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老城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空间结构特征与价值研究

摘 要:通州老城作为历史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北京东部的门户,承担着重要的漕运与货物仓储功能,同时衍生出繁华的商业与具有民族特的市井文化。在中央政府将其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大决策下,老城面临角与价值重新定位。从老城历史沿革梳理入手,重点归纳最为核心的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价值,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老城区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文化遗产;通州;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空间结构;价值评估
惠州惨烈交通事故Abstract:As the northernmost end of the Grand Canal in history, Tongzhou old city is the Beijing Gate in the east of Beijing. It undertakes important functions of water transport and goods stor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derives prosperous commercial and national market culture. Under the important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locate it as the Beijing Sub-Center, the Tongzhou old city is facing a new role and value orientation. Starting with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old city,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of Nandajie Street, which is the core of Tongzhou old city, and on this basis summarizes its value, which provides a research basis fo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Tongzhou, the Beijing Sub-Center.
Key words:Cultural Heritage ; Tongzhou ; Nandaji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 Spatial Structure ; Value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9)-08-53(7)
作者简介
李春青,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柴纪阳,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庞雅倩,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qq空间v8
刘国刚,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同样拥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而通州老城中的核心历史文化片区南大街片区,是通州古城目前仅存的核心历史区域。因此,研究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的历史文化载体——城市空间结构,评价其重要的价值,是保护与传承通州历史文脉的基础性工作。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1]。目前学界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视角有城市密度、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形态等几个方面[2]。其中从城市形态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是超出要素研究进入结构主义视角研究的更全面的境界,有利于把握城市的形态特征,更好地发挥其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文化
传承与触媒激发作用[3]。同时,城市空间结构其实也是城市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等在物质空间方面的反映,因此研究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副中心老城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自然地理环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最北端。东临河北省廊坊市清河县,南与天津市武清县、河北省廊坊市交界,西邻北京中央商务区,北与北京市顺义区相接,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历史上的地位可以与北京、天津卫相当。通州区地处永定河、潮白河冲积平原,境内大小河流13条,地域辽阔,地
北京通州老城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
空间结构特征与价值研究*
李春青    柴纪阳    庞雅倩    刘国刚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项目“《中国传统
建筑的智慧》拍摄调查(建村[2017]19号)”(编号:
ZF17099);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城市历史保护与发展”(编号:UDC2016020200)。
53
54
图1  北京水系和通州的关系图
图2  南大街片区区位图
崔芝昆
图片来源: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城市历史保护与发展团队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水网丰富。属大陆性季风
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1.3°C,降水量620毫
米左右(图1)。
通州濒临北运河,作为南北水路终点成为漕
运码头和北京东部京门(图2)。清代通州知府
尹澍在《赞通州潞河诗二首》中云:“漕艇贾舶
如云集,万国梯航满潞川。”也有称:“南通州,
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4]可见,通州是京
师通往沿海和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水路交通非
常发达。正如清世宗御制通州石道碑上记载:“自
朝阳门至通州四十里,为国东门孔道,”所以通
脊髓损伤论坛
州也被称为京门。因“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
海九州,岁至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
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毂织路,相望于道,盖
仓庾之都会而水陆之冲达也。”
3  历史沿革
3.1  金代以前:运河与通州的起源
通州历史悠久,与京杭大运河关系紧密。
运河加快了我国南北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沿岸城镇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通州的发
展。孙寿荫在《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一文
中认为,大运河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即春秋秦汉
时期南北分段建设阶段、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
中心建设阶段、元明清穿山东走直线建设阶段,
其中通州古城发展与第三个阶段关系更紧密。
日译汉
通州所处的位置在秦汉时期属于渔阳郡,到汉
朝时改称为路县,王莽时期叫通路亭,东汉时
期因境内有潞河改为潞县。金代将潞县建制升
为通州,意为“漕运通济”。因此,京杭大运
河带动漕运兴盛,是促进通州古城起源发展的重
要原因(图3)。
3.2  金代:始设通州,重要门户
公元1115年金代建立,十年后金灭辽,又
灭北宋,因此淮河以北广大地区都属金代的统治
地带。1149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并非常重
视漕运。因此金天德三年(1151年)在潞县城
西置通州。金兴定二年(1218年),通州地位
上升,辖潞、三河两县,州县同治,均驻潞县。
从此,通州取代了潞县的地位,成为金中都城北
55
图3  通州古城历史沿革图
图片来源: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城市历史保护与发展团队
图4  通州古城水系分析图
京东部的重要门户,为以后的兴旺繁荣奠定了基础。
3.3  元代:漕运仓储,老城雏形
元代在金中都东北部另选新址建元大都,并设立地方行政区分省、路、府、州、县、道等九级。大都城设有大都路总管府,该府直辖通州。通州下辖潞县、三河县不变,但此时由于隋唐运河年久失修,导致北京到通州不能通航,因此朝廷命郭守敬在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年)开凿通惠河,打通了该航
线,并设置 “京通十三仓”,即北京城十一处仓和通州的中仓与西仓。同时还在通惠河南岸北运河西南修筑篱城,古城形态由北侧的北运河与
通惠河走向决定,燃灯塔紧邻老城
北城墙,通州古城雏形形成。可见,元代通州地位进一步上升,漕运地位非常重要,成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
3.4  明代:新老城并设,全面鼎盛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都路总管府改为北平府,同时撤潞县并入通州,潞县之名消失。此时,元代通州篱城进行了第一次向南扩建,形成今天南大街片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通州除辖三河县不变外,又增辖漷县、武清、香河三县。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朝廷为确保仓储重地安全,对古城进行第二次扩建,加建的新城紧邻老城西侧偏南,新城与老城呈一纵横放置的“吕”字形布局。可见,明代通州古城扩建城池与仓储空间,进一步提升了通州地位。3.5  清代:新老城融合,功能衰退
清代通州仍是京畿要地,是南北物资漕运交流的
枢纽。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在省、府之间设“道”。清顺治七年(1650年),定通州隶属通密兵备道,为军事保卫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撤县并入通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将通州定为散州,其下不再统领三河、武清、香河三县。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朝廷对通州古城进一步修建,“老城西面,拆去一百八十二丈,周围实长二千七百七丈五尺。”[5]此次拆掉了老城西门,将其与新城合二为一。合并后的古城共有五个重檐城楼城门,东为通运门,南为迎薰门,北为凝翠门,新城南门为望帆云表门,西门为五尺瞻天门。至此,通州古城城市形态基本确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铁路交通兴起,运输效率提高,再加上八国联军入侵、国力日益衰败、货币交易发达,清政府决定改实物赋税为货币赋税,宣布废止漕运,通州地位衰落(图4)。
56
图5  片区现状影像图
图片来源:google 地图
3.6  民国时期:改为通县,地位下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通州改为通县,隶属于京兆地方。因漕运衰退,经济地位下落,但它还属于京畿重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中央政府迁至南京,京兆地方改称北平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北平特别市降为北平市,通县改由河北省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日本侵略者指使汉奸殷汝耕在河北省东部成立傀儡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机构设在通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通县仍隶属于河北省。
3.7  建国以后:通州老城功能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通州改为通县镇,1953年改为通州市,1958年归还北京市,改为通州区,1960年到1996年又改为通县,1997年以后复改为区。古城内的中仓虽失去仓储作用,但被某军事单位占用。3.8  21世纪初: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2年北京市政府首次提出要完善区县功能定位实现机制,落实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其后的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三次提出要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强调通州未来在加强
非首都功能
疏解、促进城市文化品质提升、改进首都居民的生活质
量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通州快速的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对城市历史价值认识不
充分的问题,2015年左右通州古城的核心发源区北大街片区被拆。2016年开始,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对通州老城展开整体研究,2018年完成了北京首都规划委员会委托的通州老城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城市设计研究(图5)。
awc4  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空间结构特征
4.1  两河夹城式山水结构
大运河北段与通惠河段形成了人字形交叉河道,通州古城选址就在这两条运河河道交界处,形成了两河夹城的山水结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为北京通州地区构造了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集中分布在通州运河沿岸。古塔凌云、长桥映月、二水汇流、波分凤沼、万舟骈集、柳荫龙舟、平野孤峰、高台茐树是著名的通州八景,其中部分景观今日仍依稀可辨。通州城还有文昌阁十二景,其中“碧水环城”“柳岸渔舟”则显示了通州运河水乡的绝美景象。可见这种两河夹城的空间格局还了给通州老城带来商业和漕运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创造了良好的景观效益。
4.2  吕字纵横式城市形态
通州老城的城市形态演变经历了从建设北城、加建南城、再加建西侧新城的城市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了吕字纵横式城市形态。通过古城历史沿革研究可见,从元代通州城市雏形初显,到经过明清两代的
发展,古城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元代篱城紧挨通惠河建立,规模面积不大,到明初由于漕运逐渐兴盛,城墙范围不断向南扩大,古城在篱城基础上进行了修建,受北运河与通惠河的影响,呈楔形紧挨两大河流,此时城门共有四个,整体形态呈北尖南方、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状态,明中期为了更好地进行漕运仓储,在古城西侧修建了新城,新城呈西宽东窄的梯形状态,形成东西两城并置的局面,此时两城虽紧
57
图6  通州南大街图底关系
密联系但各自独立,中间以城墙相隔,呈吕字形纵横放置的错位布置。到清中期,随着两城与漕运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最终新城古城打通城墙合为一体,共有五个城门,至此通州古城的空间形态基本确定下来。4.3  鱼骨半截式街巷格局
通州古城在明代后期的管理形式分为前、后、左、右和中五个所,“十八个半截”胡同位于古城东南隅的“前所”,它的起源与形成与回民分布以及清真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6]。通州清真寺是该街区回族居民宗教信仰的载体,位于十八个半截胡同的最北端,回族居民通过寺南直通东顺城街的一条中街来往清真寺,于是将原本的八条东西横向的胡同截断,形成了今天南大街东侧的鱼骨式街巷格局。这些半截胡同包括马家胡同、熊家胡同、紫竹庵胡同、白将军胡同、蔡老胡同、头条胡同、南二条胡同和南
三条胡同,共八条胡同,此外还有北二条胡同、半截胡同和两条半截胡同。南大街与十八个半截胡等主要街道,共同构成了通州古城现存的空间结构肌理(图6)。
4.4  仓储大院式功能空间
金代在通州城中建有丰备、通积与太仓3座皇仓储存漕粮,今其址无考;元代在通州的漕仓有13座,
可储粮230余万石 [7]。元末战乱,仓毁,今仓址也已无考。明永乐年间,通州古城南半部先后建有东仓、中仓2仓,南城之西建有西仓,储粮供守卫北京及长城的军队食用,明正统元年定名为大运西仓、中仓、东仓。目前仅存中仓,仓址东至南大街西侧,西至中仓路,北至西大街南侧,南至悟仙观胡同北侧,占地约12万平方米,曾分别设有东、南、北三门。目前中仓被某部队占用,仅东侧还保存部分仓墙遗址。由于明清时期通州古城的仓储职能十分重要,因此仓储大院式空间特点对通州古城建设影响深
远。这种仓院多位于城内高地,周围水路与码头密集,既利于
安全防卫,又方便物资运输,因此,仓储大院式功能空间是通州古城空间特之一。4.5  多进式传统民居院落
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中尚存多处四合院民居院落,例如南大街65号院、马家胡同17号院、马家胡同1
号、熊家胡同17号院、南二条18号院等。这些民居采用具有北京地方特的合院式布局,体现了北京与通州在建筑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同时由于仓储业的发展,这里的民居建筑还具有拱券式大门与窗户的特点,体现了近现代建筑风格和仓储运输业对建筑提出的要求。另外,这里的胡同中保存有大量门墩、磨盘等环境要素,体现了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美。
5  价值评估
5.1  漕运兴城与京城东门奠定其重要历史价值
通州由于便利的水运区位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示出传承历史记忆的环境特征,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商业业态,再加上具有民族文化、近现代风格特的典型古建筑,以及回汉两个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同时通州老城因漕运而兴盛,作为东部京门,
促进了南北各方面的交流,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1:1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64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通州   城市   古城   北京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