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六章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党的八大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但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面临的全新课题。
  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缓和趋向的出现以及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6年2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尖锐地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先后发表关于如何正确总结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的两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认为,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们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说:我们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在这之前,的《论十大关系》则是这一探索的开始。
  1956年2月至4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别约集三十多个经济部门的负责同志座谈,讨论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集中大家的意见,在4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鉴于苏联忽视农业、轻工业,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不平衡的教训,报告提出今后我国的经济计划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这些思想实际上涉及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报告又论述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还阐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及中国和外国等属于政治生活方面的关系。在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
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同《论十大关系》的讨论相联系,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实质是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此前,中央在1月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肯定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知识
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分析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发展的紧迫形势后,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在会上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这样就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许多重要方针和观点,对于后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说,前几年搞建设主要是照搬外国经验,《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等一百多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或书面发言。大会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些论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以后党确定正确路线的基本依据。
  大会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从国家的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求适当扩
大地方管理权限,并调整一些经济管理体制。大会肯定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在政
扬州大学 治关系方面,强调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发展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指导方针,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大会还提出了在全国执政的情况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针,要求更加重视发扬党的众路线的优良传统,警惕执政党脱离众和实际;强调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大会选举产生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97人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在八届一中全会上,选出14名政治局委员,选举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为副主席,为总书记,由上述6人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这次会议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奥德修斯  八大一次会议后,党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按照大会确定的方针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编制1957年经济计划;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渐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
  这期间,自由市场一度活跃,个体工商户有明显增长,其中还出现人们称之为“地下工场”的较大的个体户手工业和手工工场。1956年12月提出:地下工厂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只要有市场、有原料,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这些意见得到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赞同。刘少奇认为"地下工场"对人民有利,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周恩来提出: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些搞活经济的新思路,是八大确认的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的政策的新发展,允许一定限度的私人资本主义经营和发展,使之在国家领导下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主体的补充。
  1956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负责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已经发现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倾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种倾向初步得到遏制,但是急于求成的思想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和1957年经济计划的制定,党的高层领导产生了一些
不同意见。在这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提出1957年的计划应该实行"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根据这个精神制定的1957年计划,保证了这一年的经济工作成为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数控技术  八大以后,还对农业集体经济的内部关系进行了调整。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出现了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这是朝着实行生产责任制方向的创造性尝试。此外,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按照八大的要求,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
  调整经济计划和调整经济关系,实质上都是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系统地提出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则是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就这个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以后的事情。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和全党整风
  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波匈事件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1956年秋冬,在农村、工厂、学校都出现了一些"闹事"的情况。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急促,加上经济建设中冒进倾向的影响未能完全消除,一些社会矛盾突出起来。这样,从借鉴斯大林的错误和波匈事件的历史教训入手,总结自己的经验,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就成为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着重思考的重大课题。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这些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这篇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研究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这篇讲话及随后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党内和广大
干部、知识分子中进行传达、学习和讨论,实际上为全党整风作了积极准备。
  4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随后,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文化艺术单位的党组织纷纷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小组会,听取党内外众的意见。在整风运动中,众提出的意见绝大部分是正确的、有益的,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看到一些关于整风的报道后指示:"不整风党就毁了。"开展整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天下第一大事"。
广花耳草  但是,随着整风运动的迅猛展开,也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除了对党的工作作风提出批评的意见外,也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他们把共产党在国家政张思来
蒲公英的遗产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党天下”,公然提出共产党退出机关、学校,公方代表退出合营企业,要求“轮流坐庄”,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极力抹煞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绩,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说成是产生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根源。这种异常现象,不能不引起党的高度警觉,并被看成是一个危险的政治信号。6月8日,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开始进行。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短短的七年里实现这样深刻的社会变革,不能不引起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不同反应。反抗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中国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问题,实际上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对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和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批判和反击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是,敌视社会主义的人在国内毕竟只是极少数。由于当时党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之一,是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和社会阶级关系状况的分析,使党的指导思想开始出现“左”的偏差。在1957年九十月间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八大二次会议正式肯定这一论断,并认为我国社会有"两个剥削阶级和两个劳动
阶级":右派分子同被打倒了的地主买办阶级和其他反动派被称为一个剥削阶级,"正在逐步地接
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它的知识分子"被称为另一个剥削阶级;工人和农民是两个劳动阶级。这就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我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正确分析,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屡犯扩大化错误的理论根源。
  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经受实践检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度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曲折。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运动从1957年底开始发动,1958年全面展开。它的推行,表明党力图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它能够发动起来,反映了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之后求强求富的强烈渴望。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短短几年内一连串接踵而至的胜利,使得人们相信中国富强的目标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
  反右派斗争之后,党中央认为,经济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人民众的热情高涨,经济建设可以搞得更快一些。八届三中全会在批评1956年反冒进的同时,改变了八大
一次会议确认的在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全会决定在农村开展关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大辩论,以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这年冬季,全国范围掀起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实际上拉开了""运动的序幕。1958年1月和3月,中央先后在南宁和成都召开会议,对""作了进一步准备。
  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会后,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为标志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表现在工业方面,首先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着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3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57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主义   经济   建设   中国   发展   提出   关系   人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