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激趣,以美导学(论坛)张庆林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练习试卷

以史激趣,以美导学
                    (余姚市小曹娥镇中    张庆林)
有人说数学是一门严谨、抽象的学科。的确它是具有严谨、深奥的特点,但我觉得它还具有许多无上的美。例如数学有简洁美,历史上的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等都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美。一个简明形式就囊括了世间万事万物变换。教书以来,我对数学美的感悟越来越深,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下面谈一谈我在日常教学的具体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一、巧妙利用教材中“数学史”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非常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浙教版教材中某些章节后所附的“数学史”阅读材料就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
教材中的“数学史”阅读材料语言优美,包含真理,富有历史底蕴,常常借助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介绍世界各地的数学发展史,展示古人的学识与风采,给严肃的数学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如:
七年级上第1章1.2节《有理数》后的数学史:
我国在数的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的算筹计数法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算筹是主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摆法有纵式和横式两种(如图所示),以算筹计数的方法是摆个位为纵,十位为横,百位为纵,千位为横……这样纵横依次交替,零以空格表示。
学生阅读这个“数学史”材料,既可以增长见闻,还可以激发学习有理数的兴趣。这里还有一个非常充分的证据,在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过程中,曾经有一道题就是用这种古代计数法让学生写现代方程,此题是试卷中安排的最后一道选择题,但它的错误率远远低于别的题目,这也正好说明恰到好处的数学史对学生的学习魅力是很大的。
乳化柴油又如:七年级上第3章3.2节《实数》后的数学史:
公元前1700年,埃及人早就在用π≈3.16049,后来阿基米德又改进了π的取值范围。在我国古代,张衡给出π=3.162…,263年,刘徽首创一种称为“割圆术”的方法,推算出π的近似值为3.1416。460年,祖冲之仍采用刘徽的 “割圆术”算的3.1415926<π<3.1415927,还得到了π的两个近似值:约率和密率,这个记录在世界上保持了一千多年……酷派8920
对于这个材料我是这样处理的:把它作为“实数”这课的引入材料,开始上课时设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1、同学们知道最早探究应用π值的有哪些国家吗?2、同学们知道历史上对π的研究作出巨大贡献有哪些人吗?3、同学们知道我们一般认为π的具体值是多少吗?问题一下去,同学马上议论纷纷,前两个问题几乎无人能答,后一个问题有人说π取值3,也有人说π取值3.14或3.15,再有的就睁着圆圆的眼睛望着我。看到这,我马上请学生看课后的数学史材料,一个一个伟大数学家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一分钟后学生纷纷抢着回答了我的问题。我顺势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归纳π这个值的特征吗?同学们立马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就此我与同学们一起归纳了无理数的概念,本堂课顺利开展,最后学习效果也是十分的好!
再如:八年级上第2章2.6节《探索勾股定理2》后的数学史:
其实,在欧几里得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的一些拓展。例如,《几何原本》第六卷命题31就曾介绍:“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在斜边上的所画的任何图形的面积,等于在两条直角边上所画的与其相似的图形的面积之和。”
这段数学史料不仅让我们明白勾股定理在古代早有研究,而且已经有应用拓展。同学们看了这个结论,想必会更加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去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对勾股定理相信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综上看来,在常规学习的同时,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史话,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古今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以及一些著名数学问题的历史典故,还有一些已经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难题和猜想等等,都会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二、在平时解题过程中尽量展示数学美,引导学生乐于学数学
数学究竟美在哪里呢?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得十分中肯:“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法,一个证明优美呢?那就是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
展示数学美,来看如下几个例题:
例1:计算 :111111111×111111111=
这个题目学生一般会感到茫然无从下手,用笔算需要花去大量时间,而且还不一定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用计算器算,一般计算器得到的也是一个近似值。
我便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规律美来解决。
先看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然后再让学生回头来解决这个题目,学生便顿时明白这个题目答案是多少。
初等数学中还有一种数形结合之美,大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有诗云:数缺形时少知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且看下例:
例2:浙教版八年级下册费马点概念:P所在平面上一点,且,则点叫做的费马点。我们容易知道正三角形的费马点在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那么一般的锐角三角形的费马点怎么画呢?
这个题目常规解法是添线,用代数方法证明三个角都是120°,然而这个方法添线比较困难,几何语言书写无从下手,角度计算也要下一番功夫,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稳定的特里罗安
图1
  我在教学中就采用了一种作图法,然后再说理解决它,具体如下(图1):
1、分别以锐角三角形ABC的两边为边做正三角形;
2、分别作这两个正三角形的外接圆;
3、根据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的性质来解释∠APC和∠BPC均为120°,从而得到P为费马点。
图2
延边州人事局
图3
  数学当中还有一种图形的组合美和分离美,我们在解题时也经常用到,下面就此来看例3:在八年级上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拓展学习过程中,在作业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中有多少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初看之下肯定很迷茫,无从下手,我在讲解时教给学生把这个图形分解开来,具体可把图2分解为图商务路路通3的四幅子图,子图是课本中常见的图形,同学看到子图就会豁然开朗,知道了解题方法。而后我和学生还对组合和分离方法作了小结,充分掌握这种组合和分离方法的妙用,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追求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学生学数学的动力。数学还有不少的美,如定义之美、图形之美、公式之美、应用之美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玩”数学的良好氛围,在游戏与故事中快乐学数学。
做法1:利用游戏或故事设置教学情境。
寓教于乐是我的教学追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总试图用游戏来引入教学内容,在八年级下册学习5.4中心对称时,我就以一个扑克牌游戏来展开教学的:拿出事先准备的魔术牌,然后让学生代表随机在整副牌中出一张,交给我,我吹口气后再把它插入牌中,然后把整副牌交给那个学生,然后再由他打开牌,尝试了多名同学,我都是成功地到了牌,同学们都议论纷纷,相互讨论原因,还有好多同学问我“诀窍”,我乘机引入了中心对称的教学。那堂课上下来效果十分的好,据说有些同学回家后还不忘向父母 “炫耀”学到的本领。
还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直棱柱的点数、面数、棱数的关系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路人甲去点心店吃面,因没有带钱,扔下筷子(比喻棱)想溜走,但被老板发现,最后摸摸口袋拿出两分钱,只得向老板承认错误。听完故事后学生哈哈大笑,在后来的作业中学生都表现出了对关系式的深刻记忆,关于此知识点的应用正确率百分之百,而且后来碰到数理化公式记忆时,别的老师说我班的学生都会编故事来记忆。听到这,我由衷地笑了。
做法2:在学习园地和班会课中渗透数学故事。
我把中国数学史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整理好,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中国古代的刘徽、祖冲之;当代的华罗庚、陈省身好像就坐在学生中间,他们热爱和钻研数学的精神时刻指引着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数学。
另外在班队课中,我也经常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上优秀数学家的故事,以此来教导学生的做人、学习。虽然学生将来未必能成为名人,但通过此,也许他们能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得到一份别样的“知识”,更能得到一份欢乐,这个可能比单纯地学习数学更加重要!事件监控
也许有人会说,数学美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是的,数学家也许我们接触不到,但我们宁波
有陈守礼老先生,余姚有张淼老师,他们经常诗画人生,融数学于诗内,谈论交流,堪称我们身边享受数学美的典范!作为数学老师,我想我也应该有这样一个理想。当然,要想让学生真正快乐地学习数学,唯有让学生“热爱数学”。以上所讲仅是我这3年中所做的一些很肤浅的尝试,如何在教学中让自己和学生享受到数学的美,让学生真正学的轻松,我将会继续探索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3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559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数学   学习   同学   故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