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ta

寻根文学:产生于80年代初期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韩少功、阿城、郑义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其特点是: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
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朦胧诗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为代表的“新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它最初以民间文学双月刊《今天》为阵地,活跃于80年代初,解体于1984年。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时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
先锋小说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初露潮头,这便是以马原的《拉萨河女神》(1984)为肇始的“先锋小说”潮流。先锋小说具有实验性,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红经典这是在结束后才出现的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记忆。最早在1980
年代被用来指称中出现的样板戏,有芭蕾舞剧《红娘子军》、《白毛女》、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后加上《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1990年代以后被泛化推广到用它来代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有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等,电影《中华儿女》、《铁道游击队》、《烈火中永生》、《红娘子军》等,曲《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
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作者以“人民”、社会集团的代言人身份出现。作品以诉诸公众场合的朗诵为目标,表现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采用观念演绎、展开的结构方式和排比句式,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以增强政治动员的感染力量。代表作家作品:贺敬之《东风万里》、《雷锋之歌》,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等。
伤痕文学:是形成于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特征是,揭露控诉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彩和情绪化倾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冯骥才等,代表作有《班主任》《铺花的歧路》等。
反思文学: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将写作的视角进一步扩大,伸向了反右和等专横之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发轫
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代表性作品有:《李顺大造屋》、《绿化树》、《古船》等。
女性写作20世纪我国出现了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许多女性作家把从性别角度作为文学创作的切入点,挑战传统的文学写作,解构以男权为中心的霸权话语。回避了重大题材,更多地从熟悉的身边故事切入,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的笔触,抒发情感思考人生,表达有关“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诉求和个体的情感经验。题材和表现手法变得多种多样,女性生命体验和欲望表达表现得比过去更为突出,开拓了文学表现的空间,取得了新的审美效果。代表作家有丁玲、张爱玲、宗璞等。
现实主义冲击波:90年代中期,“现实主义冲击波”最初指的是刘醒龙、谈歌、关仁山等作家创作的一批小说出现的效应,后来,扩大指称90年代后期大量出现的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当前乡镇、工厂、城市的现实生活,接触经济生活为核心的社会矛盾的小说在文学界产生的影响。代表作家作品:谈歌《大厂》、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关仁山《九月还乡》、《大雪无乡》、刘醒龙《凤凰琴》、《分享艰难》。
个人化写作 90年代中期以后在文坛上出现新的写作方式,一般认为以陈染、林白、徐小斌
等女性作家的写作为代表,它在强调叙事回归自我生命内在状态、发掘创作主体自身的生命体验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他们以个人的生活经验看待宏大历史,通过个人性的记忆书写时代的声音。然而由于过分地关注创作主体自身的亲历性体验,又使得作家们对这一叙事资源的利用走向了某种极端和褊狭,导致了一些作家在创作中不断地自我复制某种生命形态甚至叙事情节,暴露出明显的自恋倾向。汽车板材
冯 诺依曼
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出现了动摇、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乎当时苏联文学界“解冻”的现象,即是“百花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
1、“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内涵。
    是1958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艺的主张中最主要的两项之一,这为一种新的文艺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方法的基本依据。
唾液淀粉酶    这种文艺,在创作思想和艺术方法上,突出了本来包含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命题
中的“浪漫主义”。在把“浪漫主义”阐释为“革命热情”、“远大理想”,写出“所愿望、所可能想象”的东西之后,把它置于显著、主导性的位置上,从而为从观念、从乌托邦目标和政治浪漫激情出发来“虚构”现实提供理论依据。
这种文艺重视它与“行动”,尤其是政治行动的直接关系,甚至就是社会行动的一部分。同时,比起文字作为媒介的创造物(文学)来,拥有更多接受者,并让接受者更直接参与的“文艺”的地位得到加强。
共振峰这种文艺,的创造者,要求具有工人阶级思想,并支持工人农民等“卑贱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直接进入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
这种文艺形态,在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关系上,则强调“厚古薄今”,“抓到真理,就藐视古董”,并将“民间”文艺资源,作为文艺创造最主要凭借。
2eaglelake什么是“百花文学”,创作上的倾向?举例说明。
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出现了动摇、突破僵化教条的、
类乎当时苏联文学界“解冻”的现象,即是“百花文学”。
趋向:一是要求创作加强其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更多负起揭发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如王蒙《组》是一篇揭露官僚主义思想作风的作品,同时是一篇在主人公的理想激情和现实环境的冲突中,叙述人物的心理冲突,显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表现青年人在生活中得到磨练,逐步成长和成熟的作品。
    卡巴斯基2011安全部队二是要求文学向“艺术”的回归,清理加在它身上过多的社会政治的负累,向着被忽视的个人生活、情感的开掘。如宗璞的《红豆》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3.《组》和《在》主题、情节相似性分析。
1.情节模式上,《在》选择陆萍这样一个投奔延安、投身革命的青年只是女性作为主人公,从她的视角去感受和表现生活,陆萍的思想性格中,闪现着作者自己的身影。(她们同是怀抱革命热情和崇高理想投奔光明,投奔革命根据地的知识女性,同样热切的渴望将
个人融入新的革命集体,在革命的熔炉里锻炼成长。)小说在展示主人公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时,并不着意于人物之间的性格的外在的矛盾和冲突,而是注重于主人公陆萍的心里内在冲突表现,写出在理想和现实的磨练中,人物心灵上和感情上的痛苦、困惑和愤怒,同时还有年轻、幼稚的忧郁和脆弱。
《组》描写单纯、真诚、满怀工作热情的青年共产党员林震,来到北京某区委工作,目睹和感受到官僚主义思想作风的弥漫,内心十分震惊。王蒙和林震之间,有着同是知识青年和年轻共产党员身份的一致,及其思想、情感的内在心灵的一致。(即一样的青春少年、风华正茂,一样的对党的真诚信仰,对党的事业的单纯热情。)林震不等同于王蒙,但他的身上附依着王蒙对生活富于思考的激情。作品中包含和融入了作者个人特定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丁玲认为文学是作家的“倾诉”和“呐喊”,王蒙认为“创作是一种燃烧”,同样强调一种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现。
2.主题上:《在》不仅是一篇揭露革命根据地的小生产习惯势力和其落后性的作品,也是一篇表现革命者在困难和挫折中经受锻炼和考验,走向前进和成长的作品。(小说结尾清
晰地表现了这一点。篇末文句“人是在艰苦中成长”,点名主题。)
《组》同样不只(是客观生活的写真,而是相当地突出了人物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它)是一篇揭露官僚主义思想作风的作品,同时是一篇在主人公的理想激情和现实环境的冲突中,叙述人物的心理冲突,显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表现青年人在生活中得到磨练,逐步成长和成熟的作品。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0:15: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65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小说   创作   政治   文化   作品   出现   表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