曲率均为零,多面体的总曲率等于该多面体各顶点的曲率之和。例如:正四面体在每个顶点有3个面角,每个面角是所以正四面体在各顶点的曲率为2-—3X-—3-,故其总曲率为4-。
图1
(1)四的总曲率;
(2)若多面体满足:顶点数一棱数+面数=2。
证明:这类多面体的总曲率是常数。
(一)试题分析
本题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成就为实际应用背景,引入大学微分几何中的曲率概念,仅考查简单多面体的空间结构(如顶点、棱、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平面多边形的内角和,而不涉及常见的平行、垂直和空间向量等的论证与计算,颇有新意。
本题的第一问研究特殊情况,是铺垫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迁移运用的能力。第二问研究一般情况,有一定的难度,其常规解法如下:设多面体的顶点数为V,棱数为E,面数为3。多面体的总曲率=V X2兀一多面体所有面角之和
=V X2兀一多面体所有面的内角和。
解法一多面体的面均为多边形,记各个面的边数分别为.(.=3,),5,…1,2,…,3),则各个面的内角和分别为(.一2)-,所有面的内
33
付静去向角和为0(.—2)-=-0.一2応3。又所有面;=1;=1
的边数和是多面体棱数的两倍(每条棱同为两个
3
面的边),即0.=2E,则所有面的内角和为2-(E一3),所以多面体的总曲率为V B2-—2-(E —F)=2-(V—E+3)=)-,是常数。
解法二设多面体的所有面中有0$个三角形、)个四边形a n个.边形(血)N',=3,
n n ),",),则有0a=2,,0a z=3,所以多面
;=3;=3
n
体的总曲率为V X2-—0(一2)-;=卩*2-—
;=3
nn
-0a+2-0a;=V X2-一2—+2tc3=2-(V ;=3;=3
一,+3)=)-,是常数。
信得药业仔细分析常规解法,不难发现,第二问除了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迁移运用的能力,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符号抽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考查了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没有现成的公式、结论可以套用),包括类比转化(如将所有面角之和转化为所有面的内角和、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抽象建模(一般化表示顶点数、棱数、面数以及各个面的边数)、整体思考(建立有关量的关系,如所有面的内角和与面数、各个面的边数的关系,总边数与棱数的关系、、归纳猜想(从特殊到一般)、演绎证明(代入消元、计算化简)等,可见其构思精巧。
(二)考情分析
此题江苏全省均分大约1分,而我校在没有讲评的前提下,限时15分钟,让学生再做一次,结果均分也只有2,56分。
分析错因,可以发现:(1)部分学生没有读懂新定义的“曲率”和“总曲率”,没有建立总曲率与各顶点的面角和和多面的所有面角
和的关系;(2)部分学生缺乏转化能力(也可能缺乏整体思维),没有理清所有面角之和与所有面的内角和的关系;(3)部分学生缺乏符号抽象能力(也可能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只研究了棱锥和
棱柱这两类符合题意的特殊多面体的总曲率,或者不能适当地表示有关的量;())部分学生缺乏整体思维(纠缠于局部、,或缺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不能继续利用特殊多面体展开探索),不能建立所有面的角和与面、各面的的关#
不能建立总边数与棱数的关系;(5)部分学生推理和运算能力不过关。归根结底,主要还是探索性思维能。
二、教学启示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高考命题,应有一定数量的探究性问题,适度增加试题的思维量,考查思维方法。”上述试题出了的考点#分了对索性思
维的考查。
徐利治先生认为,数学探索性思维是左右脑并用的,兼顾直观与抽象、直觉与逻辑、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等思维方式的。因此,在数学教学(尤其是解题教学)中培养探索性思维,要特别注
意以下几点:
(一)既关注证明,又关注猜想
蒲剧苏三起解左右脑并用的数学探索性思维,往往集中表现为猜想与证明的有机统一。在解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引导学生类比发散、归纳推广,猜想更多的结论,并尝试给出证明,从而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
【案例1】一道数列题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例1,学生尝试解决。)
例1(多选题)黄金螺旋线又名等角螺线,是自然界奇美的鬼斧神工。在一个黄金矩形(宽长比约等于0.618)里先以宽为边长作正方形,再在剩下的小矩形里以其宽为边长作正方形,如此循环下去;然后在每个正方形里画出一段四分之一圆弧,最后顺次连接,就可得到一条黄金螺旋线(如图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等都符合这个曲线。将每一段黄金螺旋线与其所在的正方形所围成的扇形半径设为a n(n)N'),则数列{".}满足"#="2=1,".= a.—#+a n—2(n(3);再将扇形面积设为b n()N'),则()
A.4($2020—$2019)=-"2018"2021
0"]+"2+"3"2019="2021—1
C."1+"2+"3+"2o2O=2©019"2021
生“秒杀”求解:从简单做起,利用前5项验证,发现选项C不正确,选项A、0、D正确。
师好的。其实,{"“}就是斐波那契数列。你从斐波那契数列的特殊几项出发,猜想了上述具有特殊性的结论的正确性。现在,请你们分组讨论:上述结论能否推广到最一般的情
况?如能推广,给出证明。
(学生活动。)
师现在,请各组代表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将选项A推广为4($卄2—$n+1)=-"n+3"n,即"2+2—"2+1="n"n+3。
!(第)选项A一广"1"4 +"2"5"n"n+3="2+2—1'
生(第三组)我们将选项0推广为前n项和与项的关系,即"1+"2+"n="n+2—1o
生(第四组)我们思考选项C的右边应该是什么。首先,即寻相邻两项的平方和可以化简的形式是什么。经过特殊项的试验,归纳发现一般结论"2+1+"2+2"n"n+2"n+13
"n+3,即选项D的推广。于是,得到选项C修正后的推广:"1+"2"2=""n+1。
师大家对四个选项的推广是正确的。那么,你们能否求出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联想“八省联考”第17题第一问中数列{"n+ "n+1}是怎样构造出来的。
生我尝试构造新数列{"n+1+"n8使它成等比数列。利用待定系数法,设"n+2+!"n+1= A("n+1+"n),通过对比系数,得到方程组入一”=1且!=1,从而解出"、“。于是,就构造出比数列,分别求出通项公式即可。
师很好!关键是敢于猜想,不单纯猜结论,也可以猜思路。解题就是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因此就总结出二阶递推数列"n+2=P"n+1+ qa n的一般解法。那么,你们还能继续研究哪些性质?
生我写出前20项,发现如能被2整除,也尝试给出了证。
师很好!时间关系,证明省略。现在,请大家继续提出猜想。
生"n能被3整除。
曾省权生"5n能被5整除。
生由于"3n能被2整除,".能被3整除,我猜想
如2兀能被6整除。
师提岀了这么多猜想,很好!但需要证明其正
确性。哪一位来展示自己的证明过程?
生利用递推公式的分解与组合,可以岀=+=2a%n($+"%.+2= 2("5.+2+a%n(#)+a%n(2=+2a%.+i=
$(a%n+l+"%.&+2"5.+15"5.+1+$a%n,再555集成块
将a%.继续递推,直至用a%.—),a%n—9,…a*
和a%表示,即a%(n+i&—%(a%n+1+3a%”—)+
32a5n—93n-1a6)+3"a%。命题得证。生结合数学归纳法证明,即假设a n能被%整除,由递推关系知叽+1)也能被5整除,这样会不会更简单一些?
师很好!在猜想过程中,需要灵活的整体思维方法、较强的符号抽象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
严谨的逻辑思维。当然,还可以进一步挖掘
斐波那契数列的其他相关性质。请你们课后
继续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二)
既关注运算,又关注思考
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可以(需要)通过计算解决,尤其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函数导数题和解析几何题。对此,很多学生常常是想到一个可用的知识或方法就展开计算,而不去深入分析题目的结构特征,思考解题的路径选择,这往往导致解题过程烦琐或做不下去。从关注比较机械的计算到关注比较灵活的思考,是探索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计算解决问题,学生思考选解题路计算过程。
【案例2】一道解析几何题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例2,学生尝试解决。)
例2(2020年新高考I卷第22题改编)已值生
师生
师生
—1(a>">0)的离心率为弓,
且过0*(2,1)。
(1)求椭圆C的方程;
(2)过0P作两条直线分别交椭圆C于A、B 生
两0,满足直线PA、PB的斜率之和为一2,作PD #AB,D为垂足。是否存在定0Q,使得DQ为定
,即#
若存在,求出定0Q的坐标;否则,说明理由。
第一问,椭圆C的方程是*+$—1。第二
问,我花了15分钟,没有计算出直线的斜率,
后来就放弃了。
是做的?
先写出直线PA的方程歹一居#+1—2居,代入椭圆方程#2+2歹2—6,并化简整理,得(1+
2朋)#2+2B(1一2居)#+2(1—2B)一6=0。
再设A(#1,()、B(#,(2&,所以2#=
2(1一2B)—6,n(1一2B)—3v理77T-;曰1+B'=1+B;冋理可得
#2=(一+
B)—$。于是,直线AB的斜率B=
(一(=B#1+1—2k\—#2+1—2B&太#1—#2#1—#2
复杂了,算了十分钟还没有结果。
这样做确实复杂,我们要学会先思考再计算。
PA、PB是斜率之和为定值的动直线,由它们产生另一条动直线AB,那么AB是否有不动
的特?
根据题目结论“定点Q,DQ为定值”,可得点D的轨迹是圆,于是我探究直线AB是否过定点。这样就可以设AB的方程为y=k#+
丫,代入椭圆方程#2+2(=6,并化简整理,得
(1+2k2)#2+)C#+2t2一6=0。设#]、#2是其两根,由判别式4>0,得6kk—t+3,0;结
与关,k1+k=—简6k +5C+t2—3k—1=0。到这一步,我不敢继续往下做了,不知道往哪里走了。
面对复杂的式子,要思考目标是什么。既然线AB是过点,能出k与t的线性关系式。你想到了吗?
对上述等式因式分解,得(2k+t—1)(3k+t)
=0。若2k+t—1=0,则t=—2k+1,因此直线AB过点P(2,1),舍去。故3k+t=0,即t
=~$k#因此直线AB过点M(3,0)。又PD ±AB于D,因此△P DM为直角三角形,且P、M为定点,所以点D在以PM为直径的圆
上,圆心为PM的中点Q(%,#),定值DQ
生原来设直线AB的方程比较简单。
生还要讨论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设#=C,代入椭圆方程,求出A、B坐标,检验发现不合适。
生要不要再回过去检验判别式?将t=~3k代入,得6k2-(-3k)2+3>0,即-l<k<l且B10。所以,当直线AB的斜率满足一l<k <l且k10时,存在定点Q(%,2),4DQ 为定值槡。
师很好!用斜率解题时一定要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思路清晰,运算简洁,通性通法,过程严谨。由此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直线方程会产生不同的运算量。在解题过程中,要
学会回顾总结,积累解题经验,才能提高解题能力。
(三)既关注动脑,又关注动手
通常认为,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是符号化(抽象)的形式科学。但实际上,数学同时具有科学的实验
(观察、操作)特征,也是体验化(具象)的内容科学。从关注单纯的动脑到关注综合的动脑与动手(包括运用其他感官),也是探索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还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能提升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案例3】一道立体几何题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例3。)
例3(1)给出两块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如图3、图4),要求用其中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锥模型,另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柱模型,使它们的全面积都与原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案,分别用虚线标示在图3、图4中,并做简要说明;
(2)试比较你剪拼的正三棱锥与正三棱柱的体积的大小;
(3)如果给出的是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如图5),要求剪拼成一个直三棱柱模型,使它的全面积与原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案,用虚线标示在图5中,并做简要说明。
师怎样由正三角形剪拼成正三棱锥?
生正三棱锥的底面是正三角形,三个侧面是全的角形剪出一正角形和个全等的三角形。
师你是怎样剪的?
生沿着某一个角剪出一个正三角形;将余下的图形,剪成三个全等的三角形即可,需要尝试。
师那么,这个正三角形的边长是多少?侧面三角形的边长与它有什么关系?你考虑了吗?
(该生思考。另一位学生回答—
—)
生(出示图6)由于侧面三角形的一条边就是底面正三角形的边,折叠起来后有的边要重合为侧棱,因此,取三边中点连线,这样就分割成四个全等的正三角形,沿虚线折起就构成正三棱锥一一实际上是正四面体。
图6dx4
师很好!其实正四面体沿侧棱剪开铺平就是正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667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思维   多面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