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彩陶文化的单一起源和传播

(哈拉夫彩陶器⽫碎⽚,5600–5000 B.C.
美索不达⽶亚艺术博物馆)
哈拉夫陶器已在美索不达⽶亚北部包括安纳托利亚的其他地⽅到,这暗⽰它被⼴泛地应⽤于该地区。此外,哈拉夫社区制作了部分由烘焙粘⼟和⽯头⽀撑的⼥性雕像,以及⽯质的印章。这可能是印章⽂化的最早起源。印章被认为是个⼈财产概念发展的标志,因为类似的印章后来被⽤于此⽬的。哈拉夫⼈们习惯⽤⽯头和粘⼟的⼯具。铜是已知的,但不⽤于⼯具。印章也显⽰了⽂字的起源。旱地耕作需要⼈⼝来实⾏,这种类型的农业是在没有灌溉技术帮助下,基于⾃然降⾬的利⽤。哈拉夫⽂化⼤约在公元前 5000 年结束,许多定居点被废弃,代之⽽起的是北部欧贝德⽂化。
(彩陶⽂化起源和发展地区,维基图)北华大学oa网
欧贝德时期(Ubaid period)是美索不达⽶亚地区的⼀段史前时期,也是红铜或铜⽯并⽤时期(Chalcolithic)。这个名字是根据在美索不达⽶亚南部冲积平原的欧贝德考古遗址⽽命名的。英国埃及古物学家亨利·豪(Henry Hall)和伦纳德·伍利(Leonard Woolley)在这⾥挖出了最早⼤量的欧贝德时期的⽂物。术语“欧贝德时期”⼀词是在 1930 在巴格达⼀个会议上被命名,在那⾥同时被命名还有杰姆代特·奈斯尔(Jemdet Nasr)和乌鲁克时期的定义。
zgbc
欧贝德陶瓷与更早的北⽅的萨迈拉⽂化(前 58 世纪到前 50 世纪)的陶瓷是有联系的。萨迈拉⽂化的⼈利⽤底格⾥斯河及其⽀流的⽔来进⾏早期的、原始的灌溉农业。1980 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今天的拉尔萨(Larsa)附近发掘出来的居民点⾮常明确地显⽰出两个⽂化之间的联系。在这⾥欧贝德⽂化早期的陶瓷与萨迈拉⽂化的陶瓷并存。苏美尔⼈从这⾥向南扩展,他们⾼级的社会组织和技术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他们有能⼒控制⽔,在⼀个困难的环境中⽣存和发展,⽽当地原来的采猎⽂化⽆法与他们竞争。
中国地区新⽯器时期彩陶⽂化和起源争论
中国地区的彩陶⽂化⼗分丰富,分布范围⾮常⼴阔。据考古发现,凡是当年原始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乎都有彩陶出⼟。
黄河流域:上游的马家窑⽂化、齐家⽂化,中游的仰韶⽂化,下游的⼤汶⼝⽂化,都是彩陶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其中约公元前 5000 –前 3000年的仰韶⽂化彩陶还被许多⼈认为是中国彩陶起源中⼼。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彩陶⽂化主要分布在中游和下游,中游地区如⼤溪⽂化、屈家岭⽂化,下游地区如马家滨⽂化等。⼤溪⽂化以鄂西为中⼼,年代约是公元前 5000-前 3300 年。
其他地区的彩陶⽂化:除了黄河、长江流域以外,在新疆地区、西藏地区、东海沿海地区(⼴东、福建、台湾)等各地都分布着许多形形⾊⾊的彩陶⽂化。
中国彩陶⽂化可以⽤⽢肃地区的新⽯器时代⽂化为代表。⼤地湾⼀期⽂化被认为是黄河流域最早的新⽯器时代⽂化。⼤约近 8000 年前的⼤地湾⽂化⾸先出现彩陶,后历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店、沙井等⽂化,⼀直延续了 5000 多年,形成了⼀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特别是马家窑⽂化(3300-2000BC)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辉煌的成
就。
(⽃⽝纹彩陶罐,仰韶⽂化晚期,距今 5500 年-5000 年,秦安⼤地湾出⼟。⽢肃省考古所藏)中国史前彩陶分布地域很⼴,彩陶⽂化从何处起源?对此,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仰韶遗址于 1921 年由北洋民国政府聘请的矿业顾问瑞典⼈安特⽣所发现,他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彩陶,提出了“仰韶⽂化”的命名,安特⽣也成为中国现古学的奠基⼈。突然在中国发现的彩陶⽂化有怎样的发展过程,它⼜是怎样起源的?安特⽣将仰韶⽂化所出陶⽚与中亚⼟库曼斯坦的安诺⽂化、乌克兰的特⾥波耶⽂化的彩陶相⽐较,认为其相似之处颇多,⽐如常见⼏何纹、花瓣纹、锯齿纹、螺旋纹以及动物纹等,可能为同⼀源头,但在西来还是东渐的问题上还是⽐较谨慎。安特⽣推测中国彩陶并⾮本⼟起源,它的技术与⽂化传统应当是来⾃西⽅。安特⽣推测中国西北应存在着⼀条彩陶⾃西向东传播的通道。1923-1924 年安特⽣继续沿黄河西⾏,去追溯仰韶⽂化和彩陶⽂化的源头。他在⽢肃和青海⼀带发现了丰富的古⽂化遗存,发现了⽐中原数量更多的彩陶。齐家期简单⽽质朴的彩陶纹被安特⽣认定是彩陶开始出现的证据,并且推测齐家彩陶是仰韶彩陶的源头。1945 年以后,夏鼐先⽣通过在⽢
肃的⼀系列发掘,澄清了安特⽣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所犯的层位颠倒的错误,指出齐家⽂化是在仰韶⽂化之后。
(齐家⽂化彩陶,2100-1700BC,⽢肃省博物馆)
射频等离子体仰韶⽂化时间⼤约为⾄今 5000 年到 7000 年前之间,延续 2000 多年,⽂化分布是以渭、汾、洛等黄河⽀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北达今长城沿线和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豫东⼀带,西⾄⽢、青接壤地带。现在⼀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化是继⽼官台⽂化和裴李岗⽂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龙⼭⽂化被看做它的继承⽂化。仰韶遗址本⾝不再被认为是该⽂化的典型遗址,不过仰韶⽂化的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著名的仰韶⽂化遗址有: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庙底沟遗址和⼤河村遗址等。半坡遗址出⼟的⽂物中,最为知名、最为宝贵的是⼈⾯鱼纹彩陶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在半坡遗址东仅 15 公⾥处。姜寨遗址距今约 6700 年,是⽬前所发现的新⽯器时期村落遗址中规模最⼤也是最完整的。姜家载遗址房屋多为圆形,少数⽅型。
(姜寨遗址模型)
仰韶⽂化的“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已处于仰韶⽂化彩陶⼯艺的盛期,多为红地⿊花,其上的⼗字纹、花瓣纹与哈拉夫⽂化的⿊⼗字纹、花瓣纹存在明显的源流关系。
(仰韶⽂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和装饰纹)
马家窑遗址位于⽢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峪沟⼝,1924 年,安特⽣在马家窑村发现⼀处远古⽂化遗址,在当地发掘了⼤量的彩陶器⽫,定名为仰韶⽂化马家窑期。20 世纪五六⼗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多认为马家窑⽂化是仰韶⽂化的继续与发展,年代约为距今 5000 年-4000年。马家窑出⼟的陶器中彩陶约占三分之⼀,多以橙黄⾊为地,施⿊彩或深灰彩。马家窑彩陶艺术较仰韶⽂化要发达得多。根据器形和花纹的变化,可以分为⽯岭下、马家窑、半⼭和马⼚四个类型。半⼭类型陶器为马家窑⽂化晚期的⼀个类型,年代距今约 4900-4350 年间。其纹饰较复杂,动感强烈,以红彩和⿊彩两⾊相间的锯齿纹为⾻架构成各种图案。半⼭⽂化时期的螺旋纹有了成熟的⾯貌,成为半⼭类型彩陶的主要花纹。螺旋纹之间以两或三根旋线连接起来。
半⼭中期螺旋纹的旋⼼圆不断扩⼤,旋⼼圆中饰以圆点、⼗字、对三⾓、⽹格纹、叶纹、⽶字纹等等花纹。
电子病历系统(马家窑半⼭类型彩陶,2300BC)
对于中国西北与中亚之间存在彩陶之路,⼤多数中国学者并不否定,但更多倾向于“东风西渐”说或者“双向交流说”。2018 年 5 ⽉ 28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发布会,公开承认“中华⽂明在⾃⾝发展过程中⼴泛吸收了外来⽂明的影响,源⾃西亚、中亚等地区的⼩麦栽培技术,黄⽜和绵⽺等家畜的饲
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中华⽂明之中”。彩陶⽂化是伴随农业技术进⼊东亚境内是⼤概率事件。但是⼩麦、彩陶是不是⼀定通过西北路线进⼊今天的中国境内的呢?在中国东部距今 8000-7000 年前的浙江跨湖桥⽂化彩陶纹饰更为复杂讲究,在 7000 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的彩陶碎⽚上也可以看到各种⼏何形纹和动植物纹,其中以较写实的鱼、⾍、鸟和花草⼀类的装饰最具代表性,装饰技法有刻划、捏塑和堆贴⼏种。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彩陶之间存在何关系,学术界还并没有答案。关于彩陶起源与发展的研究,虽已取得很多成绩,但关于彩陶源头和传播路线的探索却并没有结束。
(河姆渡遗址出⼟彩陶碎⽚,维基图)
⽽在东欧乌克兰布恰奇(Buczacz)发现的距今 8000-7000 年前的彩陶碎⽚,伊朗前埃兰时代(距今 7000-6000 年前)彩陶碎⽚,看上去⼏乎是与河姆渡遗址彩陶碎⽚是⼀个陶窑烧出来的。
三彩陶⽂化的全球传播
从⽂明单⼀起源的必然逻辑和考古证据出发,近东地区的哈苏拉-哈拉夫⽂化时期(7000–5500 BC),是全球彩陶⽂化起源时期。美索不达⽶亚北部是彩陶⽂化起源发展地区。这时期的彩陶,以晚期的哈苏纳⽂化、哈拉夫⽂化和萨马拉⽂化为代表。彩陶技术经历了有 1000 多年的起源发展,距今⼤约有 9000-7500 年的时间。在随后的欧贝德时期(5500–4000 BC)和乌鲁克时期(4000–3100 BC),美索不达⽶亚地区的彩陶⽂化发展达到新的⾼峰。中国西北地区是北美索不达⽶亚彩陶⽂化较早传播地区。
这与阿尔泰⼭地区与美索不达⽶亚地区可能⼀直存在⼈员往来或有关系。在与欧贝德和乌鲁克同期(公元前 5000-前 3000)的 2000 年时间内,伴随农业技术的向外传播,也
是美索不达⽶亚地区彩陶⽂化向全球传播的密集期。这时期的中国中原地区的仰韶⽂化(5000-3000BC)、⿊海西北沿岸地区的罗马尼亚库库泰尼和乌克兰的特⾥波耶⽂化(Cucuteni-Trypillia culture,5200-3500BC)、中亚地区⼟库曼斯坦的安诺⽂化(5000-3000BC)应是同时期的美索不达⽶亚地区的欧贝德和乌鲁克⽂化向北⼏个⽅向的传播结果。由于帆船的发明,海路传播得以进⾏,中国东部地区同期的河姆渡⽂化(5000-3300BC)应是欧贝德⽂化沿海岸线远航到东亚沿岸之后传播的结果。卡特·罗伯特(Carter Robert)在其书中给出的欧贝德时期船模碎⽚与河姆渡遗址出⼟的陶⾈形器
也极为相似。
在 5.9 千年⼲旱事件之后,尼罗河流域突然出现了⼤量⼈⼝,考古证据表明,这时期美索不达⽶亚⽂化现象⼤量出现于尼罗河流域。同时彩陶密集出现于公元前 3800-前 3000 年前的涅伽达⽂化时期。⽽ 5.28 国新办发布会称:“距今 5800 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
现了⽂明起源迹象。”令⼈感兴趣的是,尼罗河流域涅伽达⽂化彩陶表现出与中国地区彩陶尤其是马家窑⽂化的彩陶更多的相似性。涅伽达⽂化时期的彩陶常见有两⼤类,⼀类是没有图案装饰的独特的⿊
顶红陶,这类陶器的特点是顶部呈现⿊⾊,其他部分为红⾊,多见于涅伽达⽂化⼀期。⽽类似的这种⿊顶红陶在中国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彩陶甚⾄⼤地湾遗址彩陶中也有发现。(最初我在研究埃夏论之时,发现了埃及的⿊顶红陶,社科院易华研究员看后提⽰河姆渡和⼤地湾⽂化也有类似的彩陶。)
埃及涅伽达时期的另⼀⼤类型的彩陶是装饰有各种图案的彩陶器,常见装饰图案有船、动物、⼈物等装饰画,以及螺旋纹、⽔波纹等各种⼏何图案,通常⽤⽩线、红线或⿊线描绘。涅伽达⽂化⼆期(3500-3200BC)的⼀件双联彩陶壶与⼤河村遗址出⼟双联彩陶壶⾮常相似。⼤河村遗址是位于郑州市的东北郊的⼜⼀处⼤型古代聚落遗址,横跨仰韶、龙⼭和商⼏种不同考古时期。
蛙纹是马家窑⽂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尤其是出现在马⼚类型彩陶中。在埃及涅伽达⼀期⽂化的彩陶中,也有⼗分类似的蛙纹图案。
各种变化的螺旋纹装饰是仰韶、马家窑和涅伽达⽂化陶器的重要主题。在美洲彩陶中,螺旋纹也是装饰图案之⼀。与中国彩陶⽂化延续时间持久、分布⼴泛特点相⽐,尼罗河流域的彩陶⽂化主要出现在涅伽达⽂化时期⼀千年左右的时间内。随着古埃及第⼀王朝建⽴之后,装饰性的彩陶与调⾊板⼀起在埃及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消失了。但在中新王国时期⼜发展出以“埃及蓝”为装饰主⾊调的新型彩瓷。
螺旋纹装饰的彩陶也出现在地中海地区的⽶诺斯⽂化和后来古希腊⽂化,以及东南亚泰国班清⽂化等陶器上。位于罗马尼亚、乌克兰和摩尔多⽡的库库泰尼-特⾥波耶⽂化(5200-3500 BC)陶器与马家
窑⽂化也有⾼度相似性,其中太极纹和卍字符图案装饰引⼈注⽬。在特⾥波耶⽂化中,太极图和旋转状的纹饰被⼤量运⽤于服饰、⽇常器具等⽅⾯。从当地出⼟的⽂物来看,以陶⼟制作的碟碗杯盘等器具⾮常精美,技艺纯熟,⼏乎所有的陶器都很光滑、质地很薄,涂着⿊⽩、红⾊、栗⾊等不同的颜⾊。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地区发展出了不亚于欧亚⼤陆的彩陶⽂化艺术。美洲彩陶⽤⿊、红、⽩等颜⾊勾画出动物、⼈物形象,⽤螺旋纹、太极纹、⽹格纹等⼏何纹装饰,与涅伽达、仰韶和马家窑⽂化彩陶极为类似。在东亚和美洲地区,鸟蛇和太阳崇拜⽂化传播载体最初主要通过⽟器来体现。⽽在西亚地区,彩陶很快成为鸟蛇和太阳崇拜⽂化的主要载体,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从⼏乎同时代出现时间和惊⼈相似性⾓度看,说世界各地彩陶都是在差不多时间“同时”独⽴起源的,在逻辑学上是难以成⽴的。放在世界全局看,彩陶⽂化和技术的单⼀起源的逻辑和考古证据是清楚的,伴随农业技术传播⽽在全球传播现象也是明显的。其主要传播时间是在距今 7000-5000 年的这 2000 年时间段内,从美索不达⽶亚起源的彩陶同时向东亚、欧洲和⾮洲⼏个⽅向传播。向西南⽅向传播到尼罗河流域,兴起了古埃及⽂明。向西北⽅向传播到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利亚等⿊海周边地区,这些地区同时期的新⽯器⽂化彩陶,与马家窑⽂化彩陶特征⼏⽆⼆致。黄河流域的仰韶⽂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跨湖桥-河姆渡彩陶⽂化应分别是从中国的西北路线和东南⽅向沿海岸路线传播进⼊。 6000-4000 年这个时间段内,东亚中国、东欧和埃及的⼏个地区次⽣彩陶⽂化之间,可能也还存在双边或多边的相互影响。美洲地区彩陶艺术和新的阳性
教育评价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1:2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62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彩陶   遗址   中国   地区   传播   起源   时期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