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定稿1)第五章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授课对象:高职专科学生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了解探索过程中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返回到历史的情景中学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案例、文字、图片、视频等。
参考书目:《文集》、《文选》、《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专题式教学为平台,以问题切入式教学为牵引,以案例式教学为基本途径,以研究型教学为主线,优化整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今天,就从“探索”两个字开始我们今天的这堂课。什么是“探索”?“探索”意味着什么?探索是一条我们曾经没有走过、也没有任何国家走过的路,既然是自己没有走过其他国家亦没有走过的路,也就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现成的模式可循。既然是探索、摸索,那么我们在取得经验的同时就必然要犯错误、走弯路,我们本节的内容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是经验,就是我们第一部分的内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另一方面是教训,即我们本节第二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生态学报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重要理论成果
教师:首先我们从整体上来了解一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ppt逐条展示)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一)历史背景
苏联的建设经验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实际。我们都知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照搬苏联的革命理论,使中国的革命遭受巨大的挫折,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后,中国的革命力量几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又只能照抄苏联。这个时候是清醒的,他说,这样“照抄会让我们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因此他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提出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水乡茶居淮北赵斌,芙秀应该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论十大关系》主要包括哪十大关系?(通过ppt逐条展示)
农、轻、重关系——产业结构问题;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管理体制问题;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等。
(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关系(教师讲授)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对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摩托车下乡信息管理系统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一)历史背景。(学生观看视频,视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
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 经基本上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由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 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波匈事件对我国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众,引起了部分众的不满。1956年秋冬,在一些农村、工厂、学校出现了“闹事”的情况。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
(二)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
1. 教师设问: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马、恩、列、斯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严重后果。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在19572月所作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通过ppt逐条展示)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基本矛盾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大矛盾相适应是基本面,相矛盾是非基本面。 3)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八大:“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
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政治上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众之间的矛盾。此外,比较正确的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同比较不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对抗。反之,有些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5)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方法。所谓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
改造成为新人。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 育的方法。(6)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真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7)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教师总结: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的意义,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一)关于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观看视频,视频包括以下内容)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条件。
网络蓝军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鉴于苏联在发展经济中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化道路思想的主要内容。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体和基础,工业化道路是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ppt逐条展示)1.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论述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把这三者关系上升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2.认为,由于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必要和必需的;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尤其更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因为只有农
业发展了,才能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市场和积累资金,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3.提出,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要将过去那种以重、轻、农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做法,改为以农、轻、重为序。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通过ppt逐条展示):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针和 政策。
(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
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三)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 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 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 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
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1:28: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569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主义   建设   中国   社会   道路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