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配伍酸味药于水饮病中的应用探析

环球中医药2021年4月第14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21,Vol.14,No.4
683
 ㊃争鸣㊃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团队项目(2019-JYB-TD-001)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李伟洋(硕士研究生)㊁张美龄(博士研究生)㊁罗娟(博士研究生)㊁赵金莉(硕士研究生)㊁钟琪(硕士研究生)㊁赵琰],中药学院[赵玉升(硕士研究生)],中医药研究院(屈会化)
作者简介:李伟洋(1992-),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经典方剂现代应用的基础研究㊂E-mail:liweiyangzy@163
通信作者:屈会化(1966-),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㊂研究方向:经典方剂现代应用的基础研究㊂E-mail:quhuihuadr@163
经方配伍酸味药于水饮病中的应用探析
李伟洋 赵玉升 张美龄 罗娟 赵金莉 钟琪 赵琰 屈会化
【摘要】 经方配伍严谨,组方谴药,丝丝入扣㊂关于酸味药,后世多认为其功效为收敛固涩,然从‘神农本草经“对酸味药功效记载,可看出酸味药多未阐明收涩作用,且本身多数具有利水功效,故经方中配伍酸味药于水饮病并非起酸收功用㊂痰饮水湿亦津液所化,若过度攻伐,则有伤津耗气之弊,反而不利水饮祛除㊂本文从酸甘养阴利水㊁酸苦涌泄水湿㊁酸辛通阳化饮三个方面阐释配伍酸味药于水饮病应用之法度,即水盛兼见津亏㊁阴血不足之证,需用酸味药与甘淡利水之品相合,以养阴利水;酸味药配伍轻清上升的苦味药可涌泄在上㊁在表之水湿,配伍苦降之药可清泻在里之水湿;辛性走窜,易动气伤津,酸辛合用,温而不燥,使饮化津布㊂
【关键词】 经方; 酸味药; 水饮病; 配伍; 酸苦涌泄; 酸甘养阴利水; 酸辛通阳化饮【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1.04.033  ‘伤寒杂病论“是现存最早的理法方药完备㊁辨证体系完善的临床著作,其书被尊为 方书论治之祖”,所载之方被后世称为经方㊂‘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我国本草学的奠基之作,论述了三品分类㊁四气五味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对成书于同时代的‘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原则有重要影响㊂‘本经“共载酸味药16种,多未阐明收涩作用,若将经方中酸味药作用仅归于酸收,显然并不合理㊂酸苦甘辛咸五味中,为数不多的酸味药却多数出现在部分水饮的方剂中,对于用药考究的张仲景来说,酸味药的配伍必定有深刻含义,本文旨在探究酸味药配伍在水饮病中的作用机理,以期深度理解经方配伍法度㊂1 配伍酸味药于水饮病之渊源
张仲景运用酸味药于水饮病中并非偶然,从‘本经“对酸味药功效记载,可以发现酸味药多数具有利水作用,如酸浆㊁郁李仁㊁鼠妇都有 利水道”的功效记载,其它酸味药虽未直接记载利水功效,却间接体现其治水之用,如山茱萸 逐寒湿痹”,酸枣治 四肢酸疼湿痹”,牛膝 主寒湿痿痹”㊂
‘本经“虽将芍药归于苦味药,有 利小便”之功,但‘名医别录“载其 味酸”,且后世医家亦多将其归为酸味药㊂赤小豆
‘本经“未载性味,言其 主下水肿”,‘名医别录“载其味酸甘,能 利小便”㊂张仲景所用苦酒,‘本经“并无记载,其实苦酒即酢,这是由于汉代传统的甜酒㊁浊酒,酿酒浓度低,容易发酸而成醋,故又称醋为苦酒[1]㊂‘名医别录“载 醋,味酸,温,无毒㊂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2]”㊂‘素问㊃藏气法时论篇“指出 酸收”,这是对酸味药功效的最早概括[3]㊂
后世许多医家秉持着酸收的定义,多将酸味药的功效归于收敛固涩,从而限制了酸味药的应用空间㊂
痰饮水湿是人体津液输布或排泄失常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分之为四,合之为一,成为致病因素的关键,从‘金匮要略“多篇论述足见仲景对水液失常病证的重视,故给予此类疾病详细的治法,或以发汗㊁利小便,或以攻逐水饮㊁温化痰饮等,然痰饮水湿亦津液所化,若过度攻伐,则有伤津耗气之弊,反而不利于水饮祛除,如何平衡,成为仲景组方用药之关键,故具有利水作用的酸味药成为经方配伍之良将㊂2 配伍酸味药于水饮病之法度
五味是药物基本属性,用来阐述药物基本功用的理论框架,张仲景将这一理论属性融会贯通于临床组方配伍中,创立了五味配伍法,祛水方剂的组成亦离不开五味配伍的使用,对于酸味药配伍的解读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展开㊂2.1 酸甘养阴利水
现今酸甘配伍法成为阴津亏虚相关证候的重要配伍法则[4],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明确提出 酸甘化阴”配伍理论㊂然酸甘化阴只是仲景配伍法则中的一种基本定义,并不局限于单纯补法,亦可补而泻实,达到祛邪而不伤正㊂
2.1.1 芍药配伍茯苓 芍药与味甘之茯苓相配,酸甘养阴利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头项强痛,无汗恶风,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㊂误用汗下之后,损伤人体
684 环球中医药2021年4月第14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1,Vol.14,No.4
津液,津液不归正化,而致水饮停聚,三焦水道不通,正如陈修园[5]‘伤寒论浅注“中言 然无汗则表邪无外出之路,小便不利则里邪无下出之路,总有邪陷与脾,失其转输之用,以致膀胱不得气化而外出,三焦决渎而下出”㊂尤在泾[6]‘伤寒贯珠集“云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㊁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㊂此时水气停滞于内,又兼汗下之后阴津耗伤,故去桂之辛散,芍药㊁茯苓㊁甘草酸甘养阴利水,配白术健脾利水燥湿,生姜㊁大枣调和营卫,兼散
一分钟教学设计在表之邪,共奏健脾利水㊁调和营卫之功㊂刘渡舟教授提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即为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相对应,旨在和阴利水而治心下满痛㊁小便不利㊂
真武汤为温阳育阴利水之方,方中芍药㊁茯苓酸甘利水,佐白术健脾,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小便利则下利自除㊂张璐[7]曾言: 至用芍药之微旨,非圣人不能  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素亏,如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故配以酸甘则水去而阴不伤㊂当归芍药散主治妇人腹中绞痛,病机与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兼有水湿有关,芍药与泽泻㊁茯苓㊁白术相配,酸甘缓急㊁健脾利水,再配以当归㊁川芎调肝养血,使血利水去㊂
2.1.2 山茱萸配伍茯苓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 山萸肉,味酸,性温  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  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也”[8]㊂仲景书中,山茱萸出现在肾气丸中,分别用于脚气㊁虚劳㊁痰饮㊁男子消渴㊁女子转胞等病证,虽症状不一,却皆与肾化气行水失职有关,故用肾气丸温肾化气,三补配以三泻,补中有泻,用山茱萸与茯苓㊁泽泻配伍,散中有收,从而使气化水行㊂
从以上方剂中,可窥见仲景对于水盛兼见津亏㊁阴血不足之证,多施以酸甘之品,因单纯利水则有伤阴之弊,津伤又不利水饮气化,需酸味药与甘淡利水之品相合,以养阴利水,使水化津行㊂
2.2 酸苦涌泄水湿
‘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云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㊂酸苦合用具有涌吐㊁泄热作用,不同酸苦药的配伍可具有不同药势㊂
2.2.1 酸苦涌泄表之水湿 酸味药配伍轻清上升的苦味药可涌泄在上㊁在表之水湿,如赤小豆配伍味苦性升的瓜蒂涌吐痰实,‘伤寒明理论“曰 湿气在上,以苦吐之”[9]㊂痰饮壅塞胸中,以极苦瓜蒂配味酸之赤小豆,相须相宜,疏胸中实邪,而成 酸苦涌泄”之功㊂恰如吴仪洛[10]所言 瓜蒂散,越以瓜蒂淡豉之苦,涌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木得舒畅,天地交而万物通矣”㊂陈亦人教授[11]亦言 本方瓜蒂极苦,性升催吐,赤小豆味酸性泄,兼能利水消肿,两药合用,有酸苦涌泄之功,再加香豉的轻清宣泄,更能加强催吐的功效”㊂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主之”㊂湿热发黄兼表,单纯清利或解表,均非所宜,当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宣散表邪,清热利湿,表里同治以退其黄㊂‘本经疏证“云: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岂不以火蒸于中,不能化外之湿,湿盛于外,不得交在中之阳以相经乎?”[12]赤小豆配以苦泄之麻黄,酸苦相合涌泄在表之水湿,宣散而不助热,清利而不碍解表㊂
2.2.2 酸苦清泻里之水湿 酸味药配伍苦降之药可清泻在里之水湿,‘伤寒论“172条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㊂柯韵伯[13]说 太阳少阳合病,是邪已入少阳之里,与黄芩汤酸苦涌泄,以为阴也,又通因通用之法”㊂邪热内迫胃肠,逼津下趋而下利,或热迫水
饮上冲而呕,方用苦寒黄芩,坚阴而清里热,芍药酸寒和营缓急,甘草㊁大枣和中,酸苦相济,调中存阴以止利㊂后世治热痢效方,如芍药汤等,即由此方加减变化而来,故被后世称为治痢之主方㊂‘万病回春“言: 痢疾不分赤白,俱作湿热治之明矣㊂”[14]本条所言,下利为湿热内迫,苦寒直折,清利湿热即可,却配以味酸之芍药,况且后世总结治痢之法避免过早运用收敛之品,以免留邪,可见在此并非起酸收之作用,而是酸苦清泻湿热之功㊂
2.3 酸辛通阳化饮
‘血证论“言 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15]㊂水能化气,气能行水,盖饮邪停聚,变动不居,水寒射肺,则咳而喘,溢于肌肤则为肿,需化饮行水,温通阳气,阳气足则津液能化,辛味发散,化气行津,入肺能通调水道,然辛性走窜,易动气伤津,配以味酸之品,酸辛合用,温而不燥,使饮化津布㊂五味子和味辛之干姜㊁细辛配伍组成了仲景治咳之药对,五味子在‘伤寒论“出现四次,‘金匮要略“出现九次,不论是在基本方,还是在加减中,除了桂苓五味甘草汤,都是与辛温之干姜㊁细辛搭配㊂‘本经疏证“云 ‘伤寒论“中,凡遇咳,总加五味子干姜,岂不嫌其表里无别耶  干姜温脾肺,是治咳之来路,来路清则咳之源绝矣;五味使肺气下归于肾,是开咳之去路,去路清则气肃降矣”[12]㊂饮由水聚,得温则行,‘金匮要略㊃痰饮咳嗽脉证并治“曰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㊂温药能振奋阳气,通行水道,寒饮在肺,干姜㊁细辛温肺散寒化饮止咳,饮乃津气不归正化,五味子 主益气,咳逆上气”,配干姜㊁细辛,避免辛散耗气㊁温燥伤津,故用酸辛以通阳化饮㊂
桂苓五味甘草汤中,虽未与干姜㊁细辛搭配,却配以味辛之桂枝㊁甘淡之茯苓,仍是构成酸辛组合,因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服青龙汤发散太过,耗散津液,而内又有饮邪未消,以致手足厥逆,小便难,若水饮不去,则病症难除,然又有津伤,温化之际,恐有伤津之嫌,致变症丛生,故桂苓五味甘草汤酸辛相合,两者兼顾,从而通阳蠲饮,冲气平,水饮去㊂
黄汗之病,水湿内蕴,阳气被遏,营卫运行受阻,卫郁不能行水,滞留肌肤而身体肿;营郁化热,湿热熏蒸,发热汗出黄而沾衣㊂王谓川教授[16]指出仲景处方芪芍桂酒汤,用黄芪㊁桂枝解肌固表,芍药苦酒和营,同时引桂枝入营分,以驱逐水湿,共起通阳敛阴㊁助阳散邪㊁以发郁阻之湿的作用,
环球中医药2021年4月第14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1,Vol.14,No.4685
其中味酸之苦酒㊁芍药配辛甘温之桂枝㊁黄芪,通阳化饮,使营卫调和,水湿得散,则黄汗可愈㊂
3摇结语
本文通过‘本经“对酸味药治水功效记载的研究,发现数量较少的酸味药却在治水方剂中占有重要比例,由此得以解读经方配伍酸味药于水饮疾病中的应用的原则,打破人们对酸味药 酸收”作用的狭隘定义,重新审视五味配伍的作用,以期更好阐释经方的配伍法则㊂
参考文献
[1] 刘玲.浅析‘伤寒论“中用 酒”之道[J].中医药文化,2008,
3(2):44⁃45.
[2] 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灵敏度特异度
药出版社,2013:256.
[3] 朱红梅,胡成明.酸味药研究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26(6):1251⁃1253.
[4] 邵文雪,郭选贤.酸甘配伍法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19,
39(5):661⁃664.
人名翻译
[5]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M].太
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93.
[6]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6⁃27.
[7] 张璐.伤寒缵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94.
[8]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离线2006:41.
[9]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73.
[10] 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178.
[11]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89.
现代心理学史
[12] 邹澍.本经疏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41,81.
[13] 柯琴.伤寒来苏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59.
[14] 龚廷贤.万病回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2.
[15] 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16] 王渭川.金匮心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62.
(收稿日期:2020⁃08⁃08)
(本文编辑:宋美芳)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624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配伍   酸味   利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