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茶的研究进展

藤茶的研究进展1
平政,蒋才武
广西中医学院,南宁(530001)
E-mail:pingzheng@sogou
摘要:本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对药食两用植物—藤茶的研究进展,提示了藤茶药用资源的研究开发前景。
关键词: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应用,研究进展
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 W.T.Wang],是葡萄科(Vitaceae Michx)蛇葡萄属(Ampelopsis)的一种野生木质落叶藤本植物,俗称山甜茶、甘露茶、白毛猴、白茶、白茶饼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我国壮族和瑶族百姓将其幼嫩茎叶,经揉制、干燥用于感冒、发热、风湿病、中暑、头晕、肠胃不适等症,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文献报道藤茶及其提取物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镇痛、广谱抗菌、降血糖、降
血脂、保肝等作用。药理实验证明其功效主要是由黄酮类化合物尤其是二氢杨梅树皮素(Dihydromyricetin)和杨梅树皮素(Myricetin)所致。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藤茶中黄酮总含量高达40%左右,其中二氢杨梅树皮素的含量20%以上,杨梅素的含量1.6%以上 [1],这惊人的高含量预示着藤茶有极大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对藤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概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藤茶化学成分的种类
周天达[2]等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3,3’,5,5’7-六羟基-2,3-二氢黄酮醇,即二氢杨梅素(简称DMY}。何桂霞[3]等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得另一种黄酮类化合物3,5,7,3,4,5-六羟基黄酮,即杨梅树皮素(简称MYR)。进一步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羟基-3-甲氧基异黄烷-7-0-a-L-鼠李糖(1→6)-β-D-葡萄糖甙即藤茶甙(grossedentataside)、橙皮素、二氢槲皮素、芹菜素、山萘酚[4][5];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槲皮素、槲皮素-3-O-ß-D-葡萄糖苷,花旗松素、洋芹素、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没食子酰-β-D-葡萄糖、没食子酸乙酯、棕榈酸、没食子酸甲酯[6][7];从正定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羟基-3’-甲氧基异黄烷-7-O-吡喃鼠李糖甙即藤茶素(grossedentatasin)[8];从乙醚浸膏中分离得杨梅苷[9];从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ß-谷甾醇、豆甾醇和齐墩果酸[4]。
显齿蛇葡萄中含有挥发油成分,从中分离出28种香气成分,主要有反-2-己烯醛、苯乙烯、三甲基-7-吡嗪、苯乙醛、α-萜品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紫罗酮、顺茉莉酮、雪松醇、6,10,14-三甲基地-十五烷酮等[10];富含多种微量元素,Fe(245.00µg.g-1)、Cu(21.00µg.g-1)、Zn(56.60µg.g-1)、Ca(322.00µg.g-1)、Mg(2265.00µg.g-1)、Mn(600.00µg.g-1)、Se(0.18µg.g-1)、Na(62.50µg.g-1)、F(24.30µg.g-1)、I(0.21µg.g-1)、K(15625.50µg.g-1)及Co(0.50µg.g-1)[11]。熊皓平等[12]研究表明显齿蛇葡萄水浸出物近50%,多酚类化合物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562002) 项目的资助。
约20%,水溶性糖约15%,氨基酸约5%,黄酮类化合武汉量大于30%,水溶性蛋白质约0.7%,总灰分7.1%左右。物含量大于30%,水溶性蛋白质约0.7%,总灰分7.1%左右。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定量分析
对藤茶中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最为系统和成熟。一般的工艺流程如下:原料经脱脂脱后,一般以80%-95%乙醇浸泡或回流提取得到总黄酮,也可以甲醇回流或用水煎煮法提取得到总黄酮粗提物;依据藤茶黄酮溶于热水不溶于冷水、以及两种组分在乙醇、甲醇、丙酮中的溶
解性差异对总黄酮提取液采用除醇、重结晶、过柱等方法加以分离,可得到DMY、MYR两种主要活性成分。
李卫[13]以藤茶为原料,以水为提取剂,对藤茶中的二氢杨梅素进行逆流提取,研究表明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用PH8-9的沸水提取60min。杨玲[14]等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微波辅助萃取DMY的最佳工艺参数,即提取温度为95℃,微波加热时间为15min,料液比为1:20。此时DMY的得率可达到27.33%。王岩[15]等以DMY为含量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选,实验结果表明乙醇浓度和提取次数对DMY提取量的影响有显著意义而乙醇用量和提取时间影响较小,试验确定最佳工艺为80%乙醇,10倍药材量,加热回流两次,60min/次。
高效液相谱法和RP-HPLC法在定量分析中应用广泛。覃洁萍[16]以ZrOCl2·8H20为络合剂,用差示分光光度法,最大吸收波长为318nm,测得广西瑶族藤茶中总黄酮含量37%-46%,DMY35%-41%,MYR1.06%-1.23%,藤茶样品溶液中黄酮类成分与ZrOCl2络合前后的吸光度差值与黄酮类成分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而样品中共存的其它组分如叶绿素等由于在此波长下不发生吸收性质改变对测定无影响,此法较好地解决了背景吸收的问题,可省略除叶绿素这一步骤,使测定更加简便。李瑛琦[17]研究了可以实现同时对DMY和MYR进行含量测定的HPLC法谱条件:以乙腈一2%冰醋酸(23:77,v/v)作流动相,以275nm作为检测波长时,二者均有较高的灵敏度,测得DMY和MYR(江西产藤茶)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3.5mg.g-1(RSD=2.5%)和17.0mg.g-1(RSD=3.0%)。王岩[19]等运用RP-H
PLC法对藤茶DMY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1.3 质量控制方法
对中草药及其制成品中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评价其质量是中药现代化及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问题之一。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可以作为衡量不同的产地、采摘不同季节的藤茶的质量评价标准指标。熊皓平[18]以二氢杨梅素为标样,选择波长294nm,采用三氯化铝分光光度法,建立了藤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李瑛琦等[17]将DMY和MYR 作为指标成分,建立了两种成分的对照品质量标准和藤茶药材的质量标准,为该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参考。
2. 药理作用研究
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藤茶有广泛而显著的药理作用,黄酮类成分尤其是二氢杨梅树皮素和杨梅树皮素是主要药效成分,对前人近年来对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的研究综述如下:
2.1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实验文献报道不一致。长期毒性实验表明藤茶无明显毒性。藤茶水煎液灌胃的最大耐受量为
18g.kg-1;藤茶乙醇提取液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为18g.kg-1,藤茶乙醇提取液小鼠腹腔注射为LD50为9.65±1.38g.kg-1。藤茶总黄酮(Tengcha flavonoids,简称TCF)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为22.5g.kg-1。DMY小鼠ig最大耐受量为5g.kg-1,小鼠腹腔注射LD50及其可信限为1.41±0.13g.kg-1(P=0.95)。MYR家兔皮下注射致死量为8-10g.kg-1[19]。广西藤茶总黄酮1.5g.kg-1和0.3g.kg-1(为临床日用量的50倍和10倍)大鼠灌胃12周,结果大小剂量组动物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20]。
2.2 降血糖作用
藤茶中黄酮类成分对多种动物模型有降血糖作用。TCF0.10g·kg-1灌胃5d能显著降低阴虚小鼠的血糖水平,灌胃7d显著降低饥饿小鼠的血糖和肝糖原含量;TCF 0.05g·kg-1小鼠灌胃给药9d能明显改善氢化可的松诱发小鼠的胰岛素抗性;0.10g·kg-1小鼠灌胃30d能显著降低链脲霉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作用。DMY(纯度为98.4%)0.25g.kg-1小鼠灌胃7d能明显抑制四氧嘧啶诱导的小鼠血糖升高;0.125g.kg-1小鼠灌胃7d能明显抑制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血糖升高;0.125g.kg-1给药1h后可使葡萄糖负荷小鼠的血糖显著降低,但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0.125和0.25g.kg-1灌胃给药30d可以抑制链脲霉素诱导的大鼠血糖升高,升高其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减轻胰腺组织中淋巴细胞的浸润炎症反应,增加胰岛的数目[20-22]。MYR0.125g·kg-1灌胃7d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对葡萄
糖引起的血糖升高在0.5h和1.0h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在1.0h时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正常小鼠的血糖值未见明显影响[23]。
2.3 抗氧化作用
文献报道了藤茶中黄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何桂霞[24]等报道了TCF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黄嘌呤-黄嘌呤系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产生,半数清除量IC50为14.7µg.ml-1;能有效抑制自发性和Cys-Fe2+诱导的大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半数清除量EC50分别为9.4µg.ml-1、38.1µg.ml-1;TCF2.5µg.ml-1、20µg.ml-1、40µg.ml-1对大鼠肝线粒体MDA的清除率分别为10.32%、27.58%、33.32%,认为TCF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张友胜[25]等报道DMY在0.01%-0.04%(wt)范围内对稳定自由基DPPH的清除率达73.3%~91.5%;在FeSO4-依他酸引发的亚油酸过氧化体系中0.01%-0.04%(wt)范围内剂量依赖性抑制亚油酸过氧化物LPO的产生,效果等同或优于常用抗氧化剂TBHQ。罗祖友[26]讨了藤茶多糖(AGP)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AGP浓度5mg.ml-1时还原能力强于2µl.ml-1VE和30µl.ml-1VC体系,且还原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在化学模拟体系中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活性氧的产生;AGP体外能够提高小鼠血清抗活性氧能力;抑制H2O2诱导的体外小鼠红细胞溶血,抑制小鼠肝组织匀浆及肝线粒体MDA的生成和肝线粒体肿胀,说明AGP在体外具有抗氧化作用。AGP0.5-10.0mg.ml-1腹腔注射150mg.kg-1.bw.d-112d能够显著减少小鼠体内肝组织MDA的生成,表明AGP具有一定的体内抗氧化作用。
2.4 保肝作用
何桂霞[27]报道了DMY0.05、0.1g·kg-1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CCl4致小鼠肝损伤血清丙氨
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升高,降低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增强SOD的活性,减轻CCl4对肝脏细胞的病理损伤;能显著地抑制异硫氰酸萘酯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和总胆红素(T-BIL)的升高,减轻肝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DMY0.05、0.10g.kg-1灌胃7d能明显抑制D-半乳糖胺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的升高,并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DMY0.05、0.10g.kg-1灌胃7d能明显抑制D-半乳糖胺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的升高,并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28]。郑洁静[29]通过对小鼠的拘束负荷建立了应激性肝损伤模型,结果显示TCF125mg.ml-1、250mg.ml-1、500mg.ml-1经口给药4d能显著提高拘束负荷引起的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匀浆的抗氧化能力指数,提高肝维生素C含量和谷胱甘肽水平,显示TCF和其有效成分DMY对应激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2.5 抗肿瘤作用
DMY0.420mmol.kg-1和0.560mmol.kg-1剂量组小鼠含药血清能有效抑制B16黑素瘤细胞,抑制率分
别为32.34%和75.08%,使G1期及G2M期的B16黑素瘤细胞量明显增加,S 期的瘤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分裂增值指数降低,认为DMY可以阻滞细胞G1期向S期的进程,造成G1期的细胞堆积,阻断细胞的DNA合成和复制,从而起到阻断细胞增值的作用,并认为DMY可能以原型物形式起作用,抑制细胞的DNA合成;进一步研究发现20、40、80µmol·L-1DMY均能明显抑制BI6细胞的侵袭、运动和粘附。由于癌细胞的侵袭与其运动和粘附有关,故推测蛇葡萄素抑制小鼠黑素瘤的运动和粘附是其抗侵袭的可能机制。DMY20%含药血清对体外肉瘤细胞(S180)、肝癌细胞(H22)、白血病细胞株(L1210)的抑制率依次为41.17%、37.44%和30.83%[30-32]。表明DMY在体外有抗肿瘤作用。藤茶提取物150mgkg-1d-1、300mgkg-1d-1、600mgkg-1d-1小鼠灌胃给药14d对S180肉瘤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2.7%、23.5%、21.2%,对荷H22瘤细胞的抑制率达到或接近30%以上[33]。显示DMY在体内有抑制肿瘤的活性。
如何选购家庭影院2.6 抗菌作用
TCF对口腔常见致病菌金葡萄球菌(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乙球菌)、大肠埃希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88、300、900、575µg.ml-1,对临床分离的金葡菌作用更强,MIC为22µg.ml-1;对普通变形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白甲丝酵母菌的MIC大于1000µg.ml-1,但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从MIC50和MIC90来看,金葡菌、表葡菌、乙链菌、大肠埃希菌和临床分离的金葡菌、甲链菌对总黄酮敏感;TCF口腔黏膜局部给药,对金葡菌和甲链菌感染的
小鼠有保护作用,存活率分别提高53.8%和38.5%[34]。DMY对大肠杆菌及其分离菌株、金黄葡萄球菌及其临床分离菌、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菌株、铜绿单孢菌五个实验菌株有抑菌作用,其抑菌作用较盐酸黄连素相当或略强,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抑菌活性比中性时增强,随着菌液浓度的升高,MIC 和MBC也相应增加[35]。熊大胜[36]等报道藤茶提取物对金黄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黑曲菌、黄曲菌、青霉菌、交链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抑制浓度为0.07%~1.1%。
2.7 其他
麦大成
李瑛琦[17]研究了DMY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DMY在大鼠体内的药
时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和半衰期均较短,t1/2α为1.2min,t1/2β为13min,表观分布容积V(c)为740ml.kg-1,表明DMY在大鼠体内分布快而广,消除也快。对二氢杨梅素在大树尿样和粪样中的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鉴定,表明DMY在大鼠体内有多种代谢产物硫酸酯结合物,甲基化产物和DMY的自身立体异构化产物;测定了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大鼠粪样及尿样中DMY含量,结果表明口服DMY吸收快但吸收程度较差,胆汁为其主要排泄途径。此研究结果为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有报道TCF能增强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37];TCF0.05、0.10 g·kg-1灌胃给药5d对氢化可的松(HC)致小鼠胸腺和脾脏的萎缩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提示TCF能够提高免疫功能[38]。DMY能够明显抑制NE、KCl、CaCl2兔胸主动脉条的收缩,对高K+去极化致兔胸主动脉条的收缩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NE所致兔胸主动脉条收缩的抑制作用,提示DMY可能对电压依赖性钙通道(PDC)有选择性阻滞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高血压的临床意义极大[39]。
3. 藤茶的传统与现代应用
藤茶味甘淡,性凉,具清热解毒、祛风湿强筋骨等功效。产地众将其嫩叶制成保健茶,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黄疸型肝炎、疮疖等疾病,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目前,藤茶及其制剂在临床上得到了初步的应用。藤茶冲剂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临床上急性咽炎风热证显著。藤茶散外用化脓性皮肤病疗效与氧氟沙星凝胶无显著差异,这与其广谱抗菌的药理作用吻合。藤茶袋泡茶常用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辅助。宁正祥[40]以DMY和蔗糖为底物,糖苷酶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种黄酮葡萄糖苷化合物,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黄酮葡萄糖苷可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回归到正常水平。
许多商家看中藤茶集营养、保健与药理于一身的特点,将其进行了开发。藤茶中水浸出物含量高(近50%),并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糖、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9种必需氨基酸)、矿质元素,尤其是ca,Mg,
Fe,Zn含量较高,还有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活性Se微量元素,以及高含量的多酚类化合物与黄酮类化合物,有良好的保健功能,适于开发成各种保健品和类茶饮料。如福建宁远将其开发为袋泡茶宁华藤茶、含化片、饮料。张雁[41]等进行了显齿蛇葡萄保健果冻的研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用藤茶提取液研制出藤茶保健饮料等。
4. 小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药研究者纷纷把目光投向天然药物的开发和应用中。藤茶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目前在藤茶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提取工艺以及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保肝、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在危害严重的内科病的应用上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应该在总结以往民间用药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药理作用分析和临床验证,寻主要的药效学物质基础,探明其作用机制的“黑匣子”, 用化学或生物发酵的方法对活性单体化学物进行结构改造,以增加其疗效,开发出更好的药品为广大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桂霞, 何, 裴刚,等. 瑶族藤茶中总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J]. 湖南中医药学报, 1999, 5(12): 30.
[2]周天达,周雪仙.藤茶中双氢黄酮醇的分离、结构鉴定及药理活性[J].中国药学杂志, 1996, 31(8): 458.
[3]何桂霞. 藤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药理作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4.
园林设计
[4]王定勇, 刘佳铭, 张骏德. 显齿蛇葡萄化学成分研究[J]. 亚热带植物通讯, 1998, 27(2): 39.
[5]王定勇. 藤茶甙的分离和结构确定[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12(4): 43.
[6]张友胜, 杨伟丽,崔春. 显齿蛇葡萄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 2003, 34(5): 402.
[7]覃洁萍, 许学键, 李剑江. 广西藤茶化学成分的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7, 12, 9(4): 41.
[8]王定勇,许素英. 藤茶素的分离和结构确定[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2(2): 607.
[9]袁阿兴.显齿蛇葡萄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1998, 23(6): 359
[10]王华夫,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6, 8(4): 47.
[11]薛慧. 恩施来凤藤茶微量元素的分析及其保健功能探讨[J]. 广东微量元素杂志, 2004, 11(8):
[12]熊皓平,何国庆, 杨伟丽. 显齿蛇葡萄生化成分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 2004, 4(3): 68.
[13]李卫, 宁正祥. 逆流法提取二氢杨梅素研究[J]. 食品科学, 2004, 25(11): 192.尾翼的作用
[14]杨玲, 郑成, 韦滕幼. 从藤茶中提取二氢杨梅素的微波萃取工艺研究[J]. 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 2005, 17(5): 636.
[15]王岩, 王婴, 周莉玲,等. 正交试验法优选藤茶的提取工艺[J].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4): 302.
[16]覃洁萍, 梁山丹, 何翠薇. 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广西瑶族藤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J].中草药, 2002, 33(7): 607.
好书搜索
[17]李瑛琦. 瑶族藤茶质量标准及主要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沈阳药科大学, 2003.
[18]熊皓平, 杨伟丽, 何国庆.分光光度法测定显齿蛇葡萄总黄酮含量[J].食品科学,2004,25(2):144
[19]李若存, 张蓓. 甜茶藤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 2001, 24(4): 304.
[20]钟正贤, 周桂芬, 陈学芬等. 广西藤茶总黄酮的长期毒性试验[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4):193
[20]钟正贤, 周桂芬, 陈学芬. 藤茶总黄酮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4, 11(4): 224.
[21]覃洁萍, 钟正贤, 周桂芬,等. 二氢杨梅素降血糖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1, 18(5): 351.
[22]钟正贤, 覃洁萍, 陈学芬,等. 双氢杨梅素对链脲霉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J]. 广西科学, 2000, 7(3): 203.
[23]钟正贤, 陈学芬, 周桂芬. 广西藤茶中杨梅树皮素降血糖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3, 20(6): 466.
[24]何桂霞, 杜方麓, 杨伟丽. 藤茶总黄酮清除氧自由基与抗脂质过氧化作用[J]. 中药材, 2003, 26(5): 338.
[25]Zhang You-sheng, Ning Zheng-xiang, Yang Shu-zhen.Antioxidation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dihydromyricetin from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Acta Pharmaceuutica Sinica, 2003, 38(4): 241.
[26]罗祖友, 严奉伟, 薛照辉[J].食品化学, 2004, 25(11): 291-294.
[27]何桂霞, 李玲, 肖锦仁. 裴刚. 藤茶总黄酮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4(4): 7.
[28]钟正贤, 周桂芬, 陈学芬. 广西藤茶中双氢杨梅树皮素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2, 9(3): 155.
[29]郑洁静, 续洁琨, 江涛. 藤茶总黄酮对拘束负荷引起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6, 22(10): 1249.
[30]刘德育, 罗曼. 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蛇葡萄素抗B16黑素瘤的作用[J].中药材, 2001, 24(5): 348.
[31]刘德育, 郑宏强, 罗高琴. 蛇葡萄素体内外对小鼠B16黑素瘤侵袭和转移的抑制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10): 957.
[32]曾飒, 刘德育, 叶燕丽,等. 蛇葡萄素对人肺癌GLC一82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 中药材, 2004, 27(11): 842.
[33]杨柯, 曾春晖, 李玲芝. 广西藤茶提取物TTF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6(14): 2038.
[34]刘胜贵, 张祺麟, 李娟. 显齿蛇葡萄提取物体外抑菌试验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6, 28(2): 12.
[35]刘吉华, 高山林, 朱丹妮,等. 蛇葡萄素的抑菌作用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2, 33(5): 4399.
[36]熊大胜, 朱金桃. 显齿蛇葡萄幼嫩茎叶提取物抑菌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0, 21(2): 488.
[37]钟正贤, 覃洁萍, 周桂芬,等. 广西藤茶总黄酮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J].广西科学,2002, 9(1): 57—59.
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
[38]钟正贤, 周桂芬, 陈学芬,等. 藤茶总黄酮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4, 11(4): 224.
[39]周雪仙, 周天达, 谭春生. 双氢杨梅素树皮对兔胸主动脉条平滑肌收缩反应的影响[J]. 现代用药学, 1997, 14(2): 58.
[40]宁正祥, 战宇, 高建华. 二氢杨梅素葡萄糖苷的合成及对糖尿病的疗效[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5, 24(6):92.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25: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534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鼠   作用   研究   分离   抑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