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2023年湖北省新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红领巾小五年规划月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蔡澜食材字典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  )
A. 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 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    D. 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2.  东汉末年,民间兴起了乡闾清议品评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到了曹魏时期出现“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这可用于说明(  )
A. 选官制度改变利于激发官民责任感    B. 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
C. 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D. 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
3.  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A.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 由政府主导并且具有针对性
C. 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D. 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
4.  学者颜元曾评论道:“朱子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据此可知,颜元(  )
A. nsis倡导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 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    D. 赞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5.  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在矿业中,云南铜矿在它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户、川广富商大贾。据此可推断出,清代(  )
A. 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B. 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
C. 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    D. 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6.  1861年至1910年,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亿海关两增长到3.78亿海关两,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却从60%下降至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B. 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
C.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所放缓    D. 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
7.  有学者指出,“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
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  )
A. 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进步    B. 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已经形成
C. 国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D. 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8.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 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 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    D. 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9.  如图为吴步乃创作于19485月的漫画《支撑得住吗?》。该作品揭示了(  )
A. 三大战役取得巨大胜利
B.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C. 北平谈判瓦解了国民党
D.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成效显著
10.  如图为19521985年我国年平均投资(单位:百分比)统计图。据图可推知,我国(  )
A. 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政府日益关注改善民生
C. 国内商品市场交易渐趋活跃    D. 外资输入增长十分迅猛
11.  在瓦尔卡遗址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的乌鲁克的埃安纳塔庙里,有一件著名的浮雕石膏瓶,瓶的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全苏美尔人都供奉她,雕像上一个祭司正向她献上一篮水果,伊南娜的下面是一些小神,站在模型神庙和一些动物的身上;第二行是祭司们拿着祭品;第三行是平民、动物和植物。由此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  )
A. 雕刻技术发达    B. 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C. 绘画艺术高超    D. 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12.  有学者指出,“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该学者意在强调日本(  )
A. 对外来文明的本能抵制    B. 对文化传播起桥梁的作用
C. 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    D. 竭力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
13.  欧洲各地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不同程度上培育了世俗民族精神,世俗阶层开始参与国家的管理,国家的主权属性慢慢被表现出来。正如姜守明教授所说“历史上世俗性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一个民族国家独立于罗马司法权的重要标志”。下列选项与该教授观点一致的是(  )
A. 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B. 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权力的并立
C. 基督教会的救赎作用不可替代    D. 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
14.  有学者指出:“1688年革命是实用主义和人的理性的一次胜利,它的效果在于解决那些使先前的好几代人攘扰不安的争端问题。于是,建立起一种‘平衡’,使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知,“1688年革命”(  )
A. 实现了议会对权力的控制    B. 暴力反对封建专制王权
C. 保留了英国君主专制传统    D. 助推新政治体制的形成
15.  19214月,列宁提出成立俄联邦国家银行问题,并在短期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银行系统,建构起有效的国营、合作和私人信贷机构。这一做法旨在(  )
A. 通过金融改革来建立工农联盟    B. 提供迅速实现工业化所需资金
C. 吸纳民间过剩资本以稳定货币    D. 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流通
16.  194910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乔治•凯南提出:“实现美国世纪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美国自身制度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证明能做其他国家的领袖呢?我们所有的想法,诸如‘世界领袖’‘美国世纪’‘有竞争力的民主制’能否实现都和这一问题的回答息息相关。”乔治•凯南的这一主张(  )
huvec细胞A. 使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主义    B. 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C. 反映出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    D. 促使两极对峙格局确立
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材料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这是一个对空谈心性的灾明理学末流进行批判、新旧思想观念激烈冲突的所谓“天崩地解”的时代,是在最广泛意义上开始探索新世界、设计人类社会新计划的所谓“天工开物”的时代。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以各自的表现方式,比较全面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禁锢人性的陈规与说教。这一时期,有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私产”“夫私者,人之心也”“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的主张,有的说“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必使治天下之举皆出于学校”,有的讲“法有可采,何论中西”,“寓通几(即哲学)于质测(即科学)”,倡导求实学风,对宋明以来“蹈虚空谈”的学风是一个否定。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中国近代启蒙是在民族救亡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由于知识分子的优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存在,外来思想输入中国后常常被赋予中国式的解释以达到政治目标,不可避免带有中国特点。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划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从戊戌启蒙到五四启蒙都有近代欧洲启蒙的批判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的遗产不是理性的实现,而是“工具理性”的实现,个人自由、解放服从于国家独立、富强,民族解放高于政治民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规范、制度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社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这是一个“两头都不靠岸”的时代,启蒙者忽视了启蒙思想内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但是启蒙的批判精神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进步主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启蒙思想的共同作用。
18.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材料:“治理”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次数
时期
次数
春秋战国
2
秦汉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
20
隋唐
103
五代、宋
68
元明清
364
2012年2月6日——摘编自方涛《治理内涵解析》
“治理”在古代汉语当中,含有国家、社会和谐,百姓渴望和追求良政、善治的意思。从上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个时期间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
(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社会发展】
材料一:列宁认为应与西方社会和平相处,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并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而后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采用高速度工业化、全盘农业集体化,以便使苏联在最短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但由于计划经济下的多种政策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和激荡,这种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斯大林与美英两国大搞“实力外交”,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直至戈尔巴乔夫,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62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启蒙   国家   思想   中国   经济   民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