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资料12 乌附剂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乌附剂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
顾贞祥
  乌头附子,都是毛莨科植物双兰菊的球根,气味辛温有毒,神农本草经首先纪录它们的功用说:“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踒癖,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聚,血瘕金疮;乌头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后医家如元素、宏景、东垣等,都续有发明,至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蒐集自秦汉以来,使用乌附的新旧方剂165首,加以总结,扩充了乌附的适应证为:“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痉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虐瘴气,久病反胃
噎膈,癰疽不敛,久漏冷疮。”他更引述了很多学者对本品性能和配伍方面的意见,其中富有代表性的,如虞抟说:“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戴元礼说:“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赵嗣真说:“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王好古说:“乌附非身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以补火须防涸水。”这说明了中医对乌附的传统观念,是认为具有强烈的兴奋和刺激性的药物,作用普及于全身,常因配伍药物的不同,而表现着各种不同的疗效。
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  近年来科学实验报道,确定本品是一种麻醉物,含有多种乌头赝硷,能使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发生麻痹,大量内服,能兴奋副交感神经而抑制心脏的活动,这和祖国医学一向把乌附当作兴奋刺激剂的传统观念,似乎是有矛盾,但是我们进一步分析祖国医学文选中,关于乌附剂的使用剂量和配伍方法,那末这二种说法的实际内容,是可以被理解为完全符合而统一的,现在根据经方家张仲景氏对乌附剂的使用规律,分三点来加以说明:①仲景对一般阳虚病例,临床上有多汗形寒脉沉等衰弱现象,但还没有到达虚脱程度的,是使用乌附剂的第一类对象,常用炮附子一枚,分三次内服,剂量很小,例如:太阳病汗漏恶风
的用桂枝加附子汤,发汗病不解反恶寒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的用附子泻心汤,少阴病反发热的用麻附细辛或麻附甘草汤,其目的在乎娠奋身体活力,以加强抗病机能,现代药理学
卫慧作品           
               
断裂基因行政三分制                    证明:“机体对小量麻醉药的反应是兴奋而不是麻醉。”、、古卡硷等,都具有这种特性,因此我们认识到:“麻醉是指乌附的本质,而兴奋是指通过剂量掌握后的疗效。”②仲景应用乌附剂的第二类对象,是亡阳虚脱病例,临床表现有神萎悴、手足厥冷、脉细如丝、汗出如雨、以及吐利、烦躁、恶寒、拘急等危急症状,目的在乎急救心脏,挽回循环衰竭,例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姜附汤、白通及加猪胆汁汤等,其主要药物,都是以中等量的生附子与干姜相配,更随兼证的不同,酌加参、苓、炙草、葱白、人尿、胆汁等品,事实告诉我们:“单味药的化验结果,常与其经复方配合后的实际作用,不相一致。”朱颜用四逆汤浸剂(附子干姜甘草合剂),注射于蟾蜍的腹静脉后,进行观察,证明有显著的强心增压作用,因此我们体会到:“麻醉是指乌附
单味药的性能,而兴奋和刺激,是指运用配伍技巧后所获得的结果。”③为了达到镇痛目的而单纯利用乌附的麻醉性能的,是仲景使用乌附剂的第三类对象,剂量极大(炮乌附一至五枚),例如:梗阻性疼痛的大乌头煎,发作性肋间神经痛的薏苡附子散,以及外用偏头痛的头风摩散,这三方的组成,非常简单,除乌头或附子外,作为配伍药物的,只是调味润肠的蜂蜜(大乌头煎),营养利尿的薏苡(薏苡附子散),和引湿防腐的食盐(头风摩散)而已,这很明显的指出乌附是发挥止痛疗效的主药,不过仲景把它们分别列入寒疝、胸痹、中风篇里,说明在古人的心目中,认为止痛的机转,是由于散寒、豁痹、祛风的结果,而没有意味到麻醉的作用;又如:风湿症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一般意见,应用苍术。)、甘草附子汤,历节风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以及寒疝的乌头桂枝汤等,也都是以剧痛为主证,乌附为主药,不过在这几首处方中,除白术附子汤外,都与桂枝或麻黄相配,根据现代药理知识,桂枝有活泼血液循环的作用,麻黄有兴奋交感神经的功能,这或许足以减轻或拮抗乌附对心脏的抑制与麻痹,此种不成熟的意见,尚须留待今后科学实验的证明。实际上大量乌附剂在临床应用时所产生的中毒麻痹现象,仲景是非常熟悉而特别加以重视的,例如:白术附子汤方后说:“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乌头桂枝汤方后说:“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大乌头煎方
后说:“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甘草附子汤方后说:“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他忠实地记载着大
           
施工进度管理
               
                    量乌附剂的强烈反应情况,并谆谆告诫关于服用剂量的法度,不过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同,把乌附剂的麻醉作用,认为是兴奋刺激现象罢了。
  王氏究原方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 疾即用乌头。”因此中医在习惯上认为乌头治风,当作镇痉镇痛药,赏用于偻麻质斯、神经痛等症,附子治寒,当作强心强壮药,赏用于贫血衰弱、循环障碍、慢性下痢、冷脓肿等疾患,但考诸实际,乌头和附子,是同种植物的球根,不过乌头是母根,附子是幼根,它们有效成份的含量,容有不齐,但是性质应无二致在仲景的处方中,并不能证实乌头与附子,对治风治寒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例如:历节属风,篇中乌头汤,用的是乌头,而桂枝芍药知母汤,用的却是附子,寒疝属寒,篇中附子粳米汤、
大黄附子汤,用的都是附子,而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用的却都是乌头。药物既可通用,其性效理当相同,再从使用的剂量来研究,仲景用生附子,不超过大者一枚,炮附子不超过三枚,而乌头则可以用至五枚,其中虽关联着配伍方法和目的等几种不同的因素,但药物成份的浓淡,也无疑的决定着用量的多寡,因此主观地认为乌头和附子的区别,是在量而不在质,李时珍说:“乌头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他也早已抱着和王氏不同的见解了。
  乌附剂具有强大的强心、兴奋和镇痛作用,在中医的正确辨症、和适当配伍下,常能充份发挥补偏救弊,起死回生的辉煌疗效,反之若使用不当,或配伍失宜,副作用也相当剧烈,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乌附剂在中医的成绩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关系!东邦汉医丹波元简,辑观聚方要补一书,汇集我国历代医学文选,上起周秦,下迄明清,计122种(包括日本及朝鲜文选各三种),采录其中著名方剂2700余首,以类相从,分为90门,其中使用乌附的,有300余首,占总数的九份之一以上,分布面达61门,举凡伤寒、杂病、妇产、婴幼、五官、花柳、以及疮疡、外伤等科,都有其适应症的存在,乌附剂的范围,又是何等的广泛!为此不揣浅陋,综合各种新旧学说,就乌附剂的性能效用配伍方法等,加以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如上;并愿就作者见闻所及,结合点滴的临床实验,部份地讨
论几首以附子为主药的成方与合剂如下,提供同志们研究和指正。
姬林芳  1.麻黄附子甘草汤 本方用炮附子与麻黄相配,治少阴病反发热无里证而脉沉者,目的在温经发汗,若症情较剧,或更兼痰饮水气之变者,以细辛易甘草,名麻黄附子细辛汤,一般急性热病的
           
               
                    前驱期,由于抗病而发热,正气不足而脉沉不发汗,病毒无从排泄,不温经,心脏势将衰竭,本方品味不多,而具有安内攘外、扶正达邪之功,作者屡次应用于小儿麻疹的感染初期,疹子尚未见点,症见身热不扬,神情困倦,心音微弱、喘促痰鸣,面苍白,并有轻度发绀现象,得麻附甘草汤后,遍身微汗,喘减息平,面渐转红润,精神亦显见活泼,随着痧子也顺利透发,以至痊愈。瑞安姜佐景先生,用加味麻附细辛汤,小儿嗜睡症,这是一面利用的精神中枢兴奋作用,一面更配合附子,以振起机体的活动能力,收效的卓越,自在意料之中。
  2.桂枝加附子汤 本方以炮附子配合整个桂枝汤,治太阳病汗漏、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目的在扶阳敛汗,作者曾应用于急性热病患者,因过汗伤阳而还未至虚脱地步的病例;又酌加参、耆、龙、牡等药,慢性病患者,有自汗,盗汗,而见高度衰弱困倦的病例,奏效都非常正确。川沙陆渊雷先生,解释本方症的小便难为津伤,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为阳虚,并根据内经阴阳互根之义,畅论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兹节录其大意如次:“生活力借原浆以发动,原浆亦借生活力以滋生,故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故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阳明病之津液干枯,津伤而阳不亡也,撤其热则津自复,少阴病之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也,回其阳则津自生,凡病至心脏衰弱,脉微欲绝者,其津液无有不伤,原浆无有不损,是不但阳虚,其阴亦伤矣,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生其津,良以附子之刺激,普及于全身细胞,使各脏器平均兴奋,则津液同时滋生,原浆不致竭绝,故一度刺激之后,绝无衰弱反应。”至理名言,耐人寻味。
  3.变相真武汤 本方以炮附子与柴胡相配,更有人参、茯苓、吴萸、薤白、半夏等副药,治少阳病而有内陷入阴之倾向者,系舒驰远所创作武进恽铁樵先生,特别赏用,有治验多则,载药盦医案,作者效颦学步,亦曾以本方治愈湿温伤寒危笃病例数起,特记录其临床
症状,和方意药效如下:湿温伤寒经一至二周以后,常见高热弛张不退,胃胁满闷,脾脏肿大,神情困倦,意识模糊,脉搏细数,每分钟达120次以上,舌淡无神,苔腻且干,若再误用寒凉,每致不救,本方以柴胡疏解少阳,薤、萸、苓、夏温运化湿,附子、人参益阳扶正,倘更兼见肌肤叹燥,唇舌枯萎者,酌加鲜生地、元参、石斛等品,一二剂后,由于阳回湿化,正充邪解,因此高热渐退,神志渐清,脉搏也渐转和缓,症情的化
           
               
                    险为夷,附子当居首功。
  4.附子泻心汤 本方以炮附子与芩、连、大黄相配,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伤寒论通例,胃每称心下、芩、连、大黄,又多赏用于消化系统疾患,因此作者常以本方急性食物中毒,而有心脏衰弱倾向的病例,临床上以脘腹绞痛、泄利不畅、干呕心烦,更兼汗多、肢冷、脉弱等主要证候为指标,每能一药而愈。类聚方广义称:“老人停食闷瞀,晕倒不省人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彷佛中风者,谓之食郁,宜本方。”辨症选方,识见独到,足供后学取法。
  5.肘后赤石脂汤 本方以炮附子与赤石脂干姜等相配,葛仙翁首先指出:“治伤寒若下脓血者。”陆渊雷先生因而认为系伤寒肠出血之主方,经试用获效,并介绍其经过说:“曾诊一妇人,年三十余岁,腹微痛,下溏粪及黏液、杂以鲜红血星,舌苔垢腻,脉搏沉数,手足微冷,胃腹有白小水泡,予本方加阿胶、粳米,二服血止,调治十日,杖而能起,此病虽无细菌诊断,然询其经过证候,全 是湿温症,因知是伤寒肠出血无疑。”真知灼见,令人敬佩。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40: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550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附子   乌头   治疗   配伍   兴奋   作用   应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