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丽1,王绍斌23,石铁矛3,王福刚3 
侯永庭
(1.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部,辽宁沈阳110161;2.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3.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凸显的问题,并就评价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构建过程提出了不因地域不同的确定评价因子的筛选,及从景观安全格局出发的生态居住区整个生命周期的演替过程的评价体系理论。关键词 生态居住区;生态评价;评价指标;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S7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28-12485-02Study on the E valu ation I ndex System of E cological R esidential A rea
ZH ANG Li et al  (Departm ant of G raduate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61)
Abstract  T 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s of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highlighted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t h om e and abroad were sum up.Based on the sele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screening of different determ inate e 2valuation factors in different regions dur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ss ,starting from th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the theor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succession process of the wh ole
life cycle in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was put forward.K ey w ords  E 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E cological evaluation ;E valuation index ;Index system
作者简介 张丽(1983-),女,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
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3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8209208
1 开展生态居住区评价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城镇建设的投入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居环境的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已提到中央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放到一个文明的高度,说明了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生态居住区(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mmunity )在国外常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社区(sustainable community )、绿社区(green
community )或健康社区(health community )[2]。所谓生态居住
区,就是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综合运用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设计、组织住宅内外空间的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地达到小区内部、外部之间的环境平衡和循环使用,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3]。
生态居住区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居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生态居住区的评价是指从生态居住小区的内涵出发建立,小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配套设施、绿地系统、生态兼容性、容积率等量化指标和技术要素,通过对一个居住区各量化指标和技术要素进行数学模式处理,给出这个小区的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开展生态居住区评价工作,有助于指导居住区建设,使居住区生态系统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居住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2 国内外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在建立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美国的LEE D 标准,荷兰的E co -Quantum
标准等。各国所制定的生态居住区评价体系普遍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类列表法,把几大类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并通过对各层次指标的评估分析导出对整体的评价,从而构架出整个居住区指标体系的模型[2]。较多评估体系采用计分形式,以直观的数值显示评价对象的“绿程度”,还有些体系采用计算机辅助程序,开发了自己的评估软件。当生态居住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类列表、量化打分的方法时,由于各个评分点相对于住宅环境表现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如何使得各项评分的分值与该项指标对居住区环境的影响效果成比例,此时便需要有表达指标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数值,权重系数表现的就是各评估因素在某一地区相对其他因素的重要性。但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由于仍缺乏全面的研究和认识,还很难客观、严谨地定出建筑对环境的各项影响孰轻孰重,因此权重问题便成为各个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难点。通常都采用以“共识”为基础的权重系统,即通过征求政府决策人员、专家学者、材料生产商和环保组织等各方面的意见,在各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订完成。这种权重数值是“经验值”。采用什么权重系统的评估体系最为合理,仍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
国内对居住区的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评价的较少,且建立的评价模型和形成的评价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均集中在上海、杭州、天津等个别大型城市。张忠秀与王建廷等(2002)以梅江生态示范区建设技术为案例,编写了《天津市生态居住区建设技术规程》,规程的编制将生态居住区看作多重因素组成的系统,在技术要素的确定以及评价要素制定上力求实现整体优化,注重各评价要素的相互关联性。顾湘等
(2000)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居住区综合评判的模型和指
标体系,综合考虑了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物业管理、工程质量、配套设施等大因素,划分二级因素建立多级综合评判模型,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解决了不同居住区的地区、地形、地貌及市政设施、建设时期等情况的影响因素,能够客观而综合的对居住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石纯、黄孟沧(2003)在评述34份规划与评价报告中关于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情况时,从生态居住区的内涵出发,新增并修正了部分指标。新增了:“与总体布局的合理性”、“与区域规划的相容性”、“最少光照时间”、“停车位”、“综合管理能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8,36(28):12485-12486,12491               责任编辑 夏静 责任校对 傅真治
力”,修改了:“绿化的树种配置”、“容积率”(代替建筑密度)指标。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是从人类生态学的观点来评述居住环境适宜性的。人类生态学与自然生态学的不同在于后者主要以整体环境和谐为中心,而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人类文化与环境关系的科学[3]。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以下简称《评估手册》)的体系结构与美国LEE D的体系结构类似,分为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和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5大评估指标体系。
不同点在于参与评估的居住区没有唯一的综合得分,而是当居住区的上述5大指标都在60分以上时就可被认定为绿生态住宅,分体系得分在80分以上者可进行绿生态住宅单项认定。该《评估手册》对推动我国生态居住区建设的评估与认证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目前已有广州、北京、天津、西安、成都、沈阳、常州等城市的住宅开发项目申请参与了评估。但《评估手册》由于缺乏必要的权重,它虽然可以评定出居住区单方面的生态环境效益,但却不能对小区的整体生态性能作一个直观的表达。
3 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的参考标准 
3.1.1 国家、行业和地方制定的标准[4]。生态居住区部分评价指标值的确定,参考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制定的相关标准。在生态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方面,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绿生态住宅小区设计要点与技术导则》,这是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发布的有关生态居住区的唯一参考标准。
3.1.2 类比标准[4]。类比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参考生态城市的指标研究,如土地适宜度分析及社会经济指标等;②参考国外相关的可持续居住区指标体系,吸取其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国居住区的相应标准。
3.1.3 应用已判定的科学研究结果。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已判定的指标,如保障生态安全和景观安全格局的绿地率要求、水环境中的卫生指标等,均可作为评价标准或参考标准。
3.1.4 居住区实地调查打分[4]。定性指标如居住区文化、居住区服务管理等,可通过适宜、完善等软指标来指示,并可以通过调查表打分等模糊评价方法使其定量化;生态居住区定性指标值可根据当地居民对居住区心理愉悦程度和感知的舒适程度等主观感受打分获取。主、客观指标的结合使用使该指标体系更加科学。
3.2 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框架的创建 在指标体系的创建时,采用AHP法,将评价框架划分为经济生态指标、社会生态指标、自然与景观生态指标、技术生态指标和城市演替过程中的动态生态指标5个基础指标项。基础指标项下又分类划分24个指标因子项,如表1。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笔者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见表1)均为“确定性评价指标”,即指标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选取的,指标涵义明确并有代表性,指标能够综合地反映出人对环境的各种需求,是在不同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下均适用的指标。在指标的选取上综合前人成果,并基于“以人为本”、科学性和综合性等评价原
表1 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T ab le1 The fram e o f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evalu ation index system 指标项(A)
Index item
指标因子项(B)
Index factor item
分因子项(C)
Sub2factor item
经济生态指标
E con om ic ecology
index
居住区建设成本
居住区内核心产业
国家及城市经济政策
对资源、能源利用情况
产业所创价值及对周边经济的
带动情况
经济政策对居住区的倾斜及经
济辐射情况
社会生态指标
S ocial ecology in2
dex
安全
健康
教育、文化
居民生活和谐
区位交通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
人口密度
居住区综合管理能力
消防通道及设施、抗震系数及
人防设施,区内治安状况
医院和诊所数量、便利程度,居
住区康体设施
各级学校数量和教学质量,居
住区自组织活动情况
邻里关系,生活便利程度
居住区内公共交通线路班次及
可达性、车位数量与住户比
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处置
状况
人口毛密度
各管理单位办事效率及协调性自然与景观生
态指标
Natural and land2
scape ecology in2
dex
水环境系统
声环境系统
光环境系统
热环境与能源系统
风环境系统
小区规划设计
区位环境
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中水回
用率,雨水收集系统
白天及夜间居住区内及室内噪
音等级
道路立体照明系统,朝阳房间
比率,大寒日日照时数
太阳能利用情况、节能设施的
使用内部能耗对环境影响
住宅的通风、防风效果及局部
环流情况
容积率、绿化率及绿化植物配
置,调节微气
候的景观环境
设计
与大型污染源距离及居住区配
套设施情况
技术生态指标
T echnical ecology
index
通讯信息技术
建造技术
智能技术献身艺术 献身爱情
数字电视、电话入户率,宽带入
户率
环保材料的应用,建筑节能比
例,生态化设计的应用情况
周边红外线对射和电子监控及
电子巡更,户内报警及救助
系统
城市演替过程
中的动态生态
指标Dynam ic e2
cology index in大威德金刚
the urban succes2
阻尼电阻
sion process
规划方向与城市总体
规划的相容性
居住区在城市演替过
程中的贡献
演替过程的生态手段
的介入
各种设施的预留和准备能否满
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居住区存续期内对城市熵值
输入爱思唯尔
对重新规划及新建项目的生态
化建设与管理
图1 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路线Fig.1 The tech nical route o f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evalu a2 tion index system苏丹问题
则新增了部分指标。如果把生态居住区看作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生态系统,那么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考虑居住区现状值,也要考虑关键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反映生态居住区的动态特性。因此,笔者提出了生态居住区在“城市演替过程中的动态生态指标”的指标项和“规划方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容性”、
“居住区在城市演替过程中的贡献”、“演替过程的生态手段的介入”、
“居住区建设成本”、
“居住区内核心产业”和“国家及城市经济政策”等指标项及其指标因子
(下转第12491页)
68421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
水土,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土地石漠化的防治应以当地自然条件为基础,以溶沟的植被恢复为重点,以科研力量为依托,恢复适合当地土壤的原生植被类型,引进经济林,最终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4.1 禁止人为砍伐 进行土地石漠化防治,首先应强化人们治理土地石漠化的意识。现有的山地原生植被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形土壤条件下生长的结果,同时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水土的保持,一旦遭受破坏便很难得到恢复,也不容易到可以替代的其他植物种类。因此,要求保护现有的山地植被,禁止人为砍伐。
4.2 退耕还草还林 对于在山坡上开发的不合理耕地,应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退耕还草、还林。不合理的耕地不仅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而且由于土地贫瘠化使得耕地开发成本大于耕地收益,造成资源浪费。当地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引导农民进行逐步的退耕还草还林。同时,应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研制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形土壤条件的草种与林种,以恢复适合生态环境的植被覆盖。
4.3 溶沟内种草植灌木 喀斯特山地的溶沟是最容易保存土壤的地带,也是在有强降雨时被冲刷最严重的地带。溶沟的植被恢复工作,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和重点。应当依靠相关科研单位,采集当地山地土壤和原有植被进行相关分析,研制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且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的草类或
灌木类植物,同时将这些植物以适当的方式种植在溶沟中,最终形成以溶沟为线带动整个山坡为面的植被恢复方式。
4.4 坡地、台地种植经济林 地形相对平坦的山间台地与山顶的平坦部位,土层相对较厚,因此可考虑种植经济林(如果树等)及花卉。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紫外线较强,昼夜温差大,为种植经济林和花卉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如果能种植适合条件的植物种类,可以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合理利用土地,同时种植经济林及花卉所带来的收益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使人们得到真正的益处。
5 结语
贵州地区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发育所形成的峰丛、峰林为土地石漠化提供了地形条件,强降水是土地遭受侵蚀的外在诱发因素。自然条件是贵州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前提和基础,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易发生土地石漠化。近年来,山地及山顶大面积被开发成农业用地,对原生植被的破坏较严重,使土地的保持水土能力骤然下降,脆弱的环境遭受破坏,成为引发该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加速了土地石漠化。
进行土地石漠化防治,首先应强化人们治理土地石漠化的意识,保护现有的山地植被,禁止人为砍伐。对于在山坡上开发的不合理耕地,应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退耕还草、还林。其次,以当地自
然条件为基础,以溶沟的植被恢复为重点,以科研力量为依托,恢复适合当地土壤的原生植被类型,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和重点。再次,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山间台地及山顶的平坦部位,引进经济林,所带来的收益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最终使人们得到真正的益处。
参考文献
[1]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
第四纪研究,2003,23(6):657-666.
[2]熊康宁,黎平,周忠发,等.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 IS典型研究———以
贵州省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26-28,45.
[3]孙承兴,王世杰,周德全,等.碳酸盐岩酸不溶物作为贵州岩溶区红
风化壳主要物质来源的证据[J].矿物学报,2002,22(3):235-242. [4]王世杰,季宏兵,欧阳自远,等.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
[J].中国科学(D辑),1999,29(5):441-449.
[5]王世杰,孙承兴,冯志刚.发育完整的灰岩风化壳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
特征[J].矿物学报,2002,22(1):19-29.
(上接第12486页)
项。在对具体的各城市、地区居住区的研究评价中,采取如图1所示的技术路线,在不同地区的评价指标的选取上,除确定指标的应用,还要结合当地情况和地域等特征选取地域性评价指标,以对居住区的现状和未来有综合、科学的评价。
  在如表1所示的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经济生态指标”项下新发展了3个指标因子:“居住区建设成本”、
“居住区内核心产业”和“国家及城市经济政策”,分因子概述为“对资源、能源利用情况”、
“产业所创价值及对周边经济的带动情况”和“经济政策对居住区的倾斜及经济辐射情况”。现在的居住区建设中对住宅户型面积盲目的求大,装修过程中使用大量材料,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过大的住宅空间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是负面的,这种周期性的大规模的活动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负担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把“居住区建设成本”作为此评价体系分因子中权重较大的新增因子。4 结论与讨论
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用相同的指标评价和指导建设是不科学的,因此在居住区建设实践中,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正,增加部分能反映当地居民对环境需求的指标,为下一步的综合评价打好基础,更好地指导生态居住区的建设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居住区的评价结果不仅代表居住区人居环境的适宜度,还代表以居住区为域的体素质,当这种素质具有代表性时,说明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健康的。
该体系系笔者多年研究的雏形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有:①如何通过学科交叉科学利用系统分析法、模糊数学法、专家评价法等评价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以科学确定生态居住区评价因子权重。②G IS等相关软件的应用解决大气局部环流确定风场等景观安全格局。③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城市演替过程动态生态指标的提出作为该文的创新点之一,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概念和指标体系。
④确定性评价指标作为该文新提出的概念,其框架下的具体指标也要随着国家、社会及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完善。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R].2007.
[2]周建飞,曾光明,焦胜,等.生态居住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
究[J].安全与环境报,2005,5(2):24-27.
[3]石纯,黄孟沧.居住区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
2003,22(8):564-572.
[4]田美荣,高吉喜,张彪,等.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
科学研究,2007(3):87-92.
19421
36卷28期                梁丹丹等 贵州土地石漠化原因及防治初探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4:2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537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居住区   生态   评价   指标   环境   指标体系   土地   城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