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夏新a320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摘要]技术使得电影的制作有了“影像私有化”和“个人化写作”的可能。大屏幕的神秘面纱自此开始被揭开,人们不再为此痴迷,许多人选择另一种方式进行表达,即通过自己的影像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微电影。微电影以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模式诠释着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它在商业与文化价值利益中所创设出的神奇效应对长片电影无疑构成了一种威胁。本文根据一般电影叙事理论,对国外微电影创作中“虚构”和“重复”的叙事技巧及策略做出探讨。
  [关键词]微电影;影像力量;私有化
《80后》  目前对于国外微电影的研究还主要借鉴常规电影创作理论。微电影创作虽然与长片创作有很大不同,但如何从叙事和影像结构上吸取长片创作的经验,比去做细致的区别更重要。
氨基酸态氮  一、虚构
  电影本身是一个虚构的过程,架构其上的写作与摄影同样是虚构的产物,借用生活经验与想象的合体力量创造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人物的姓名并非真实,画面中的空间并非真实,
它往往由许多空间拼贴而成,但画面中人物所要表达或呈现的必然不能脱离开人们的日常所得,包括情感,包括思想。画面中的空间是虚假的,虚假的空间要与真实的人物特质相契合,要与当下的事件情境相匹配,这是根本要求。电影中的时间并不一定要具备日常经验中的时间连续性,却要符合逻辑,即我们人本身对于时间的界定性。影像用“虚假”形式创设出一个个看似“真实”的世界,包括纪录片也非真实。因为在影像记录的过程中时间上根本无法保证它的连续性。创作者只不过是在借用一个虚假壳子向人们传达着误以为是的那份真实效应。
  叙述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世界,但注定是一个虚假的世界,尽管如此,就叙述行为而言,依旧可以被分为“真实叙事”和“虚构叙事”。真实叙事是脱离不开空间的有机联系的,同样脱离不开时间的有序关联,它是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有机地展开的。而虚构叙事在关联与顺序方面是自由的,在虚构叙事中,人物本身也不再只是这个人物而已,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人。这就如同《内陆帝国》中的女主角,她可以变身为任何一个女人,这里“我”已经成为众多“我”的复数形式,代表影片《8号房间》和《蚁岭》。
  虚构,是要建立在想象上的,它要脱离开我们自身这个范围,包括生活。它的作用性已由
一个媒介的作用上升为潜能的激发。虚构为我们提供了两种选择,在事实与可能性事实之间,我们往往只一味地坚信真实就等同于事实,却并没有意识到在虚构之中,看似真实的本身却还有事实的可能性这一维度考量。
  影片《下一层楼》从观感方面而论,略显“古怪”,它是在挣脱掉时空维度的束缚后呈现出的画面形式。画面中的食客看似正常,他们穿戴整齐,正在举行宴会,享受着人间的美味。从食物的精美与侍者的训练有素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食客在社会生活中的显赫地位。他们在享受着这份快感与故作优雅,他们沉浸于此,并急不可待地在进行着贪婪的攫取。食物的概念在这里已完全被演绎为欲望的驱动与攫取,它不再单纯是饥饿的替换物。人们在贪婪的进食中,被欲望胀破的身体由于食物攫取过度终于抵挡不住地板的脆弱而坠落向下,一层落向一层,厚厚的白灰终将他们所掩盖。“吃”的日常生活含义在这里得到了瓦解,“吃”攫取事物的本身在这里却成为内心欲望的贪婪,“吃”作为一种表达符号,被抽象成一种“姿态”。
  地板在断裂,人的神经却依然麻木。麻木地保持着他们的贪婪本性,他们的身体似乎与桌椅早已粘连在一起,麻木地在坠落中接受着这一切结果的到来。影片通过这种虚假的运动
人体气化是什么意思
成长与成功在传达着现实中的本质。吃饭本身也不再重要,所有故事要素在这里都被弱化,而只是单纯地在强调“吃”(贪欲)的开始与“坠落”的结果,“吃”与“坠落”被不断重复着、演绎着,是能性的重复。该影片已经无关故事本身,它只是一种影片主题理念的展现,用推镜头般的无限逼视只是在强调攫取与坠落。
  《8号房间》(英国)和《蚁岭》(英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8号房间》中,故事由一名年轻囚犯而展开。在他与老囚犯共处的时间里,这名年轻囚犯对于老囚犯的劝告充耳不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将一只红木盒打开,让年轻囚犯惊奇的是,盒子里居然有与牢房一模一样的模型存在。而更为神奇的是,每当这名年轻囚徒触碰盒子的牢房模型后,牢房的同样地方就会有同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来自影片中的一只“大手”,于是,借助于这股神秘的力量,他逃脱了。而影片镜头所显示的真实情况是,在他逃脱的盒子外,其实是另一个盒子而已。而那只帮他逃脱的“大手”这时却又拿起了最初他所逃脱的盒子扣住了他,如同扣住一只小虫。而最初劝告他的老囚犯将扣有他的盒子扔到了抽屉里,他发现抽屉中好多这样的盒子,而盒子里的人正在如昆虫般蠕动、挣扎、喊叫。《蚁岭》中,一名男子在打虫子,而虫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虫子,它其实是这一男子的“化身”,像你我一样渺小的“自我”。也就是说,男子拍打的虫子其实只是他自己而已,而在他拍打动作的
工业品外观设计
背后是另一个男子(另一个自我)在拍打,这种循环的背后隐喻出“自我”后边那个“巨大”的自我。
  影片《8号房间》和《蚁岭》中,“自我”有了全新的解读,它不再是固定的一个自我,而是成了复数“自我”,在这里,“我”既是观者,也是被观者。影片中,“我”本身存在着多面性,多个维度,“我看”与“我被看”是“事实”,也是一种事实的可能性。影片中的影像是主客观形式并立存在的,并在诡异的状态中发生。“看”与“被看”像是矛盾对立体,既在存在中对立,又在“我”与“另一我”之间的同一性中化解。而观众作为观者,被这种不确定性所掌控,影片似乎没有一个既定的答案,一切都在循环反复中表达着事物层面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就如同盒子之外还有另一个盒子,逃脱的过程也只不过是进入到另一种囚禁而已。“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我”,究竟何为真实?哪一个是“我”?创作者滞留下悬念,或者他们根本无意要弄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在这里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或许就在于传达这样的一种难以确定性。没有“那一个房间”,也没有“那一个自我”,一切都是在复制,在轮回。世界本是混沌而广阔的,清晰的界限只存在于对立的两方,却不代表事实本身就存在清晰的界限。它就如同一个人面对两面相向而立的镜子,镜子中照射出的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虚假?不论是“他”还是“他”所处的空间,都无从判断。     因此,电影中所需
要的并非完全的真实,它所捕捉的只是一个真实人物生成的状态,这个状态无关乎真实或虚构,它就像镜像般可以无止境地繁衍,空间并无局限性,时间也无局限性,一切都在变换中生成。更准确地说,空间之间在转换,时间也在转换,从“我”到“我”,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自我”的无限生成的一个过程。一切都建立在虚构的楼阁上,没有时空上的关联,同样没有人物关系存在的关联。
  二、重复
  重复,通常意义上是指吻合一致的全盘复制。正如柏拉图所提到的,它是一种“模仿式的重复”,然而,在柏拉图提出之后“尼采式的重复”便从差异性角度对于重复概念提出新的释义,认为重复中同样存在着差异性,而并非完全一致的照搬性重复。世界是真实的,然而世界中同样存在着不真实,这种不真实如德鲁兹所说的“幻影”或“幻象”。微电影中就是借用这种差异性重复来增强叙事的力量。通常以递进、对比、轮回三种重复形式来体现。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5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588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影   影片   虚构   叙事   存在   影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